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看,保住資本就是不賠錢。它被看作一種限製性策略,會限製你的選擇。
但投資大師重視的是長期效益。他不會把他的每一筆投資都看成離散的、個別的事件。他關注的是投資過程,而保住資本是這個過程的基礎。保住資本已經內化到了他的投資方法中,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依據。
這並不意味著投資大師在考慮一筆投資時總是會首先問:我怎麼才能保住我的資本?事實上,在做出投資決策的那一刻,他甚至可能不會想到這個問題。
在你開車的時候,你想的是如何從a點到B點,而不是保命。然而,保命目標卻是你開車方式的基礎。例如,我總會與前麵的車保持一定距離,距離多遠視車速而定。在這一規則下,我可能在必要的時候急刹車,以避免撞到前麵的車,避開對生命和身體的威脅。遵循這一規則意味著生存,但在我開車的時候,我根本不會去想這些東西,我隻是保持適當的車距罷了。
同樣,投資大師不需要去考慮保住資本。在他的投資規則下,他自然能保住資本,就像靠保持車距來避免死於車禍一樣。
不管個人風格如何,投資大師的方法總是投資於巴菲特所說的“高概率事件”,他們不會投資於其他任何東西。
如果你投資於“高概率事件”,你幾乎肯定能盈利。而損失風險微不足道—有時候根本不存在。
當保住資本內化到了你的係統中,你隻會做這樣的投資。這就是投資大師的秘訣。
“我是負責任的”
投資大師承認,他要對他的行為後果負責。當他遭受損失時,他不會說“市場跟我作對”或“我的經紀人給了我一個壞建議”。他會對自己說:“我犯了一個錯誤。”他總是毫無怨言地接受結果,分析行動中的失誤,以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然後繼續前進。
通過對利潤和損失負責,投資大師指揮著他自己。就像衝浪高手一樣,他不認為他能指揮海浪。但在經驗豐富且能控製自身行為的前提下,他知道何時乘浪,何時避浪,因此很少被“擊倒”。
你能把錢賺回來嗎
我曾在很多投資研討會上向聽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曾在市場中賠錢?”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會把手舉起來。然後我會接著問:“你們之中又有多少人把錢賺回來了—在市場中?”幾乎所有人都會把手放下。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投資隻是副業。如果他賠了錢,他會用他的薪水、養老基金或其他財產填補他的賬戶。他幾乎從來沒在市場中贏回那些錢。
對投資大師來說,投資不是副業,而是他的生命—因此如果他賠了錢,他就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你損失了投資資本的50%,你必須將你的資金翻倍才能回到最初的起點。如果你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是12%,你要花6年時間才能複原。對年平均回報率為24.7%的巴菲特來說,要花3年零2個月;而回報率為28.6%的索羅斯隻需花2年零9個月。
多麼浪費時間!如果最初避免損失,事情豈不是會簡單一些?
你應該明白巴菲特和索羅斯為什麼會大聲回答說:“是的!”他們知道,避免賠錢遠比賺錢要容易。
財富的基礎
巴菲特和索羅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因為他們都是極端重視避免損失的人。就像巴菲特所說:“現在避免麻煩比以後擺脫麻煩容易得多。”
保住資本不僅僅是第一個製勝投資習慣,它還是投資大師的其他所有投資法則的基礎,是他們整個投資策略的基石。
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其他每一種習慣都會不可避免地追溯到巴菲特的第一條投資法則:“永遠不要賠錢!”
前車之鑒!
不把保住資本設為第一目標的投資者會有什麼下場呢?
他們經常遭遇徹底失敗。即便是曾被媒體追捧的大牌知名投資者也不例外。
長期資本管理基金和維克多·尼德霍夫都使用了有根本性缺陷的係統。我們將在第18章看到,說它們有缺陷,是因為它們是圍繞賺錢而不是保本目標而建立的。
我們也可以從二者的失敗中看出,相比賺錢來說,賠錢有多麼容易。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紀念版)最新章節第3章保住現有財富地址html/14/14663/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