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索羅斯不冒險嗎2(1 / 3)

風險是可衡量的

將投資限製在自己擁有無意識能力的領域,是投資大師在避開風險的同時賺取超常利潤的方法之一。但他最初為什麼能獲得這種無意識能力呢?這是因為他認識到風險是可衡量的,並學會了如何去衡量。

投資大師是從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他最重視的是實現確定性。他根本沒有真正地“衡量風險”,他是在不懈地尋找巴菲特所說的那種“高概率事件”的過程中衡量盈利的可能性。他是通過回答下麵這個問題找到這些事件的。

你在衡量什麼

有一次,我問一個投資者他的目標是什麼。他回答說:“每年盈利10%。”

“那你如何衡量你是否會實現這個目標呢?”

他回答說:“看看我最終有沒有賺到10%啊。”

這就像是一位建築師根據他建成的房子是否還立在那裏來判斷房子的質量一樣。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衡量的隻是你是否已經實現了它,不是你能否實現它。

一位優秀的建築師在畫藍圖的時候就知道房子能立住。他是通過衡量材料的強度、它們的承重量以及設計和建造的質量知道這一點的。

同樣,投資大師在投資之前就知道他是否能盈利。

利潤(或損失)是一個差額:收入和支出的差額。因此,你隻能在事後衡量它。

例如,一家企業不能光靠定下盈利目標來盈利。管理者們必須關注那些目前可衡量、以後會帶來利潤的行動:也就是能夠提高銷量和收入並降低成本的行動。而且,他們隻做那些他們相信收入將大於成本的事情。

投資標準

投資大師關注的不是利潤,而是必然帶來利潤的衡量方法:也就是他們的投資標準。

巴菲特購買一隻股票,不是因為他預料這隻股票價格會上漲。他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該股的價格有可能在他剛買下它的時候就下跌。

他購買一隻股票(或整個企業)是因為它符合他的投資標準,因為經驗告訴他,他最終將得到回報:要麼是股價上漲,要麼是企業利潤提高(在他購買了整個企業的情況下)。

例如,巴菲特於1973年2月開始以27美元的價格購買《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當其股價下跌後,巴菲特反而繼續購入,到10月份的時候已成為這家公司最大的外部股東。對巴菲特來說,《華盛頓郵報》是一家價值4億美元但市場價格僅為8000萬美元的企業。但華爾街不這麼看—盡管大多數出版業分析家都讚同巴菲特對《華盛頓郵報》的估價。

華爾街看到的是一個正在崩潰的市場。道指下跌了40%,而像IBm、寶麗來和施樂這樣的“漂亮50”(NiftyFifty)股,也就是華爾街在短短幾年前還願意在80倍的市盈率下購買的股票,也已下跌了80%以上。經濟低迷,通脹率在提高。這是出人意料的,因為蕭條一般會抑製通脹。對華爾街來說,“世界末日”似乎就要到來。這絕對不是購買股票的時機;在通脹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甚至連債券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當職業投資者們觀察《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時,他們認為,這隻已經從38美元下跌到20美元的股票,像整個市場一樣隻會繼續下滑。“買入”風險實在太大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華盛頓郵報》本可以將它的報紙和雜誌業務以大約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另一家出版商,但華爾街居然不肯花8000萬美元買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