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病毒的基因組
(1)病毒的基因組大小有很大差異
①最小為圓環病毒(DNA 病毒)的基因組僅 1.7kb。
②最大的,皰疹病毒及痘病毒(DNA 病毒)大於 2000 kbp。
(2)與 DNA 病毒相比,一般 RNA 病毒的基因組較小。
①雙股 RNA 病毒為 16~27kbp。
②單股 RNA 病毒中冠狀病毒最大,為 20~32kbp。
③最小的丁型肝炎病毒為 1.7kb,是一種基因組缺損的衛星病毒,需要輔助病毒的存在,才能複製。
④與其他生物相比,病毒的基因組無疑屬於最小序列。
2.1.4 傳染性核酸
①概念:
在些病毒去除其囊膜和衣殼,裸露的 DNA 或RNA 注入易感細胞內也能引起感染,並產生完整的病毒顆粒。這樣的核酸稱為傳染性核酸。
②例如:
冠狀病毒、微 RNA 病毒、皰疹病毒等
③特征:
(1)不分節段,其本身能作為 mRNA。
(2)或者能利用宿主細胞的 RNA聚合酶轉錄病毒的 mRNA。
(3)病毒核酸具有傳染性這一事實證明它貯藏病毒全部遺傳信息。
2.2 蛋白質
結構蛋白
非結構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中調控宿主的蛋白)
2.2.1 結構蛋白
(1)組成病毒的蛋白,包括衣殼、囊膜蛋白和纖突蛋白等。
(2)功能:
①保護病毒核酸
②特異吸附至易感細胞受體並促使病毒穿入細胞,是決定病毒對宿主細胞嗜性的重要因素。
③病毒蛋白質是良好抗原,可激發機體產生免疫應答。
2.2.2 非結構蛋白:
指由病毒基因組編碼的,在病毒複製或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結合於病毒顆粒中(病毒組分之外)的蛋白質。
2.3 脂質與糖(均來自宿主細胞)
2.3.1 脂質
①分布:
主要存在於囊膜
②主要成分:
主要是磷脂、其次是膽固醇。
③特性:
用脂溶劑可去除囊膜中的脂質,使病毒失活。因此常用乙醚或氯仿處理病毒,再檢測其活性以確定該病毒是否具有囊膜結構。
2.3.2 糖類:
一般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是某些病毒纖突的成分。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神經氨酸酶,與病毒吸附細胞受體有關。
3.病毒的分類
3.1 病毒的分類機構及標準
3.1.1 分類機構
3.1.2 病毒的命名和書寫(與細菌區別)
①病毒的命名由 ICTV 認定,其種的命名采用英文或英語化拉丁文,隻用單名,不用斜體書寫。
②其目、科、亞科、屬分別用拉丁文後綴“-virales” 、“-viridae”、“-virinae”及“virus”並用斜體書寫
3.1.3 分類標準(比較重要)
①形態與結構
②核酸與多肽(核酸:單股\/雙股 正鏈\/負鏈 DNA\/RNA)
③複製(由核酸類型決定)
④對理化因素的穩定性
⑤基因組
3.2 病毒的分類現狀
①目前可把所有已知病毒分為 289 個屬、73 科
②動物病毒有 33 科、其中脊椎動物病毒為主:27 科,無脊椎動物為主:5 科
③科下設屬,有的科還分亞科,科和屬是病毒分類的最主要單位。
④從第 6 次分類報告開始,病毒分 3 大類:
(1)DNA 病毒
(2)DNA 反轉錄與 RNA 反轉錄類
(3)RNA 病毒類
亞病毒:
①是比病毒結構更為簡單的微生物,其分類及有關介紹一般均附於病毒學之內。
②最重要的亞病毒有類病毒及朊病毒
(1)類病毒隻含核酸不含蛋白,僅感染植物。
(2)朊病毒隻有傳染性蛋白質無核酸,對動物和人有致病性。
第二節 病毒的複製
1.概述
①病毒顆粒在細胞外是處於靜止狀態,基本上與無生命的物質相似,當病毒進入活細胞後便發揮其生物活性。
②病毒不能經分裂繁殖,而是由其核酸通過在宿主細胞內的複雜生物合成,獲得大量組分,進行裝配而增殖。
2.基本概念
①病毒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