這樣,袁世凱成為李鴻章外交政策的堅定執行者。在朝鮮,他的官銜成為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並通商大臣,在漢城成立了公署。
1895年,朝鮮半島爆發了類似中國義和團的"東學道"運動。主要就是反對洋教、反對洋人,一時間,朝鮮半島完全卷入了這場急風暴雨的大規模運動中。
東學道農民起義陡然爆發,來勢凶猛,弄得朝鮮政府一下子手足無措。朝鮮國王便急電清政府代為"戡亂"。這時,袁世凱也認為東學道不過烏合之眾,一擊即潰。所以也電請清政府發兵朝鮮,平複亂眾。當時,日本、俄國也積極插手朝鮮內政,意欲使之淪為他們的"保護國"。
但是,袁世凱卻低估了日本人,他在為請清政府出兵寫給李鴻章的信中,談了他自己對日本人將會采取行動的看法:認為日本充其量不過借口保護使館,派來百餘名士兵開赴漢城而已。李鴻章接受了袁世凱的意見,在朝鮮"速為代戡"的正式請求下,於1894年6月4日派兵1500名,馳往漢城。同時,遵照《中日天津條約》,照會日本外務省。
但是,早在1894年5月底,日本早已進行了秘密戰爭動員。中國政府出兵朝鮮的照會一到,當即於6月9日,由日本駐朝公使大鳥率800"護衛隊",強入漢城。日本海軍陸戰隊8000人,在仁川登陸,向朝鮮首都漢城挺進。朝鮮半島局勢急轉直下。
李鴻章、袁世凱麵對日本如此迅速大規模的出兵朝鮮,真是大出意料之外,瞠目結舌。緊接著,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出旨在吞並朝鮮的《朝鮮內政改革案》,逼令中國同意。
袁世凱自然對日本逼迫中國同意的"改革案"的實質十分清楚。為了能夠爭取日本人放棄武裝行動,袁世凱便苦勸閔妃集團,起用卓有聲望的老臣,進行改革。然而對於閔妃來說,事關自己權勢利害,她便斷然拒絕。
於是,袁世凱斷然決定在朝鮮發動政變,推翻閔妃集團,扶大院君執政。他密報李鴻章,以求得到李鴻章的批準。但李鴻章認為事關中、日、朝三國關係,沒有貿然同意,而是想通過俄國居間調停,從外交途徑上以求息事寧人。
袁世凱行伍多年,深知戰爭迫在眉睫時應該采取辦法,兵來將擋。他發動政變的意圖為李鴻章否決後,又數次急電李鴻章,請求大量往朝鮮增調海陸兩軍兵力。這時中國軍隊在朝1000餘人,而日軍駐朝8000餘眾。袁世凱請求增援也並非一味好戰。他認為這樣首先可以示以聲威,在軍事力量上取得互相抗衡的地位;其次,即使戰爭一旦爆發,中國方麵也不至於因寡不敵眾而損失慘重。
李鴻章認為俄國在朝鮮半島上並非無利可圖,利用俄國的這種心理,更可以"聯俄製日"。李鴻章正致力於俄英出麵調停、斡旋中日在朝爭端。袁世凱的第二次建議同樣被李鴻章否決了。
日本利用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勢力,迅速迫使朝鮮政府承認了內政改革草案。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孤身在朝鮮,盡管是以"監國大臣"自居,也隻好一言不發,保持沉默,靜候李鴻章從談判桌上帶回豐碩的成果。日本人充分利用了談判桌前爭取的時間,馬上控製了朝鮮政府。袁世凱在等候遠方來鴻時,卻眼見自己在朝鮮苦心經營12年的親華勢力,頃刻間土崩瓦解,意態慘然。
眼見日本人控製著朝鮮政局,大勢已去。敵眾我寡,難以動作。袁世凱心灰意冷,隻想一走了之,擺脫在朝鮮孤立無援、四麵楚歌的境況。1894年6月29日,袁世凱連發三電致李鴻章,請求允許他回國。
但是,李鴻章卻比袁世凱有耐心,他還在等待著俄國調停的佳音。因此回電,稱:"要堅負,勿怯退。"
袁世凱身居朝鮮,自知自己處時長久性命難保,而且縱然一死,也無力挽既倒之狂瀾。因而下定決心,擺脫困境。在李鴻章來電的同一天,再次犯顏致電,陳述了自己目前窘迫的處境,渲染了自己縱然一死也無濟於事的痛楚。
大軍不援,袁世凱僅三寸之舌,又豈能對付千萬兵戈!李鴻章最終還是被打動了,回電允許袁世凱回國。1894年7月17日,袁世凱化裝易服,搭乘"平遠艦",悄悄離開了漢城。
至此,袁世凱結束了在朝12年政治生涯,隻留下朝鮮政府為他在漢城樹立的"功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