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猶太人的伯克希爾公司(2)(1 / 1)

最早的猶太人是中東的閃族人,和阿拉伯人血緣相同。現在,隻要是信仰猶太教的粘有一點點猶太血緣的都算是猶太人。猶太人自詡為上帝選出的子民,他們認為上帝賦予猶太人特殊使命,猶太人是上帝與整個人類之間的神媒,地位高於其他民族。因此,即使曆經千年的磨難,猶太人對自身民族屬性的自我認同非常強烈,相互之間也緊密團結。2006年,巴菲特不遠萬裏跑到以色列以40億美元收購猶太複國主義者什泰夫o韋特海默(Stef

Wertheimer)的伊斯卡集團(Iscar)就是明證。20世紀90年代時,巴菲特與比爾·蓋茨平生素昧謀麵,生意上也不搭界,但卻一見如故,其原因也在於兩人都是猶太富翁。比爾·蓋茨之母瑪麗是猶太人,曾任IBM董事會董事,如果不是她介紹兒子認識IBM董事長,微軟當年不可能傍上IBM這個大款,也不可能擁有今天幾百億美元的個人資產。按照猶太種族隨母親的慣例,比爾·蓋茨自然會被巴菲特看成是自己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倫理對猶太人來說毫無意義,猶太人是金錢至上。19世紀一位影響了世界曆史發展進程的偉大先哲在《論猶太人問題》中說過:“猶太的世俗基礎是什麼呢?實際需要,自私自利。猶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麼呢?做生意。他們的世俗上帝是什麼呢?金錢……實際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錢……錢是以色列人的嫉妒之神;在他麵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錢蔑視人所崇拜的一切神並把一切神都變成商品……猶太人的神成了世俗的神,世界的神。期票就是猶太人的真正的神。猶太人的神隻是幻想的期票……就連宗教延續的關係、男女關係都成了做生意的對象!婦女也成了買賣的對象。”

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將猶太人夏洛克描寫成一個吝嗇摳門而貪婪的高利貸者。雖然莎翁的筆下將猶太商人描寫得非常刻薄,但也反映了一些問題。猶太人不顧一切地拚命賺錢,卻光積累不消費。猶太人用錢隻花在兩個地方,其一是投機政治,利用自己的金融手段獲取政治權力,其二是遵從猶太教傳統賺錢是為了獻給上帝而非留給自己。因此,對猶太人來說,金錢是通往天堂的階梯,也是取得影響力與統治權的有效武器。這兩點,在巴菲特的個人性格中,我們能看到其濃鬱的猶太人氣質。

由於猶太人愛賺錢又團結的特點,華爾街猶太富豪們與新貝德福德的猶太家族一直有著緊密的聯係。有句話叫做,美國人控製世界,美國則是由猶太人控製的。因此,作為新貝德福德豪門之一的伯克希爾公司蔡斯家族與美國政治、經濟與金融領域的統治精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巴菲特如此聰慧的人物當然懂得利用自己的猶太人身份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道理,同時,作為猶太人之一的他要想把自己從地方世家子弟的角色提升為一個直達天庭的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人物,就必須要攀附根基更加深厚的以蔡斯家族為代表的新貝德福德猶太家族。這便是巴菲特寧願少賺些錢,也要收購伯克希爾公司並將其打造成旗艦企業的根本原因。

我們都知道美國曆史最有名的猶太富豪家族是洛克菲勒家族。最為重要的是洛克菲特也是與新貝德福德猶太家族有緊密聯係的猶太人。他一手培植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前身就是新貝德福德梅西家族的長島煉油廠。後來,洛克菲勒家族與新貝德福德的猶太世家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19世紀60年代末,巴菲特與洛克菲勒第四代家族重要成員傑伊·洛克菲勒(Jay

Rockefeller)第一次會麵,就是通過猶太人羅森菲爾德的牽線搭橋,當然也少不了蔡斯家族的幫忙。蔡斯家族出過一位著名的政界人物,就是美國財政部部長尼古拉斯·布雷迪(Nicholas

Brady),在幾乎所有國際金融學教科書中都會提到的布雷迪債券(Brady

Bonds)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在19世紀90年代初的所羅門兄弟公司國債醜聞中,正是在此人的幫忙下,巴菲特作為所羅門最大的股東才能幫助這家當時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渡過難關,當然也解救了他自己的7億美元投資。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日報》有篇文章指責“巴菲特隻與有權有勢的人交朋友”。這寫得還不太準確,更一針見血地說,應該是巴菲特“隻與有權有勢的猶太人交朋友”。

巴菲特得到伯克希爾公司之後,逐漸拋棄製造業,開始玩起了猶太人的老把戲--金融。1970年,當他擔任董事會主席時,伯克希爾紡織業利潤僅僅4.5萬美元,而保險業和銀行業卻各賺了210萬和260萬美元。從1967年開始,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逐漸收購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奧馬哈太陽報公司等大量非製造業企業,逐漸將伯克希爾公司由製造業為主轉變為以保險、銀行和媒體等行業為主,尤其以保險與再保險為主的多元化金融投資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