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猶太人的伯克希爾公司(3)(1 / 1)

1985年,伯克希爾紡織工廠最後一滴油水被壓榨幹淨,徹底破產關閉。當時工廠裏麵還剩下幾百名工人,都是五六十歲的葡萄牙人後裔。他們專業技術優秀,但由於長期在噪聲大的紡織車間工作,聽力都嚴重受損。但巴菲特仍然無情地以16.3萬美元拍賣了工廠設備,隻補償了工人幾個月的工資就將他們打發回家。猶太人具有冷漠無情的精神,在歐洲中世紀時就已經如此。猶太金融家隻對小圈子裏的自己人有關心,對其他人除了金錢利益從來就沒有溫情和關愛。巴菲特在這一點上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後來說:“當然,這不是工人們的錯,當新機器出現的時候,工人們隻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是自由市場改變了他們的身份。如果你已經55歲了,而且不會英文,隻會講葡萄牙語,你又能怎麼樣呢?在紡織車間工作了30年,你的聽力不能和常人相比了,所以你隻能接受被淘汰的命運。”

可能有人會說,巴菲特在19世紀60年代末曾經收購過迪斯尼5%的股份,但迪斯尼並非猶太人掌握的。確實,雖然迪斯尼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並不是猶太人,但迪斯尼公司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逐漸被猶太人掌控,到1984年,猶太人邁克爾·埃斯納(Michael

Eisner)接管了迪斯尼公司,擔任了董事會主席兼總裁。到20世紀90年代,邁克爾·埃斯納繼承了猶太人喜好控製媒體的老傳統,將迪斯尼公司從主題公園和遊樂場所的建設成功轉型到電影和電視等媒體行業,迪斯尼公司目前擁有沃爾特·迪斯尼電視台、點石電視台(Touchstone)、博偉電視台(Buena

Vista)。猶太人喜好任用圈內人,這在迪斯尼亦然。迪斯尼電影集團的董事長喬·羅斯(JoeRoth)也是猶太人,目前迪斯尼電影集團擁有好萊塢影業、點石電影公司(Touchstone)和試金石電影公司(CaravanPictures)。將一個公司的控製權逐漸轉移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猶太人金融集團必然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而巴菲特對迪斯尼的投資未必沒有加入到猶太人兄弟合夥操縱中,甚至可能就是控製迪斯尼的先鋒。

自從收購了伯克希爾之後,巴菲特在名利場上的地位一飛千丈。1966年,巴菲特擁有伯克希爾49%的股份時,當年5月《奧馬哈世界先驅報》刊登了一張巴菲特的照片,照片下麵的評論這樣寫道:“全美最成功的投資企業之一是在奧馬哈由一位年僅11歲時就買了第一張股票的年輕人所經營的。”1967年,巴菲特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前任總裁弗勒德·弗蘭德利、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拉爾夫·埃裏森、媒體傳播理論權威馬歇爾麥克魯漢等人開始接觸。1969年年初,巴菲特開始與《財富》雜誌接觸。就在巴菲特擔任伯克希爾董事會主席之前的幾個月,《福布斯》以十分醒目的標題“奧馬哈如何擊敗華爾街”發表了吹捧巴菲特的文章。1970年1月,《財富》發表了一篇關於對衝基金的文章,文中著重吹捧了巴菲特的投資才能。1972年,巴菲特開始將目光轉向媒體報紙,這一年作者署名亞當斯密的暢銷書《超級金錢》(SuperMoney)賣了100多萬冊。該書作者是在《紐約時報》編輯委員會任職的猶太人喬治·古裏曼,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華爾街金融家寫成造成金融危機的貪婪的惡棍與流氓,卻筆鋒一轉把巴菲特寫成作風正派、具有投資天賦的光彩奪目之形象。這本書大大提高了巴菲特的知名度。

從巴菲特開始持股伯克希爾,到他最終成為董事會主席,可以發現一條非常清晰的路徑,隨著對伯克希爾投資的加大,媒體對他的關注越來越多,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這是在全國有很大影響力的猶太大家族鼎力支持的結果。看來,他對猶太大家族的巴結與攀附確實是收到了立竿見影之效。

現在看來,巴菲特於1969年9月解散了他的合夥公司而專注於打造伯克希爾旗艦--這件事情是他從地方猶太世家子弟向全美知名投資家轉型的標誌,也是美國猶太大資本集團相中巴菲特的關鍵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