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站練兵(1 / 1)

甲午海戰之後,戰爭的硝煙還在黃海海麵上彌漫,遼東半島上屍橫遍野。一場使中國元氣大傷戰爭偃旗息鼓了。在一片死氣沉寂中,李鴻章代表清政府,駛往日本馬關。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這場戰爭給此後的中日關係投下了濃重的陰影,而且也對遠東形勢發生了重大影響。

對於這場戰爭,袁世凱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1895年5月寫給軍機大臣李鴻章的信中,說:"此次兵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患者,在於軍製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馳,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製之師。"

在甲午戰爭中,無論是李鴻章統率多年的淮軍、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還是劉坤一的湘軍,都因腐敗而一敗塗地,加上戰略的絕對性錯誤,更是敗局已定。袁世凱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也曾說:"欲使中國變弱為強,自以練兵為第一件事。"

這時,中國講求軍務的人認為,德國陸軍是天下第一軍。日本人仿效它,強盛了。中國要強盛,也必須仿效德國軍製。袁世凱也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對德國的陸軍軍製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在甲午戰敗之後,他一麵宣傳編練新軍的主張,一麵在閑暇時,邀集幕友舊僚,在蒿雲草堂,翻譯有關各國兵製的書籍,他照德國軍製,編定了《練兵要則十三條》、《新建陸軍營製餉章》等兵製條例,奏報軍務處。

在李鴻藻、劉坤一、張之洞、榮祿等封疆大吏、朝廷命員的先後保奏、舉薦下,1895年12月8日,光緒皇帝頌發上諭:"溫州道袁世凱既經王公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創辦(新軍),一切餉章照擬支發。"令袁世凱操練新軍。

21日,袁世凱來到距天津東南方向70餘裏的小站。開始操練新兵。從次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貧瘠小鎮,成為中國日後各自雄據一方、相互征伐的軍閥武夫們的搖籃。這,包括舉薦袁世凱的那些王公大臣們也不會想到,15年後,中國的曆史就將被袁世凱的身影所遮蔽。

袁世凱作為新建陸軍督辦,一上任便對作為新建陸軍班底的定武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編製上分營、隊、哨、棚,還分了步、炮、馬、工、輜重等不同兵種。每兵種一軍分左右兩翼,每翼轄二三個營不等。每營官兵1128人。至此,中國的兵製在近代化方麵揭開了序幕。袁世凱在出任直隸總督僅一年的時間中,就將原小站"新建陸軍"的班底,擴充為北洋六鎮。這六鎮除了第一鎮是以滿洲八旗兵丁為主幹形成,不歸袁世凱節製外,其餘五鎮都由袁的心腹大將出任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