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伯氏菌
①馬屬動物的病原,能感染多種動物,是人畜共患病,曾用作生物武器。
②由於本病在我國地區已呈消滅狀態,所以不適宜治療,發現病畜應馬上捕殺,並采取撲滅疫情的綜合防治措施。
第十章 革蘭陽性無芽孢杆菌
革蘭陽性無芽胞杆菌有三個屬
李氏杆菌屬
丹毒絲菌屬
腎杆菌屬
重要的革蘭陽性無芽孢杆菌,前者的代表種為產單核細胞李氏杆菌,是一種胞內寄生菌 後者隻有豬丹毒絲菌,是常見的豬重要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
李氏杆菌→人畜共患病
丹毒絲菌屬→主要引起豬丹毒病
第一節 李氏杆菌屬
①本屬菌為 G+,需氧或兼性厭氧,無芽孢,不產生莢膜,20~25℃能運動,37℃不運動。
②本屬有七個種
(1)第一群:
產單核細胞李氏杆菌
伊氏李氏杆菌
無害李氏杆菌
韋氏李氏杆菌
寒氏李氏杆菌
(2)第二群:
格氏李氏杆菌
莫氏李氏杆菌
產單核細胞李氏杆菌
本菌對人、家畜、家禽、野生動物均有侵襲力,是人畜共患病原。
可寄生在蜱、蠅、昆蟲、魚及甲殼動物體內,存在於河水、汙泥、屠宰場棄物、青貯料、奶及其製品
1.生物學性狀
1.1 形態與染色
①本菌為 G+短杆菌,菌體兩端鈍圓
②多單在,也有時排列成 V 形、短鏈
③一般不形成莢膜、無芽孢
④在 20~25℃培養可產生周生鞭毛,在 37℃培養不易產生鞭毛。
⑤老齡培養物或粗糙型菌落的菌體可形成長絲狀,長達 50~100um。
培養與生化特性
①呼吸類型:
本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
②生長溫度:
為 1~45℃,最適溫度為 30~37℃該菌在 4℃可緩慢增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③生長 pH 值:
5.0~9.6 能生長。
2.致病機理及致病性
2.1 致病機理
①本菌能產生李氏杆菌溶血素 O(LLO)。
LLO 可溶解多數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是一種穿孔毒素,能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及肝、脾巨噬細胞,成為胞內寄生菌,在細胞內定殖,不被宿主細胞吞噬。
②本菌還通過損傷的黏膜經神經末梢的鞘膜進犯中樞神經係統。表現為神經症狀。
2.2 致病性
①李氏杆菌病是一種散發性傳染病
②自然發病家畜以綿羊、豬、兔較多,牛、山羊次之。家畜表現為腦膜炎、敗血症,伴有神經症狀“轉圈病”;孕畜可致流產。
③家禽雞、火雞和鵝較多,鴨較少,表現為壞死肝炎和心肌炎。
④實驗動物易感性:家兔和小鼠>豚鼠和大鼠。
⑤健康動物往往帶菌並經糞排菌汙染環境。
3.人李氏杆菌感染
①5%~10%的人是無症狀健康帶菌者。人感染裏氏杆菌病後會出現發燒、頭痛、惡心和腹瀉等症狀,病情嚴重可致人死亡。
②孕婦感染本菌出現類似流感症狀,並致胎兒流產。
③細胞免疫水平低下的成人及兒童感染時可出現神經症狀。
④獸醫師及從事相關職業的人易患皮膚型李氏杆菌病,抵抗力降低時則發展為全身性感染。
第二節 丹毒絲菌屬
本屬隻有一種,即豬丹毒絲菌,是豬丹毒病 的病原體,通稱豬丹毒杆菌
豬丹毒杆菌(XX 病原是細菌不是病毒!!)
1.生物學性狀
1.1 形態與染色
①本菌為直或稍彎菌的細杆菌,兩端鈍圓,大小 0.2~0.4um×0.8~2.5um
②單在或呈 V 形、堆狀或短鏈排列,易形成長絲狀
③革蘭陽性菌,在老齡培養物中菌體著色能力較差,常呈陰性
④無鞭毛、無莢膜、不產生芽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