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勝習慣二十一

愛你所做的事,不要愛你所擁有的東西

迷戀投資的過程並從中得到滿足,可以輕鬆擺脫任何個別投資對象。

失敗的投資者

愛上了他的投資對象。

賺錢的過程給我的樂趣遠大於收益給我的樂趣,盡管我也學會了與收益共存。

—沃倫·巴菲特

1956年,佛蒙特州的物理學教授霍默·道奇(HomerDodge)驅車穿過半個美國來到了奧馬哈。他隻為一件事:說服沃倫·巴菲特替他投資。他是從他的朋友本傑明·格雷厄姆那裏聽說巴菲特這個人的。

那時候,巴菲特剛剛用家人和朋友投入的105100美元開辦了他的第一家合夥公司。他同意為道奇成立第二家公司,這樣,道奇成了巴菲特的第一個投資額達到10萬美元的外部投資者。

道奇的兒子諾頓說:“我父親一眼就看出沃倫在金融分析方麵很出色。但這並不是他去找沃倫的唯一原因。”

老道奇看到了一個天賦過人的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熱愛投資過程,而且精通所有的工具。

任何技藝的大師級人物首先就是精通本行當及本專業所有工具的人。

美術家對他的畫和他的最終目標有一種預想。但在他畫畫的時候,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技術上,集中在使用畫筆的方式上。他全心投入了畫畫的過程。當繪畫大師全神貫注於他所做的事時,他進入了一種被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凱岑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稱作“心流”的狀態。

“心流”是指一個人徹底忘我,精神完全集中在了他正在做的事上。在這樣的狀態下,畫家的視野將會變窄,他能看到的所有東西就是畫和畫筆—但在潛意識裏他知道最終作品會是什麼樣子。他的周圍視覺會大大減弱,以至於完全注意不到周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在注意力完全投向外部的情況下,他甚至會失去對自我的感覺,可以說他隻能感覺到繪畫的過程。他的時間感也會完全喪失,因此當時光分分秒秒地流逝,當午餐和晚餐時間來了又去,當太陽落下又升起時,他卻渾然不覺。

繪畫大師熱愛的是繪畫的過程,不是他的工具。而是否出售他的畫(這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不是最重要的事。與賓館客房牆壁上那些亂七八糟的風景畫的作者不同的是,繪畫大師不是為錢而畫,他是為畫而畫。

餓著肚皮悶在閣樓裏的典型作家或美術家,可能夢想有朝一日看到他的書進入暢銷榜,或他的畫掛在古根海姆博物館中。但這樣的想法不會激勵任何人堅持不懈地在貧窮和卑微中奮鬥。如果他熱愛的是寫作和繪畫的過程,如果能給他滿足感的就是這種過程,那麼他的動力也存在於這種過程中。

任何一個領域中的所有大師級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他們的動力是行動的過程,激勵他們的是行為而不是成果。成果,不管是金錢還是獎牌,隻是對進入“心流”境界的附加獎勵。就像約翰·特雷恩在《點石成金》中所說:

偉大的發明家像偉大的象棋手一樣決心要成為這種特殊技能的大師,有時候他不關心他是否能成為富人或大富豪。有人說將軍所得到的真正獎賞不是更大的營帳,而是指揮權。此言不虛。換言之,讓最偉大的發明家著迷的是過程本身。

投資大師的投資對象就像畫家的顏料一樣,隻是他的工作原材料。一個美術家可能喜歡畫油畫,但他熱愛的不是油畫顏料,而是“用油畫顏料畫畫”的過程。

“盯著球”

不管是網球、足球、棒球還是曲棍球,教練總會督促運動員們“盯著球”。

這實際上是一個“你的精神集中在什麼地方”的問題。設想一下你正在玩你最喜歡的一種球。以下我以棒球為例,你可以隨意換成你喜歡的任何運動。

假設現在的總比分是1∶1。在第三盤中,你已經輸了5局,隻贏了1局。如果你再輸1局,你將輸掉整場比賽。

假設你正站在球場中,而且你腦子裏隻有勝負。你每得1分都會想你還需要得多少分才能贏下比賽。這讓你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深洞的洞底,需要艱難地往上爬很長一段距離才能出去。你的對手每得1分,這個洞就會變得更深一些。如果你去看一場網球比賽(或者其他任何體育比賽),你可以從運動員的麵部表情上看出哪一個運動員是處在這種精神狀態中。他看起來很沒信心。盡管比賽還沒有結束,盡管其他很多運動員曾在遠比他不利的情況下反敗為勝,但對他來說,比賽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