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14)(1 / 2)

第七章 腸杆菌科

1.目的要求

掌握腸杆菌科中常見的致病菌的:

①染色特性及培養特性

②抗原結構及血清型

③致病性微生物學診斷及防治方法

腸杆菌科中主要致病菌:

(1)大腸杆菌

(2)沙門氏菌

如:提到沙門氏菌,第一印象:大多數是致病菌。

2.概述

①腸道杆菌的分布廣

②大多數腸道杆菌是腸道的常居菌,也是條件致病菌

③有些細菌為致病菌,如:

沙門菌屬

誌賀菌屬

耶爾森屬

埃希菌屬

耶爾森屬、埃希菌屬部分細菌引起人類和動物腸道疾病,在公共不衛生和獸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3.腸道杆菌具有下述共同特征

3.1 形態與結構

中小等大小兩端鈍圓的 G- 杆菌,無芽孢,多數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數有莢膜或包膜;難以通過形態學觀察區分不同種屬成員間的差別。

3.2 培養特性與生化反應

①需氧或兼性厭氧,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為中等大小光滑型菌落。

有些菌在血瓊平板上出現β型溶血,在液體培養基中呈均勻混濁生長。

②生化反應活潑,但可形成不同的代謝產物,常用於鑒別。乳糖發酵試驗可初步鑒別腸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前者一般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菌多數能分解。

3.3 抵抗力

不強,加熱 60℃經 30min 立即死亡。膽鹽、煌綠染料等對大腸杆菌等非致病菌有選擇性作用,可製備腸道杆菌選擇性培養基以分離腸道致病菌。

3.4 變異

易出現變異菌株。最常見的是耐藥性轉移、毒素產生和生化反應。

等的改變這在致病力、細菌學診斷、治療與預防中均有重要意義。

3.5 致病物質

內毒素是腸道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質。部分腸杆菌產生外毒素致病。

3.6 傳播方式

通過汙染的飲水及食物,經消化道傳播。

第一節 埃希菌屬

概述

本屬有 8 個種:大腸埃希菌、螳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爾曼埃希菌和傷口埃希菌等。

其中最重要的種是大腸埃希菌,俗稱大腸杆菌,下分血清型。

本菌係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正常菌群成員之一。

大腸杆菌在環境衛生和食品衛生學上常用作糞便直接或間接汙染檢測指標。

本菌還是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實驗材料和研究對象。

大腸杆菌

1.生物學性狀

①形態及染色特性

②培養特性

③生化特性

④抗原及血清型

⑤抵抗力

(1)形態及染色特性

①G- 菌無芽孢的直杆菌,大小 0.4—0.7×2—3um,兩端鈍圓,散在或成對堿性染料對本菌有良好著色性,菌體兩端偶爾略深染。

②鞭毛。大多數菌株以周生鞭毛運動。

③菌毛。一般均有 1 型菌毛,少數菌株兼具性菌毛,多數對人和動物致病菌株還常有與毒力相關的特殊菌毛。

④莢膜。除少數菌株外,通常無可見莢膜,但常有微莢膜。

2)培養特征

①呼吸類型:本菌為兼性厭氧菌

②營養條件: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③生長溫度:最適生長溫度為 37℃

④ 酸堿度 :最適生長 PH 為 7.2—7.4

⑤生長現象

培養基 生長

在肉湯中 S 型菌株呈均勻混濁,管底有

粘性沉澱,液麵管壁有菌環

在營養瓊脂上 形成圓形凸起,光滑,濕潤,半透

明,灰白色菌落,直徑約 2—3mm

麥康凱瓊脂 形成紅色菌落

伊紅美藍瓊脂(重要) 產生黑色帶金屬閃光的菌落

綿羊血平板 一些致病性菌株呈β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