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猶太人的伯克希爾公司(1)(1 / 1)

在人們的心目中,全球聞名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等價於巴菲特。伯克希爾公司主營保險業務,還持有美國運通、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富國銀行以及中美洲能源公司的股權。伯克希爾公司設有許多分公司,其中包括:GEICO公司,是美國第六大汽車保險公司、美國第十大財產和傷亡保險公司,擁有470多萬投保人和730萬輛投保汽車;General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再保險公司之一。1998年7月,國際王後奶品公司(InternationalDairyQueen,Inc.)成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在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運營著6000家特許商店,經營特色漢堡、熱狗、各種牛奶甜點和飲料等。

這家公司並非巴菲特創建,而是從1962年開始逐漸被他收購的。1965年,巴菲特合夥公司擁有50萬股伯克希爾股票,約49%的股份,到1967年,巴菲特合夥公司擁有的股份已達59.5%,到1968年,更幾乎高達70%。在20世紀50年代時,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與美國軍方有長期良好的合作,是全美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男士服裝襯衫製造商,還有十幾個床單、襯衫、手絹、細平布和襯裙生產工廠,1.2萬多名工人,年銷量達1.1億美元。可當時的美國,由於羅斯福新政和福利製度的推行,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紡織服裝業越來越不景氣,前景極為不妙。很多人甚至包括巴菲特本人都認為,對伯克希爾的收購是一個得不償失的敗筆。巴菲特本人的解釋是當初收購的打算是讓伯克希爾破產清算來賺回投資的錢。可人們見到卻是巴菲特像著了魔一樣地不斷投錢給伯克希爾,最後還把這家公司打造成了巴菲特金融帝國的旗艦企業。

事實到底是怎樣,難道真的像他自己所說的--“我知道這是一樁很難做的生意……當時我或者是傲慢自大,或者是天真無知。現在,我吸取了很多的教訓,但是,我希望我們能從別的什麼地方得到這些教訓。”

1964年,伯克希爾公司幾乎沒有任何價值,隻有2個工廠和大約22萬美元的資本淨值。像巴菲特這麼善於投資的精明人,怎麼可能看不出伯克希爾公司已經日薄西山呢?而且巴菲特的收購非常順利,在該公司原來的所有者蔡斯家族幫助下一帆風順地得到了控製權。最為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在收購這家企業之後,巴菲特並沒有趕走蔡斯家族的人,反而任命了該家族的肯·蔡斯繼續經營企業。

巴菲特到底向我們隱瞞了什麼?要想了解這個,讓我們先回到19世紀的美國。1820~1860年,鯨油為全世界新興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寶貴的機械潤滑油,並點亮了歐美大陸的城市。捕鯨業投資彙率高達15%,當時的美國捕鯨業是全球之冠。鯨油業成為美國經濟騰飛的引擎,美國從一個被壓榨的殖民地變成全球霸主。當時的世界捕鯨業中心--馬薩諸塞州新貝德福德(New

Bedford)成為美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也是美國大資本原始積累的發源地。

1859年,隨著石油在賓夕法尼亞州台塔斯維爾被發現,捕鯨業與新貝德福德逐漸衰落。但當地積累的大資本卻在美國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猶太人約西亞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猶太人羅蘭·梅西的梅西百貨公司、威廉姆·杜蘭特的通用汽車公司的原始資金都是出自新貝德福德的捕鯨業,有“華爾街女巫”之稱的猶太人赫蒂·格林號稱是世界首位女首富,她是來自新貝德福德的捕鯨世家。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不例外,它4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就源自新貝德福德的捕鯨業。哪裏有利潤,哪裏就有資本。早在捕鯨業完全衰退前,新貝德福德的富豪們就將資本轉移到當時能賺錢的紡織業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成立於1888年,由哈撒韋家族創建,赫蒂·格林也是公司原始股東之一。

哈撒韋(Hathaway)是一個帶有猶太人特征的姓氏。美國著名猶太人明星安妮·海瑟薇(Anne

Jacqueline

Hathaway)也是姓哈撒韋(Hathaway),隻是翻譯成了較為女性化的中文。伯克希爾公司後來被蔡斯(Chase)家族控製,它也是新貝德福德捕鯨業出身的猶太人家族。實際上早在1885年,猶太人便控製了美國紡織服裝工業,當時241家紐約製衣廠中的234家是猶太人掌控的。

我們再將視線轉移到美國最早起家的那批富人與華爾街金融家身上,他們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征:其一與捕鯨業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其一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