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致病性
專屬細胞內寄生→之前沙門氏菌 之後產單核細胞李氏杆菌+分枝杆菌+立克次體
2.1 致病物質 +衣原體
內毒素(LPS)和透明質酸酶等,其中內毒素毒性較強。
①用酚水法提取 LPS,存在於酚相和水相 LPS酚相 LPS 致病力強,而水相 LPS 致病力弱。
②弱毒株隻有水相 LPS(判斷題)
2.2 致病機理
①主要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也可通過完整皮膚進入機體,有很強繁殖擴散能力。
②流產布氏杆菌入侵機體皮膚、黏膜屏障後,被吞噬細胞吞噬成為胞內寄生菌,並在淋巴結生長繁殖形成感染灶。一旦侵入血液,則出現菌血症。
③主要定居在網狀內皮係統,腺體組織和生殖器官(與赤蘚糖醇的含量有關)
2.3 病原毒力差異大
不同種別和生物型,甚至同型細菌的不同菌株之間,毒力可有相當差異。
2.4 病原的宿主譜
①不同種別布氏杆菌雖各有其主要宿主動物,但也存在著相當普遍的宿主轉移現象。本屬細菌可感染的動物種類極多,是人畜共患病原。
②布氏杆菌可引起豚鼠、小鼠和家兔等實驗動物感染,豚鼠最為易感。
3.微生物學診斷
3.1 細菌學檢查
①布氏杆菌樣品檢測—BSL-2 實驗室(判斷題)
②布氏杆菌培養—BSL-3 實驗室
布氏杆菌病常表現為慢性或隱性感染,為其診斷和檢疫的主要依靠
3.2 血清學檢查
檢查方法有兩類
(1)檢查病料中布氏杆菌
①用已知抗體檢查病料中或分離培養物是否為布氏杆菌
②常用方法 熒光抗體技術
反向間接血凝試驗
免疫酶組化染色法等
變態反應檢查
①什麼是變態反應?
指經變應原致敏的機體再次接受相同的變應原刺激後產生異常免疫反應,引起機體的功能或組織損傷。
②皮膚變態反應一般在感染後的 20~25d 出現,因此不宜作早期診斷。
③本法適於動物的大群檢疫,主要用於綿羊和山羊,其次為豬。
④方法:檢測時,將布氏杆菌水解素 0.2ml 注射於羊尾根皺襞部或豬耳根部皮內,24 及 48h 後各觀察反應一次。若注射部發生紅腫,即判陽性反應。
⑤此法對慢性病例的檢出率較高,且注射水解素後無抗體產生,不妨礙以後的血清學檢查。
3.4 布氏杆菌病診斷方法的選擇
①三種反應出現的時間各有特點
②為了徹底消除各類病畜,應同時使用兩種方法進行綜合判斷
(下麵的本來是表格,看的時候對一下順序叭)
階段: 凝集反應 補體結合反應 變態反應
反應出現時間: 首先 其次 最後
反應持續時間: 消失較早 消失較晚 時間長
初期階段: 陽性 陽性或陰性 陰性
感染晚期或恢複階段: 陰性 陰性 陽性
免疫防治
①不用抗生素治療,以免耐藥菌株的產生和殘留
②接種疫苗雖有顯著效果
③要根除此病,則尚須嚴格執行畜群全麵檢疫及淘汰病畜的措施
④檢查時要注意安全,防止人員感染
第二節 假單胞菌屬(很少造成大麵積案例,不細說)
①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有的種對人、動物或植物有致病性
②銅綠假單胞菌等為人和動物原發或機會性致病菌(條件致病菌)
③鼻疽假單胞菌是哺乳動物的寄生菌
銅綠假單胞菌
①俗稱綠膿杆菌
②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亦存在與正常人與動物的腸道和皮膚上
③完全致病菌,具有內毒素、致死毒素、腸道毒素等多種致病因子,引起各種組織多種病變和炎症
④主要生物學特征:
(1)菌落
(2)色素
(3)溶血
第三節 伯氏菌屬(目前已將其消滅)
現有 30 多種,對動物有致病性的僅兩種,即鼻疽伯氏菌和偽鼻疽伯氏菌,均可經氣溶膠傳播,生物安全風險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