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20)(2 / 2)

所致疾病

①在家畜中,牛、羊、豬最常發生,且可由牛、羊、豬傳染於人和其他家畜。

②家畜患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腹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種和生物型。

①布氏杆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布氏杆菌 6 個種,20 個生物型。

②我國流行的主要是羊、牛、豬三種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為常見。

1.生物學性狀

1.1 形態及染色特性

①形狀呈球形、球杆形或短杆形,新分離者趨向球形;多單在。

②不形成芽孢和莢膜,偶爾有類似莢膜樣結構,無鞭毛不運動。

③染色:革蘭染色陰性。姬姆薩染色呈紫色。抗酸染色(陽性改良 Ziehl-Neelsen、改良 Koster 等鑒別染色法)菌體紅色,其他細菌呈現菌藍色。可用以區別。

注意:這裏不是革蘭染色 後麵分枝杆菌也是抗酸染色!!(常用齊尼二氏染色)

1.2 培養及生化特性

①呼吸類型:

此屬細菌專性需氧 →之前都是兼性厭氧 之後分枝杆菌也是許多菌株,尤其是在初代分離培養時需 5%-10% CO2 氣體環境。

②營養需求:

較高。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需加適量的血清,甘油或葡萄糖等泛酸鈣和次蘚糖醇可刺激生長。

③最適溫度最適生長溫度: 37℃,可在 25~42℃範圍內生長。

④ 最適 pH:為 6.6~7.4。pH4.5 時不生長。

1.3 生長表現(培養時要在生物安全Ⅲ級)

①在液體培養基中 呈輕微渾濁生長,無菌膜。但培養日久,可形成菌環,有時形成厚的菌膜。

②在固體培養基上

(1)大多數菌株在初次培養時生長緩慢,48h 內罕見形成菌落,常需 5~10d 甚至更長的時間。

(2)長期傳代菌株培養 48~72h 生長良好。

(3)S、R、M、I 菌落

(4)不溶血

光滑(S)型菌落:

無色透明、表麵光滑濕潤、有光澤、透光呈淡黃色及側光呈現輕微乳色和略帶藍灰色,菌落大小不等。

粗糙(R)型菌落:

不太透明,呈多顆粒狀,表麵灰暗,顏色內無光澤白色、淡黃色或淺黃色到褐色。易碎或黏滯,不易從培養基表麵刮淨。

黏液(M)型菌落:

有時出現渾濁不透明、黏膠狀菌落。

中間(I)型菌落:

在培養中出現菌落間的過渡類型。

1.4 生化反應

①大多數菌株能分解尿素和產生 H2S

②根據產生 H2S 的多少和對堿性染料抑製不同可鑒別牛羊豬等布氏杆菌。

1.5 抵抗力

①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較強

在病畜的髒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 4 個月左右

在食品中約能生存 2 個月

對低溫的抵抗力也強

②對熱和消毒劑抵抗力弱

③對鏈黴素、氯黴素和四環素等均敏感

1.6 抗原性與變異

①布氏杆菌抗原結構非常複雜,目前可分為屬內抗原與屬外抗原。

②屬內抗原包括 A、M 及 R 抗原等表麵抗原。

③布氏杆菌最常見的變異為 S→R 變異

S 型菌株的抗原

①S 型布氏杆菌具有兩種抗原成分

A 抗原(牛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分)

M 抗原(羊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分)

②兩種抗原在各種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杆菌含 A 抗原多,含 M 抗原少。羊布氏杆菌含 M 抗原多,而含 A 抗原少。

③可利用凝集吸收試驗製備出單因子血清

→單價 A 或 M 血清,供菌種鑒定之用

R 型菌株的抗原

①細菌細胞壁低蛋白含量的脂多糖複合物

②非光滑型布氏杆菌具有 R 表麵抗原

是大多數粗糙型布氏杆菌的共同抗原

綿羊和犬種布氏杆菌是天然 R 型菌株

③布氏杆菌最常見的變異為 S 型→R 型變異,喪失 A 和 M 抗原,暴露出 R 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