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19)(2 / 2)

②無鞭毛,無芽孢,新分離的致病菌株有莢膜。

③美藍染色呈兩極,革蘭染色為陰性。

1.2 培養特性

①呼吸類型:

需氧或兼性厭氧;初次分離培養時供給 5%~10% CO2可促進生長

→懷疑它為嗜血杆菌時加入 XX

②生長溫度:最適生長溫度 37℃

③ 適宜 pH:7.6~7.8

④營養要求(很高)

V 因子:

(1)為輔酶Ⅰ或輔酶Ⅱ[即煙堿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煙堿腺嘌呤二核苷胺磷酸(NADP)] ,是細菌呼吸過程中其遞氫作用的脫氫輔酶。

(2)熱不穩定

(3)血液中的 V 因子一般處於被抑製狀態,血液加熱後,抑製物被破壞,V 因子被釋出。

X 因子:

(1)成分:血紅蛋白中的血紅素及其衍生物,含鐵卟啉。

(2)熱穩定,經 120℃ 30min 不被破壞。

巧克力培養基:

(1)將鮮血瓊脂加熱 75~80℃,5~15min,即製成該培養基

(2)該過程從細胞內釋放了 NAD,同時失活對 NAD 的酶。

⑤生長表現:

(1)本屬菌在巧克力瓊脂上,經 37℃ 24~48h 培養,生長的菌落 呈圓形、隆起、表麵光滑、邊緣整齊、灰白色半透明小菌落。

(2)菌落大小可因菌種和培養基的營養程度不同而異,從針尖大直至綠豆大小。

⑥生化反應:本屬菌的生化反應較弱,對糖類發酵多不穩定,氧化酶和硝酸還原酶陽性。

1.3 抗原及分型

本屬菌有莢膜多糖抗原和菌體結構抗原

①莢膜抗原成分主要為多糖和磷壁酸,具有型特異性。

②菌體結構抗原包括脂多糖抗原和外膜蛋白抗原。

2.致病性

①本屬菌可致人和動物多種疾病。其毒力因子包括莢膜,菌毛和內毒素等,耐過嗜血杆菌所致疫病的畜禽具有較強免疫力,以體液免疫為主。

②流感嗜血杆菌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僅見於人。

流感嗜血杆菌可致各種呼吸道感染及小兒急性腦膜炎等。

副流感嗜血杆菌存在正常上呼吸道,可致尿道炎。

副豬嗜血杆菌(注意)

(1)引起豬的格氏病,表現為多發性漿膜炎(鴨疫裏氏杆菌→雛鴨傳染性漿膜炎) 包括心肌炎、腹膜炎、胸膜炎、腦膜炎以及關節炎。

(2)本菌也常與豬流感病毒聯合引起豬流感。

③不同血清型的毒力情況

(1)血清型 1、5、10、12、13 和 14 為高毒力致病株(致死)

(2)血清型 2、4、15 為中等毒力株(多發性漿膜炎,不致死)

(3)血清型 3、6、7、8、9、11 毒力較低,被證明不能引起臨床感染(無臨床表現和病變)

(4)其中又以 5、4、13 最為常見(占臨床分離的 70%以上)

(前幾年的數據,而且有些國家不是)

3.微生物學診斷

3.1 顯微鏡檢查:

采取腦脊液(離心沉澱物)、血液、分泌液等病料,塗片,美藍染色,鏡檢,呈兩極染色。

3.1 分離培養 :

去上述病料直接劃線接種於巧克力瓊脂和鮮血瓊脂平板上,置含5%~10% CO2 培養箱,經 37℃培養 24~48h,對生長菌落進行鑒定

→不好培養,現在基本都是去買商品化培養基

①在血瓊脂平板上生長貧瘠或不長,在巧克力瓊脂上生長良好,可疑為嗜血杆菌。

②若在巧克力瓊脂上生長良好,同時在鮮血瓊脂上生長成小到中等大小溶血菌落,則可疑為溶血性嗜血杆菌。

③副豬嗜血杆菌等需要更豐富的營養

在巧克力培養基上也生長緩慢和貧瘠

3.3 V 因子需要試驗

挑取可疑菌落接種兔鮮血瓊脂平板上,再用金黃色葡萄球菌點種或垂直劃線,置 5%~10% CO2,37℃培養 24h。愈靠近金黃色葡萄球菌落生長的本屬菌落愈大,愈遠的愈小,甚至不見菌落生長,該現象稱為“衛星現象”

→推斷題

3.4 卟啉試驗:又稱 H 因子需要試驗

3.5 生化試驗

3.6 血清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