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袁世凱攜家小離開北京錫拉胡同的寓所回原籍,開始了他長達3年的隱居生活。
但是,袁世凱離開北京後,並沒有回老家項城,而是在彰德府,擇一私人宅邸而居,在這裏,他引洹河水入園,兼以假山亭閣,建立庭園,並起名曰養壽園。
1911年10月11日,袁世凱正在養壽園內,祝賀他52歲壽辰。正在杯觥籌錯、合家歡聚的時候,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了。這個消息結束了袁世凱3年的隱居生活。
因為這時能夠應付革命軍起義的,隻有手握北洋軍的袁世凱。於是,袁世凱東山再起的時候來到了。
最後,袁世凱以這樣的條件出山:
"一、明年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解除黨禁;四、寬容武昌起義人員;五、授予指揮前線軍事全權;六、寬籌軍費。"
10月27日,清廷授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兼欽差大臣。10月30日,袁世凱自彰德南下,進駐湖北孝感,親自督促北洋軍猛攻漢口。11月1日,正式將漢口攻陷。同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告解散皇族內閣,委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6日,袁世凱公布了內閣成員名單。
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以後,自知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遠非昔日洪楊起事。孫中山的名字,他也並非陌生。而且,清王朝已屬窮途末路,所以,他對革命黨人采取的策略便是議和為主。他曾寫信給黎元洪,申明君主立憲政體下可以破除滿漢之見,因此不必漢人打漢人。11月8日,黎元洪複信,堅決拒絕君主立憲製。但黎元洪表示為了使臣民免遭塗炭,若袁世凱明確表示擁護共和製,可以推舉他為共和國的第一任大總統。
這時,袁世凱的特使、北方議和代表唐紹儀和黃興密談的結果也是一樣,隻要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即推舉袁世凱為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先生從國外回到上海。孫中山的回國,令南方革命黨人人心為之一振,反對議和的聲浪頓時高漲起來。12月27日,已經宣告獨立的南方17省舉行代表大會,1月1日,孫中山正式在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革命政府的成立,使袁世凱大為惱火。他下令部將馮國璋、薑桂題、張勳通電內閣,主張君主立憲製,反對共和,並呼籲王公貴族認捐軍費。同時,袁世凱下令全軍整備再戰,借此聲勢與南方革命政府抗衡。此時,英、美、法、俄對清政府表示不承認南方革命政府,並向南方施加壓力,宣揚若內亂不止,便以武力幹涉。
革命政府內也意見紛紜,不少人開始埋怨孫中山的理想太高,不合實際。汪精衛曾質問孫中山:"你不讚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
因黎元洪、黃興與袁世凱達成默契在先,而且這時革命政權內外交困,內部矛盾重重,為顧全大局,孫中山於1月16日正式致電南方革命議和代表伍廷芳,請他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絕不食言,立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凱在接到這封密電後,加快了逼宮的步伐,逼迫清室早日退位。但是清帝退位接搞共和一事,除了奕劻、溥儀等少數親貴外,良弼、鐵良、載灃、載濤、載澤、溥偉、善耆等親貴中的少壯派也極力反對,少壯派在京成立了鬆散的政黨--宗社黨,與袁世凱議和政策抗衡。
清帝退位遲遲不能議決,共和製便不能早日實行。1912年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正式將與袁世凱達成默契的、許袁世凱任大總統一事公開發布,以敦促袁世凱早日迫使清帝退位,結束帝製。同日,革命黨人刺殺袁世凱。
袁世凱退朝之後,出東華門回錫拉胡同住宅。車到東安門大街,突然由街道右側投來炸彈。炸彈落地時,袁世凱的雙轅馬車已經越過炸彈著點。袁世凱並未受傷。右側轅馬受傷,但未跌倒,左側轅馬則無恙。馬車禦手劉二,人很機警。他知道發生意外,立刻加鞭策馬,用最快的速度趕回錫拉胡同住宅。袁世凱下車後,笑著說:"今天有人跟我開玩笑。"
到達住宅後,右轅馬因流血過多倒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