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光有願望是沒用的2(1 / 2)

1967年,aSBa公司創辦了第一雄鷹基金,索羅斯出任基金經理。第二個基金,雙鷹基金建立於1969年—此時距索羅斯在倫敦從事第一份工作已經17年。索羅斯今天的數十億美元淨資產就源自於他自己投入該基金的25萬美元。次年,《投資騎士》的作者吉姆·羅傑斯成為索羅斯的合夥人。他們於1973年掌握了雙鷹基金,開辦了一家獨立基金管理公司—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幾年之後,基金更名為量子基金,此後的事情便是一段輝煌的曆史了。

錢來得容易嗎

如果你認為你可以隨便找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不經任何特殊訓練就可以與“老虎”伍茲較量一番,每個人都會嘲笑你的想法。隻有瘋子才會相信一個從沒打過網球的人能在溫布爾登大賽中擊敗安德烈·阿加西。哪一個腦子正常的人會向邁克·泰森發起挑戰,指望自己熬過15秒鍾?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認為他們隻要開個經紀人賬戶,投入5000美元,就能獲得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那樣高的回報呢?

因為他們認為投資是致富的捷徑,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和學習。七種致命投資理念中的每一種都暗含著這種錯誤的想法。而某些十足的業餘投資者幸運地在網絡繁榮這樣的狂熱期中撈了一把,又支持了這樣的想法。

即便是像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這樣的投資大師也曾(無意中)助長過這種想法,因為他們曾說過: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找到幾家你能以適當的價格買下來的好公司,並堅持投資它們。

市場確實沒有進入障礙。你不需要擁有任何肢體技能,不需要像頂尖運動員和音樂會上的鋼琴家那樣從進入幼兒園就開始訓練。而且每一本投資書籍和cNBc上的每一個發言者都把投資說得無比簡單。

投資確實簡單—如果你已經擁有了無意識能力的話。但要想達到這種境界,你必須先“交學費”。

巴菲特和索羅斯最初都沒想“交學費”。但當他們在實踐中犯了錯誤,然後分析錯誤,從錯誤中學習時,他們正是在“交學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所遭受的損失是他們對長期成功的“投資”。

經受賠錢的痛苦是經驗積累的重要環節。對這樣的損失做何反應是決定一個投資者最終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為了成功,巴菲特和索羅斯都已竭盡全力。他們願意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多努力一些”。一個錯誤或一筆損失不會動搖他們對自己的信心。他們不會感情用事。用巴菲特的話說,“一隻股票並不知道誰擁有它。在它起起落落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但股票沒有這樣的感覺”。

通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感覺控製了自己的命運。他們從不責備市場或經紀人。他們賠錢是因為他們做錯了某些事情—所以補救措施也在他們的控製之下。

不能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做出反應的投資者,不會有足夠的耐心去“交學費”。

付出代價

即便是一些曾一度大獲成功的投資者也因不願交學費而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就像長期資本管理基金一樣。

長期資本管理基金由所羅門兄弟公司套利部門的前領導人約翰·梅裏韋瑟(Johnmeriwether)創立於1994年,該基金的其他大多數交易者也來自這個部門。該基金以12.5億美元起步,這些資金主要是在兩位合夥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Robertc.merton)和邁倫·斯科爾斯(myronS.Scholes)的幫助下籌集的。

在所羅門兄弟公司,這些交易者在債券交易中所獲得的5億美元的年均利潤是公司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一開始的幾年內,他們憑借與過去完全相同的投資策略讓長期資本管理基金獲得了同樣高的利潤。他們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過於出色了。在1997年,合夥人們有一個難題要解決:他們的錢太多了,即便在將大量資金返還投資者後仍是如此。與此同時,他們賴以發家致富的債券交易的油水已經萎縮了,因為華爾街的每一個人都在搶奪這塊蛋糕。

除了梅裏韋瑟,大多數合夥人都是“數字人”:有經濟學或金融學博士學位,曾與默頓、斯科爾斯或他們的某個追隨者一起學習過的人。他們的方法以一條根本信念為基礎:“市場是有效的。”

在所羅門兄弟公司,他們已經建立了用於甄別和利用債券市場無效之處的電腦化模型。債券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在這方麵,他們已經交了學費。

但他們被成功衝昏了頭腦。當碰到把新賺的錢投向何處的問題時,他們把他們的債券模型直接應用到了像收購套利這樣一些他們沒有競爭優勢的市場中。這些模型從未在債券之外的領域得到檢驗和證明,而且“教授們”(人們對眾合夥人的稱謂)也不覺得有檢驗的必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大膽投出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