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最適 pH 值:pH6.4~7.0(與平常有點不一樣)。
④最適溫度:為 37℃~37.5℃,在 30℃~34℃可生長;低於 30℃或高於 42℃均不能生長,但禽分枝杆菌可在 42℃生長(禽體溫)。
⑤生長表現:
(1)結核杆菌加入 5%~10%CO2或 5%甘油可刺激結核杆菌的生長,但 5%甘油對牛分枝杆菌有抑製作用。
(2)生長緩慢,14~15h 分裂一次,特別是初代培養。
一般需 10~30d 才能看到菌落。其生長速度依次為: 禽分枝杆菌>結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
對比產氣莢膜梭菌,分裂超快
考:以下菌接種在同樣培養基上,最遲看到菌落的是 XX
(3)菌落粗糙、隆起、不透明、邊緣不整齊呈顆粒、結節或花菜狀,乳白色或米黃色。
(4)在液體培養基中,因菌體含類脂而且疏水性,形成浮於液麵有皺褶的菌膜。
⑥生化反應:
(1)結核分枝杆菌不發酵糖類。
(2)結核分枝杆菌可合成煙酸和還原硝酸鹽,而牛分枝杆菌不能。
(3)熱觸酶試驗對區別結核分枝杆菌與非結核分枝杆菌有重要意義。結核分枝杆菌大多數觸酶試驗陽性,而熱觸酶試驗陰性;非結核分枝杆菌則大多數兩種試驗均陽性。
1.4 變異性(導致毒性減弱容易但需穩定遺傳,不然不能用來製疫苗)
①形態結構變異:該菌可發生多種變異現象。1~10um \/ ml 異煙肼可誘導本菌的形態變異產生 L 型,胞壁消失,呈多型性並產生對異煙肼耐藥性。
②毒力變異:
在舊培養基上菌落由粗糙型變為光滑型,此變異也導致毒力減弱
→Leon Calmette 和 Camile Guerin 將牛分枝杆菌在場培養基上經 13 年 230 次傳代,使有毒菌株變為毒力減弱菌株,對人、牛無致病性,成為現在廣泛應用的卡介苗。
③耐藥性變異
2.致病機理及致病性
①本菌的致病過程是以細胞內寄生和形成局部病灶為特點。
②免疫低下者此種局限性病灶
(1)破潰,菌體排入支氣管,隨痰咳出體外。
(2)或者病灶液化,擴散進入血流及其他器官,造成機體死亡。
③免疫正常者,局限性病灶在活化巨噬細胞作用下,其內細菌停止生長,病灶鈣化而痊愈。
若發現鈣化現象→表示之前有受到損傷,現在沒事了
侵入肺泡,被巨噬細胞吞噬
↓
巨噬細胞內繁殖,形成病灶
↓
淋巴細胞包圍,形成結核結節
致病性
①結核杆菌主要引起人的結核病,靈長類動物、犬及其他與人接觸的動物均可感染;實驗動物中以豚鼠、倉鼠為最敏感;可使小鼠致病,山羊和家禽對結核分枝杆菌不敏感。
②牛分枝杆菌主要引起牛結核病,其他家畜、野生反芻動物、人、靈長目動物、犬、貓等肉食動物均可感染,實驗動物中豚鼠、兔有高度敏感性。對倉鼠、小鼠有中等致病力,對家禽無致病性。
③禽分枝杆菌主要引起禽結核,包括家禽與野禽,也可引起豬的局限性病灶。實驗動物中小鼠有一定敏感性。
3.免疫性與變態反應
①研究較多的是結核杆菌。細菌侵入機體後,機體主要產生細胞免疫。
②結核病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存在分離現象(XX 寄生→細胞免疫↑越好)
(1)細胞免疫隨病情的加重而減弱,體液免疫則隨病情的加重而增強。
(2)凡病情得到控製或康複動物,其細胞免疫可達到一定水平,而血清中抗體水平較低。
(3)重症動物的細胞免疫反應低下,甚至消失,血清中特異性抗體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