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浮存金的魔術(2)(1 / 1)

讓我們再來窺探巴菲特收購運通股票的另一個秘密。當時運通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發行旅行支票、信用卡,其中旅行支票價值5億美元。按照通常的記載,巴菲特看好運通是因為運通是一家績優公司,遲早會走出困境。然而,事實上,巴菲特喜歡的並不是公司本身的賺錢能力,而是公司的圈錢能力,即浮存金。

所謂浮存金,就是自己暫時可以支配的資金。運通公司的旅行支票可以使巴菲特擁有巨額的浮存金,相當於低息貸款。為了獲取浮存金,除運通公司外,巴菲特又看中了藍帶印花公司的浮存金。印花是一種銷售贈品,零售商們將找的零頭和印花一起交給顧客,顧客則把這些印花放入抽屜,粘入小冊子裏。當攢了足夠多的小冊子後,就可以去兌換小禮品。印花不是免費的,商店從藍帶公司買入印花,通過提高商品價格對衝免費贈送印花的成本。最為重要的是,印花是預先付款的,而獎品是將來兌換的。藍帶公司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支配這筆浮存金。1968年,巴菲特買了7萬股藍帶印花公司股票。他還以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的名義買了藍帶最大股東之一的斯裏夫提馬特商場股票的5%。最後到了1970年年底,巴菲特擁有了13%的藍帶股份,獲取了大量的浮存金。

其實,各個行業都有浮存金,公司的應付賬款是浮存金,銀行存款也是浮存金。銀行儲戶不可能同時取款,因此銀行總能擁有巨額存款,隻要貸款利率高於存款利率,銀行就可以賺取利潤。但在所有的行業中,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數額最大,這也是巴菲特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對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念念不忘的原因。在保險合同簽訂後,投保人向保險公司交納一定數額的保費。在資產負債表中,保費並非保險公司的資產而是公司債務,當保戶出險時,這筆保費就得拿出來賠償給投保人。但在現金流量表中,保費卻是現金流入,保險公司保留很少的支付金額後,剩餘的大部分保費可以拿出去進行投資,而投資收益卻歸保險公司所有,相當於無息貸款。簡單地講,浮存金就是巴菲特可以暫時支配的別人的錢,但這個“暫時”可以暫時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巴菲特曾說過,浮存金“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公司的權益資金”,浮存金既沒有持有成本,在很多情況下也不需要償還。

政府雇員保險公司1936年成立於德克薩斯州的福特沃斯,主要的銷售對象是政府職員。由於美國政府職員最為集中的地區在華盛頓特區,後來公司總部搬到了華盛頓。1958年,公司又把顧客範圍擴大到非政府職員的專家、經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1975年,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由於經營不善開始虧損。1976年,巴菲特以平均每股3.18美元的價格買進了政府雇員保險公司130萬股的股票。隨後5年,巴菲特向政府雇員保險公司注入了4570萬美元的資本。1980年,巴菲特控製了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股票的1/3。1990年,巴菲特已擁有政府雇員保險公司48%的股份。

在收購政府雇員保險公司之後,巴菲特又收購了其附屬的火災及海運保險公司,將他公司的業務集中到保險業上,奠定了今天伯克希爾保團的基礎。1998年12月,巴菲特投入220億美元收購了通用再保險公司(GeneralRe),它是全美最大的財產險再保險公司,在世界124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業網點,可經營所有險種的再保險業務。再保險就是保險公司為了減輕自身承擔的保險責任而將不願意承擔的部分保險責任轉嫁給其他保險公司承保的行為,再保險公司就是接受這種保險為保險公司做保險的企業。

幾十年來,巴菲特又陸續收購了如托馬科保險公司(Torchmark)、白山保險集團、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等幾十家保險或再保險公司。正如巴菲特在2006年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的信中所描述的,保險與再保險是伯克希爾公司的核心業務。

巴菲特早就參透了資本市場的本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隻有手握海量資金,才能像鯊魚一樣吞噬弱小的對手。隻有手握大資本的巴菲特,才能夠在資本市場上遊刃有餘,大賺其利。1967年,他首次收購政府雇員公司時得到的浮存金約2000萬美元,到了2006年他手上持有的浮存金已達到490億美元,接近於他本人的個人資產淨值。這些源源不斷的來自保險與再保險業務的巨額浮存金一旦到了巴菲特手中,就讓他如虎添翼,對市場的操縱與企業的控製能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巴菲特這樣的浮存金魔術,對於資本市場上的小魚小蝦們來說,可望而不可即,永遠無法模仿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