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禽杆菌屬 巴氏杆菌科中新建立的屬
副禽杆菌 牢記,本書中新出現
①引起雞傳染性鼻炎 :
鼻炎、打噴嚏及麵部水腫、產蛋減少,對雛雞致病力較強。
②鵪鶉易感。
③慢性感染及外觀健康禽為帶菌者。
第五節 裏氏杆菌屬
鴨疫裏氏杆菌
①是本屬代表種,原名鴨疫巴氏杆菌,是雛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病原菌。
副豬嗜血杆菌→多發性漿膜炎
②鴨疫裏氏杆菌可引起 1~8 周齡,尤其 2~3 周齡雛雞大批發病,死亡,生長發育嚴重受阻。
1.生物學性狀
①形態及染色
②培養及生化特性
③血清型
1.1 培養(學會與與大腸杆菌作對比)
①營養要求:較高,普通培養基和麥康凱培養基上不生長
初次分離培養時需供給 5%~10% CO2(嗜血杆菌也一樣)
②菌落特征:在巧克力或胰蛋白腖大豆瓊脂(TSA)平板上,菌落無色
素,呈圓形、微凸起、表麵光滑、奶油狀,直徑 1~2mm
多數菌株在固體培養存活不超過 3~4d。血瓊脂平板上不溶血
③液體培養中的生長表現:在含血清或胰蛋白腖酵母的肉湯中,37℃ 48h
培養呈上下一致輕微渾濁,管底有少量沉澱
1.2 生化特性
①不發酵葡萄糖、蔗糖,可與多殺性巴氏杆菌相區別
②極少數菌株發酵麥芽糖或肌醇
③氧化酶、觸酶試驗為陽性,多液化明膠
④靛基質、硝酸鹽還原、檸檬酸鹽利用、VP 試驗、
甲基紅試驗、硫化氫產生、尿素分解等均為陰性
考試形式:從 XX 分離到 XX,有 XX 性狀,問到底是什麼病原菌引起
1.3 血清型
①比較複雜,分型體係原先亦較混亂,1991 年 Sandhu 等將其統一歸並為 19 型,以阿拉伯數字定名,1995 年又在泰國發現 20、22 型。
②各國發現的血清型不盡相同,且因時間變化而異。如美國以 1、2、5 型為主,丹麥 1979 年僅見 1 型,1980 中則主要為 3 型。東南亞的血清型較多,且陸續發現新型。
③國內從京、滬、穗、閩、川等地分離的 100 多個菌株鑒定結果均屬 1 型,近年報道 2、6、10、11、13、14 型等存在。不同血清型及同型不同毒株的毒力有差異。
2.致病性
①本菌主要感染雛鴨,1~8 周齡的鴨對自然感染均易感。
尤其 2~3 周齡者,引起急性或慢性的敗血症和漿膜炎。
補:要是有母原抗體保護→發病期往後推
②也從患敗血症的雞、鵝、火雞、野生水禽分離到兔和小鼠不易感。豚鼠腹腔注射大量細菌可致死。
③國外和國內已研究成功某些血清型的滅活菌苗和弱毒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第九章 革蘭氏陰性菌需氧杆菌
革蘭氏陰性菌需氧杆菌成員包括 8 科和 16 個未確定的其他屬:
假單胞菌科
固氮菌科
根瘤菌科
甲基球菌科
鹽杆菌科
醋杆菌科
軍團菌科
奈瑟菌科
馬耳他布氏杆菌,流產布氏杆菌,豬布氏杆菌等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
銅綠假單胞菌(老師認為為條件致病菌)感染人和動物。
鼻疽伯氏菌感染人和動物。
波氏菌屬對動物致病的有支氣管敗血波氏菌及禽波氏菌兩種。
與獸醫學有關的菌屬:布氏杆菌屬、假單胞菌屬、伯氏菌屬、波氏菌屬等。
第一節 布氏杆菌屬(本章重點)
布氏杆菌(細胞內寄生,很難從體內消除,有可能終身攜帶)
概述
①又名布魯菌,是一類 G-的短小杆菌
②布氏杆菌引起傳染病呈慢性經過,臨診主要表現流產(看到此臨床特征想到是不是 XX 引起)、睾丸炎、腱鞘炎和關節炎病理特征為全身彌漫性網狀內皮細胞增生和肉芽腫結節形成。
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製品,均可被感染,是人畜共患病菌。在醫學或獸醫學領域都極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