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即生長,教育的本義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長,而不是把外麵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依據於此,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2
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麼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
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不可沒有自由時間。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
3
懷特海說: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東西才是教育。
知識的細節是很容易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既吃力又無價值。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如果結果是什麼也沒有剩下,那就意味著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4
把你在課堂上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都忘記了,你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是對智力素質的一個檢驗。
把你在社會上得到的地位、權力、財產、名聲都拿走了,你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是對心靈素質的一個檢驗。
5
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質得到健康的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毫無疑問,一個人唯有人性健全才能夠真正幸福和優秀,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也才能夠真正和諧和生機勃勃。
這本來是常識,我們所需要做的隻是聽從常識的指引,實踐這個常識。令人震驚的是,我們的教育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這麼多的家長和老師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來,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推著繼續朝前走。
應該結束這種大規模的愚昧了,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回歸教育之為教育。也許,我們還來得及。
6
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等,這些智力上的素質顯然是不可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地稱之為大師--的熏陶。大師在兩個地方,一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學裏,大學應該是活著的大師雲集的地方。
今天的大學爭相標榜所謂世界一流大學,還擬訂了種種硬指標。其實,事情本來很簡單:最硬的指標是教師,一個大學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智慧的一流學者,它就是一流大學。否則,校舍再大,樓房再氣派,設備再先進,全都白搭。
7
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我的這個信念,構成了我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麵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8
無論個人、民族,還是人類,衡量其脫離動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質財富。個人的優秀,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優秀。民族的偉大,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偉大。人類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性的進步。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為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9
天生萬物,人隻是其中一物,使人區別於萬物的是理性。動物唯求生存,而理性不隻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當理性麵對未知時,會產生探究的衝動,要把未知變成知,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理性覺醒和活躍的征兆。在好奇心的推動下,人類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萬物,於是有了哲學和科學。動物匍匐在塵土之中,好奇心把人類從塵土中超拔出來,成為萬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