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產腸毒素大腸杆菌(ETEC)
①是一類人類和哺乳動物幼仔腹瀉最常見的致病性大腸杆菌。
②主要引起仔豬黃白痢、犢牛痢和羔羊下痢。
勿漏對一類情況的考慮→腹瀉:
病毒
細菌→用抗菌素多多少少都有點效果
寄生蟲
飼料,環境因素→無傳染性
2.1.1.1 致病物質:
①其致病力主要由黏附素性菌毛和腸毒素兩類毒力因子構成,二者密切相關且缺一不可。
②初生幼畜被 ETEC 感染後常因劇烈水樣腹瀉和迅速脫水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1)黏附素:
①包括菌毛和非菌毛類蛋白,具有粘附於宿主的小腸上皮細胞的能力,故又稱定居因子,對其抗原亦相應稱作粘附素抗原或定居因子抗原。
②動物源 ETEC 中已發現的黏附素主要有 F4(K88)F5(K99)F6(987P)F17,F41,F42,,F165。
③黏附素雖然不是導致宿主腹瀉的直接致病因子,但它是構成 ETEC 感染的首要毒力因子。
④定居因子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
(2)腸毒素:
①是 ETEC 在體內或體外生長時產生並分泌到胞外的一種蛋白質毒素。
②按其對熱的耐受性不同可分為兩種
不耐熱腸毒素(LT)
耐熱腸毒素(ST)
在動物 ETEC 中,隻有豬源 F4+菌株能同時產生 LT 和 ST,其他菌株僅產 ST。
③腸毒素理化特性
不耐熱腸毒素(LT):對熱敏感,65℃加熱 30min 即被滅活
福爾馬林可將其變為類毒素
由 1 個 A 單位 5 個 B 單位組成
A1→毒性部位
A2→無毒性而有免疫原性
耐熱腸毒素(ST):由小分子多肽組成,通常無免疫原性。
耐 100℃加熱 30min 不失活,可透析,抵抗脂酶,糖化酶和多種蛋白酶作用。
考:腸毒素大腸杆菌免疫保護起的作用→抑製細菌黏附
根據是否溶於甲醇分類
腸毒素能力:產腸毒素大腸杆菌的有些菌株隻產生一種腸
毒素即 LT 或 ST;有些則兩種均可可產生
(3)其他毒力因子:①胞壁脂多糖的類脂 A 具有毒性。O 特
異多糖有抵抗宿主防禦屏障的作用
②大腸杆菌的 K 抗原有抗吞噬作用
2.1.1.2 致病機製
口腔進入宿主的小腸
菌毛黏附素與小腸上
皮細胞的受體相結合
定居在腸內
大量繁殖
此時大量產生並釋放腸毒素
對其靶細胞產生毒性作用
LT-Ⅱ與 LT-Ⅰ在酶活性與腺苷酸環化酶的作用方式上相似,但結合的受體不同
①LT-Ⅱa 的最佳受體→是 GD1b 神經節甘脂
②LT-Ⅱb 的最佳受體→為 GD1a 神經節苷脂
STⅠ的毒性作用
LT1 以其 B
亞單位與小
腸上皮細胞
表麵的GM1
神經節甘脂
受體相結合
分子內的 A 亞單位則經
細胞膜孔進入細胞內
活化胞內腺苷酸環化酶導致環
單磷酸腺苷(cAMP)濃度升高
使腸細胞分泌機能亢進
大量液體從細胞溢出
腸絨毛細胞吸
收功能則降低
造成在腸管內水和電解質大量積
蓄,引起水樣腹瀉和迅速脫水
能選擇性地激活小腸上
皮細胞上鳥苷酸環化酶
刺激腸內環單磷酸鳥
苷(cGMP)量增高
導致腸內水鹽代謝平
衡失調而導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