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係統病理 第一節 胃 腸 炎(1)(2 / 2)

3.出血性胃炎

出血性胃炎(hemorrhagic gastritis)以胃黏膜點狀、斑塊狀或彌漫性出血為主要特征。

(1)病因

強烈的機械性刺激、毒物和毒素中毒、某些烈性傳染病以及劇烈嘔吐等都可能引起出血性胃炎。如飼喂了黴敗飼料,鼠藥、重金屬(砷)及農藥中毒。

梭狀芽孢杆菌是引起牛羊出血性真胃炎的原因(由細菌的外毒素引起的),這種疾病是由於牛羊食用了被致病菌汙染的冷凍飼料而引起的;豬的許多敗血症過程中,細菌的栓子沉積在胃黏膜下層的血管中,引起血栓形成,導致充血、出血、梗死和潰瘍,如豬沙門氏菌病、豬痢疾、大腸杆菌病等。

此外,某些病毒感染也會導致胃黏膜出血。

如豬瘟和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起胃底黏膜出血,雞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雞法氏囊病毒引起腺胃、肌胃交界處黏膜和肌胃角質膜下出血,犬瘟熱病毒、兔瘟病毒感染等疾病過程中均可引起胃黏膜出血。

(2)病理變化

眼觀,胃黏膜表麵有點狀、斑塊狀或彌漫性出血,嚴重者漿膜出血,黏膜表麵或胃內容物呈黑紅色,甚至內含有遊離的血凝塊。

鏡檢,可見黏膜固有層、黏膜下層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出血,紅細胞局灶性或彌漫分布於整個黏膜層。

4.纖維素性-壞死性胃炎

纖維素性-壞死性胃炎(fibrinonecrotic gastritis)以胃黏膜表麵覆蓋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為特征。

(1)病因

由較強烈的致病刺激物(誤咽腐蝕性藥物)、應激(豬合群打鬥、長途運輸等造成的豬應激性潰揚)、寄生蟲感染(牛羊真胃內奧斯特線蟲寄生)以及某些傳染病過程中,如豬瘟雞新城疫、畜禽沙門氏菌病、壞死杆菌及化膿性細菌感染等。

(2)病理變化

眼觀,胃黏膜表麵被覆一層灰白色、灰黃色纖維素性薄膜。

根據損傷程度不同可分為2種,即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

浮膜性炎,也稱作假膜性炎,薄膜易剝離,剝離後,可見黏膜表麵充血、腫脹、出血,黏膜光滑完整無缺損;固膜性炎,由於組織損傷較嚴重,有一定程度壞死,薄膜與組織結合牢固,不易剝離,強行剝離則見糜爛和潰瘍。

鏡檢,黏膜表麵、黏膜固有層甚至黏膜下層有大量纖維素滲出。

5.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以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結締組織顯著增生為特征的炎症。

(1)病因

多數慢性胃炎是由各種急性胃炎發展轉變而來,少數由寄生蟲(豬蟈蟲、馬胃蠅蟲、牛羊真胃撚轉血矛線蟲)寄生所致。

(2)病理變化

胃黏膜表麵被覆大量灰白色、灰黃色或灰褐色黏稠的黏液。

有的病例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腺體、結締組織增生,胃黏膜皺褶顯著增厚,並有多量炎性細胞浸潤。

固有層的部分腺體受增生的結締組織壓迫而萎縮,部分存活的腺體則呈代償性增生。由於增生性變化,使全胃或幽門部黏膜肥厚,形成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巨大肥厚性胃炎常見於比格犬、拳獅犬和鬥牛梗等品種。

6.胃潰瘍

胃潰瘍(gastric ulcer)是指胃黏膜的缺陷,是指胃黏膜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導致了一個深達黏膜下層甚至於肌層的一個組織缺損。

嚴重時可達腹膜腔,則稱為穿孔性潰瘍。

豬胃潰瘍較常見,其原因多種,包括攝入細碎的穀物或顆粒飼料(可能缺乏維生素E),飼料中的糖發酵,以及限製飼養的壓力。

這些潰瘍經常出血,可導致失血。這些潰瘍通常局限於環繞賁門的胃黏膜食管部分的層狀鱗狀上皮。

(二)腸炎

腸炎(enteritis)是指腸道的某段或整個腸道的炎症。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可分為十二指炎、空腸炎、回腸炎、盲腸炎、結腸炎和直腸炎等,但腸炎往往並不局限於某一固定區段,往往表現在不同腸段同時發生或相繼發生炎症,因此臨床上常有小腸結腸炎、盲腸結腸炎之稱。

某些情況下,腸炎還常與胃炎伴發而構成胃腸炎;根據病程長短而將腸炎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根據滲出物性質和病變特點又有卡他性腸炎、出血性腸炎、纖維素性腸炎和慢性增生性腸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