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教育即生長(2 / 2)

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把好奇心稱為"神聖的好奇心"。

10

一般來說,好奇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這幾乎是一個規律,即使在最好的教育製度下恐怕也是這樣。那些能夠永葆好奇心的人不啻是幸存者,而人類的偉大文化創造多半出自他們之手。唯因如此,教育必須十分小心地保護好奇心,為它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我相信,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其強大的智力稟賦足以戰勝任何不良的外部環境,但普通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一種壞的教育製度的殺傷力幾乎是摧毀性的。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好奇心這顆嫩苗正處在生長的關鍵期,一旦受到摧殘,後果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11

一個人做事是出於興趣,還是出於強製,效果大不一樣。出於興趣做事,心情愉快,頭腦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往往事半功倍。出於強製做事,心情沮喪,頭腦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態,往往事倍功半。做一般的事尚且如此,學習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學習是純粹的智力活動,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能感受到智力活動本身的快樂,學習就會是百分之百的痛苦。遺憾的是,這正是今天多數學生的狀況。

情況本來不該是這樣的。人有智力稟賦,這種稟賦需要得到生長和運用,原是人性的天然傾向。學生之所以視學習為莫大的痛苦,原因恰恰在於,應試教育不但不是激活、反而是壓抑智力活動的,本質上是反智育的。

12

我心目中的好學生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能從學習本身獲得莫大快樂。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這也是我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應該使學生第一愛上學習,做知識的戀人,第二學會學習,做知識的主人。相反,如果使學生成了知識的仇人兼仆人,則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13

我一向認為,在學生階段,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是看是否擁有了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喜歡學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自己的學習,這就是好的智力素質,這樣的學生不管是否考進名校,將來都會有出息。

14

工作的快樂與學習的快樂是一脈相承、性質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滿足、發現和創造的喜悅、智力的運用和得勝、心靈能力的生長等。一個學生倘若在學校的學習中從未體會過這些快樂,在走出學校之後,他怎麼可能向工作要求這些快樂呢?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學會快樂地學習,為將來快樂地工作打好基礎。能夠快樂地學習和工作,這是精神上優秀的征兆。

15

一個人僅僅有了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學曆,或者有了某個領域的知識,他還不能算是知識分子。依我之見,一個人唯有真正品嚐到了智力生活的快樂,從此熱愛智力生活,養成智力活動的習慣,一輩子也改不掉了,讓他不學習不思考他就難受,這樣的人才叫知識分子。

16

西塞羅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麵前獲得自由。

正是憑借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如果隻是適應現實,要教育做什麼!

17

我不主張對少年人隱瞞社會的實情,讓他們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這會使他們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滅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對那種一味引導他們適應社會消極麵的實用主義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少年人的精神麵貌決定了社會明天的麵貌,我期望他們成為珍惜精神價值的一代,珍惜愛和善意的一代。

18

所謂青少年期的叛逆,我想應該不是突然發生的。那些十幾歲的孩子是很可愛的,內心敏感,開始獨立思考,家長要善於細心觀察,設身處地去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多和孩子談心,孩子就不會叛逆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