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可能會在不到10分鍾時間內決定購買一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公司,所有的計算已經在他腦海中完成了。他甚至不需要在信封背麵寫點什麼。而且,他的這些快速決策大多都是正確的。
隻有完成了下述四個階段的學習,你才能做到這一點:
無意識無能: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有意識無能: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意識能力:知道自己知道哪些,又不知道哪些。
無意識能力:知道自己知道。
無意識無能是一種你甚至不知道你不知道的狀態:許多年輕人在開始學車的時候就處於這種狀態。這就是年輕駕車者比年齡大一點的更有經驗的駕車者更容易出事故的原因:他們沒有(或者不願意)認識到他們在知識、技巧和經驗上的欠缺。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有可能去冒險—向危險或損失靠近,這僅僅是因為他們完全意識不到他們正在冒險。
持有任何一種或全部七種致命投資理念的人就處於這種狀態。他們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但其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為什麼說投資新手所碰到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第一筆投資中賺大錢?就是因為這會強化其無意識無能。他的成功使他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交易或投資的秘訣,他真的知道他在做些什麼。於是他會重複他第一次的做法—但隻會大吃一驚地發現他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在傑克·施瓦格(JackSchwager)的《金融怪傑》(marketwizards)一書中,期貨交易者拉裏·海特(LarryHite)向施瓦格解釋說:
我過去曾效力的一家公司的總裁,一個很好的家夥,雇了一個才華橫溢但表現不太穩定的期權交易員。有一天這個期權交易員消失了,留給公司一個虧本頭寸。總裁不是交易員,於是他尋求我的建議。
“拉裏,你認為我應該怎麼做?”
我對他說:“放棄這個頭寸。”
但他決定繼續持有這個頭寸。一開始,損失變大了一點,但市場隨後反彈,他最後賺了一點利潤。
發生了這件事後,我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一個朋友說:“鮑勃,我們得再找一份工作了。”
“為什麼?”他問。
我回答說:“我們老板剛剛發現他正站在一片雷區中,而他的做法是閉上眼睛走了過去。他現在認為不管你什麼時候進了雷區,正確的方法都是閉上眼睛往前走。”
不到一年……這位總裁就將公司的所有資本賠光了。
四種水平的認識
一個確實知道,而且了解自己不足的人是智者。追隨他。
一個確實知道,但不知道他知道的人是沉睡者。喚醒他。
一個確實不知道,而且知道他不知道的人是學生。教他。
一個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人是個傻瓜。別理他。
處在無意識無能狀態對你的財富是極為有害的。
有意識無能是掌握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它是指你清醒地承認你確實不知道該怎麼做,你也完全接受你自己的無知。
這可能會帶來失望、悲觀或無望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會讓某些人徹底放棄投資。但唯有如此,你才能認識到掌握一個問題需要經曆一個刻苦學習的過程。
有意識能力說明你已經開始掌握一個問題,但你的行動還沒有達到無意識的境界。在這個學習階段,你必須在有意識的狀態下采取每一個行動。例如,在學車的時候,你必須清楚你的手和腳放在什麼地方,認真思考是否該踩刹車、轉方向盤或換擋……在這個過程中,你在有意識地思考如何做每一個動作。
在這個階段,你的反應遠比老手要慢。
這絕不意味著你無法行動。你可以做出同沃倫·巴菲特一樣的投資決策。但巴菲特用10分鍾做出的決策,你可能要用10天甚至10個月才能做出:你必須思考一筆投資的每一個方麵,有意識地使用分析工具並學習大多數知識。而這些工具和知識,已經存在於巴菲特的無意識思維中。
有相當多的投資者認為他們可以跳過這個學習階段。他們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其他人的無意識能力:追隨一位權威或遵循一位成功投資者所開發的一套程序。
但讀過有關江恩三角、道氏理論或其他任何理論的書,並遵循了其中所說的步驟的人,或使用了其他人的商品交易係統的人,早晚都會發現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不管用。
不存在通往無意識能力的捷徑。
當你的知識豐富起來,當你的技巧逐漸提高,當你一遍遍使用這些知識和技巧,從而積累起經驗時,它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動化”,從你的意識中轉移到你的潛意識中。
你最終會到達最後一個階段—無意識能力。這是大師的境界,他隻管行動,甚至可能不知道他具體是怎麼行動的。
表麵上看,大師在憑借無意識能力做出決策時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他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將你我嚇死。
我們認為大師的行動是充滿風險的。但我們的真正意思是,這些行動對我們來說是充滿風險的—如果我們也做出同樣行動的話。比如,一個曾到索羅斯的辦公室拜訪他的人回憶說,當索羅斯中斷會談做出一個數億美元的投資決策時,“我嚇得發抖,晚上都無法入眠。他竟冒這麼大的風險。你得有鋼鐵般的神經才敢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