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丹毒杆菌(XX 病原是細菌不是病毒!!)
1.生物學性狀
1.1 形態與染色
①本菌為直或稍彎菌的細杆菌,兩端鈍圓,大小 0.2~0.4um×0.8~2.5um。
②單在或呈 V 形、堆狀或短鏈排列,易形成長絲狀。
③革蘭陽性菌,在老齡培養物中菌體著色能力較差,常呈陰性。
④無鞭毛、無莢膜、不產生芽孢。
1.2 培養與生化特性
①呼吸類型:
本菌為微需氧型,實驗室培養時兼性厭氧。
②生長溫度:
最適溫度為 30~37℃,5~42℃可生長。
③營養要求:較高
普通瓊脂培養基和普通肉湯中生長不良。
加入 0.2%~0.5%(W\/V)葡萄糖或 5%~10%血液、血清則生長旺盛。
麥康凱培養基(基本都是用來培養腸道杆菌)不生長。
1.3 生長表現
①在血瓊脂平板上經 37℃ 24h 培養可形成濕潤、光滑、透明、灰白色、露珠樣的圓形小菌落,並形成溶菌環。
②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 24h 長出菌落,用顯微鏡反光觀察:
光滑(S)型:菌落小呈藍綠色,熒光強,毒力強。
粗糙(R)型:菌落大呈土黃色,無熒光,毒力低。
中間(I) 型:呈金黃色,熒光弱,其毒力介於上述兩型之間。
③明膠穿刺生長特殊,試管刷狀生長。
1.4 抵抗力
①本菌對腐敗和幹燥環境有較強抵抗力。在飲水中可存活5d,在汙水中可存活 15d,在深埋屍體中可存活 9 個月在病死豬熏製的火腿中 3 個月後仍可在深部分離出活菌。
②對熱和直射光較敏感,70℃經 5~15min 完全殺死。
③對常用消毒劑抵抗力不強,0.5%甲醛數十分鍾可殺死。用10%生石灰或過氧乙酸塗刷牆壁和噴灑豬圈是目前較好消毒方法。但對石炭酸抵抗力較強(在 0.5%石炭酸可存活 99d)。
④對青黴素很敏感
補:豬場不允許場外肉質帶到場內食用+一個月屠宰兩次
1.5 抗原結構與血清型
①經酸或熱酚水抽提菌體胞壁耐熱肽聚糖抗原高免兔血清,作瓊擴試驗是血清分型基礎。
②用阿拉伯數字為型號,用英文小寫字母表示亞型。目前共有 25 個血清型和 1a、1b 及 2a、2b 亞型
③從急性敗血症分離的菌株多為 1a 型
④從亞急性及慢性病病例(疹塊型)分離的則多為 2 型
⑤我國主要是 1a 和 2 型
2.致病機理與致病性
①本菌通過消化道感染(表麵蛋白如 RspA、RspB 黏附作用),進入血液,而後定殖在局部或引致全身感染。
②毒力因子:神經氨酸酶(未發現外毒素),酶的存在有助於菌體侵襲宿主細胞
③致病機理:
在神經氨酸酶的作用下,宿主組織黏蛋白、血纖維蛋白原等被除去 N—乙神經氨酸,從而減弱了黏蛋白等對機體的保護作用
感染動物能產生神經氨酸酶抗體,已證實實驗動物通過對該酶的主動或被動免疫可獲得保護。
④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廣泛,可寄生於哺乳動物、禽和魚類。從健康豬扁桃體、禽及水生動物體表均可分離出不同血清型菌株,已從 70 多種動物中分離到本菌
→宿主譜廣
(1)豬分離率最高,可引致 3~18 月齡豬豬丹毒。
(2)3~4 周歲的羔羊可致慢性多發性關節炎。
(3)雞與火雞感染後呈現衰弱和下痢。
(4)鴨可出現敗血症,並侵害輸卵管。
(5)小鼠和鴿子最易感,實驗感染時皮下注射2~5d 內呈敗血死亡;家兔和豚鼠抵抗力較強。
(6)人可經外傷感染,發生皮膚病變,稱“類丹毒”,帶菌率和發病率與飼養條件、氣候變化及豬齡大小有密切關係,是一種“自源性傳染病”。
⑤分離培養
(1)分離培養時葡萄糖或血清的半固體瓊脂培養基。
(2)為提高分離率可采用含有 1\/100 萬結晶素、1\/5 萬疊氨鈉的 10%馬血清肉湯及瓊脂平板。
(3)也可在馬丁肉湯中加入新黴素(400ug\/ml)或萬古黴素(70ug\/ml),抑製某些雜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