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浮存金的魔術(1)(1 / 1)

1963年,1850年成立的美國運通公司發生了提諾·德安傑利斯(Anthony

Tino

De

Angelis)豆油醜聞。德安傑利斯是一個大宗商品交易商,擁有一家公司聯合植物油精公司(Allied

Crude

VegetableOil

Refining

Corporate)。美國運通倉儲公司負責管理著這家公司的豆油存貨。豆油被儲存在油罐中,油罐則放置在新澤西州貝昂的一個倉庫裏。根據儲油多少美國運通倉儲公司負責發行大豆油庫存收據,德安傑利斯能用這些收據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

天下烏鴉一般黑,這位老兄製假造假的水平一點不遜色於三鹿奶粉。他發現,豆油可以從一個油罐分流到另一個油罐,倉庫核查人員並不能打開油罐,隻是通過特殊的測量儀器來檢查油罐中是否存滿了豆油。於是,通過對油罐結構進行特殊改造,德安傑利斯可以用1個單位豆油虛增出3個單位的豆油倉庫收據,剩下的2個單位的油罐空間由海水來填充。於是,德安傑利斯可以偽造大豆油儲量,然後再用這些無中生有的抵押物向51家銀行借了更多的錢。美國運通倉儲公司則成了這些收據的擔保人。

德安傑利斯的投機本性使他不再安於進行現貨交易,而是開始進行高風險高回報的期貨投機。豆油期貨交易隻要付出少量的保證金,就能和別人簽訂期貨合約,以某一協商好的價格買進很多9個月之後的大豆油。在到期之前,合約還可以出售,這就比直接買賣豆油實物賺錢更多,當然一旦虧損也虧得更多。這樣,他用從銀行借來的錢以每噸2美元的價格購入期貨合約,確保9個月後能以每噸20美元的價格買到大豆,購入合約之後,他又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以高於每噸2美元的價格賣出期貨合約。

1963年,蘇聯向日葵歉收,市場謠傳蘇聯需要海量的大豆油,豆油價格開始飛漲。德安傑利斯開始豪賭期貨,通過貸款的杠杆作用,1963年9月,他買進了12億磅大豆油的期貨合約,比當時全球生產量還要多。但是,好景不長,美國政府拒絕賣給蘇聯大豆油,飆升的豆油價格一落千丈。德安傑利斯與聯合植物油精公司破了產,而摻雜海水的豆油存貨也終於大曝天下,美國運通倉儲公司隨之破產。德安傑利斯的債權人拿著一錢不值的豆油庫存收據向美國運通公司索求1.5億~1.75億美元的天價賠償。美國運通公司股價隨之暴跌。

僥幸的是,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大眾的注意力被轉移開來,美國運通醜聞並未受到人們的過分關注。當美國運通股價狂跌時,消費者仍然願意接受和使用運通的產品和服務。當時有1000多萬人持有美國運通信用卡。

1964年初,巴菲特公司資本接近1750萬美元,他自己的資產也達到了180萬美元。此時的巴菲特開始竭盡所能地瘋狂收購美國運通股票。到1964年6月底,他的父親霍華德去世後的2個月,巴菲特已經投入了300萬美元的巨資購買運通股票。

霍華德死後6個星期,美國運通總裁霍華德·克拉克(HowardClark)宣稱:美國運通公司感到從道義上講它應當全力處理此事,來確保這個過分的義務讓人滿意地得到執行,這是與它所承擔的整體責任相一致的。美國運通在經濟上願意給債權人6000萬美元的賠償。隨後,市場迅速給出反應,運通股價從每股60美元跌到56.5美元,不久再度下到49.5美元。

這個時候,很多股東站出來表示反對賠償,並對運通公司提出訴訟,要求他們保護自己股東的利益。關鍵的時刻到來了。在所有的巴菲特傳記上記載,巴菲特給運通總裁寫了封信,要求公司應該擔負起賠償的責任。他還自掏腰包,在股東起訴克拉克的法庭上為霍華德·克拉克作證,堅決支持他的賠償決定。於是,一個品質高尚、為人正直的巴菲特形象就展現在世人麵前了。

可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看到當運通公司賠償了6000萬美元後,大量失望的投資者拋售運通股票,股價從每股65美元跌到1964年6~7月的每股35美元。就在運通公司股價狂瀉之時,巴菲特卻大量收購運通股票,到1964年11月,他已擁有了430萬美元的運通股票。也就是說,這段運通股價暴跌的時間中,巴菲特至少購入了130萬美元的運通股票。在巴菲特購入股票之後,經過很長時間運通公司才付清賠款,這時股價才回升到每股49美元。就這麼一跌一升,巴菲特投入的130萬美元淨利率高達40%。1965年,運通股價上漲到每股70美元,1966年,巴菲特前後共用了1300萬美元,購買美國運通5%的股票。到了1969年,運通股價漲到了189美元,巴菲特的投資淨利率達到了300%~340%。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巴菲特堅決支持運通的賠償是有意讓股價下跌,再抄底購入,而並非什麼善意地維護運通公司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