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本簡無繁和合飯(2 / 2)

前不久,家鄉的長治市委市政府組織了一個由專門人才組成的龐大寫作班子,搜史鉤沉,曆時半年,撰寫了一部四十餘萬字的上黨文化史,書名叫《上黨古韻》。草稿送我一份,說是征求意見的。其中“飲食文化”一章,竟列專節寫的就是三合麵與和子飯。我這才知道,我愛吃的兩種飯食還有一個發生在“很占很古以前”的典故--

傳說很古很古以前,長治縣五龍山下住著一齊姓人家(請注意,這個“齊”字,發人深思,我懷疑此故事流傳過程中,杜撰此家姓“齊”是有寓意的,齊者也即“齊家治國”之齊也),老夫婦和三對小夫妻,即他們的三個兒子兒媳。這是一個和睦的家庭,令鄉人稱羨。一天,三個媳婦都想去趕廟會,沒人給公婆做飯了,就分別拿來一把白麵、一把豆麵、一把粉麵,讓公婆自己做著吃。婆婆把三樣麵粉合在一起做成麵條,加了鹵吃;沒吃完的麵條,晚上又下在小米稀飯裏,配了調味吃。都非常好吃。兒媳們趕會回來,婆婆又照此辦理做給兒媳們吃。這麼好吃的飯都是她們過去沒吃過的。她們問婆婆這叫什麼飯,怎麼做的。婆婆告訴她們做法,又即興為兩種飯起名,告訴她們叫三合麵、和子飯。同時又講了一套“三好合一好”和“家和萬事興”的大道理給她們聽。從此就有了上黨地區的三合麵、和子飯流傳下來。

“很古很古”到底有多古,我想,不會是炎黃兩族阪泉之戰又形成和約,炎帝帶領他的部族退據上黨之後,嚐百草、種五穀、勸農耕而被後人稱為神農的時候吧!不管是否,這傳說倒為兩種飯食平添濃鬱且深長的文化韻味。它所反映的“家治”思想,其實也是“國治”思想,是上黨這塊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上曆經戰亂的人民群眾期盼和平生活的一個縮影。孑L丘先生不是有一個偉大理論,隻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嗎!

話說遠了。其實三合麵與和子飯的做法是很簡單的。

三合麵做法是:白麵、大豆麵、小粉麵各取三分之一和在一起,擀成麵片後,折疊切成韭菜葉寬而薄的長麵條。煮熟後,再澆以豆芽、豆腐、酸菜等做成的鹵子。

和子飯做法是:先熬一鍋小米粥,因地製宜地加入大豆、山藥蛋、南瓜、豆角、紅蘿卜之類,滾好後再把比三合麵的麵條要短而細的麵條下進去,烹上蔥花蒜片以及調味即可。

我見過有些賓館飯店做的三合麵與和子飯,太複雜了也太奢華了。有些把金針、木耳、海帶、蝦皮、青紅絲、味精、香油、料酒等都用上了,倒像宮廷佳饌似的。不但完全失卻地方“名吃”的地方風味,也失卻了其簡潔、鮮明又很悠長的文化韻味。一如一個特定時代總要有一些特定的社會理念和做法一樣,如果失卻了,不惟不能叫特定時代,而且也不能叫其他什麼時代了,因為它其實也就真正失卻了所有時代共同性的通用的東西,如“和平與發展”這種雖然簡單明了卻是“硬道理”、“大道理”的東西。有道是個性包含共性,個性不存,何談共性。

嚐著這樣的三合麵或和子飯,讓我這個上黨人不禁啞然失笑。三合麵與和子飯本來就是本簡避繁的,若打品牌,也還是刪繁就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