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中國飲食文化(2 / 3)

閩菜的“多湯”,是指湯菜多,而且通過精選各種輔料加以調製,使不同原料固有的膻、苦、澀、腥等味得以摒除,從而又使不同質量的菜肴,經調湯後味道各具特色,因而有“一湯變十”之說。如幹魷魚味腥,須經水發之法去除,否則也不適應烹製脆嫩菜肴所需。但一經水發,又失去魷魚的本味,必須另行調製魷魚湯,使之達到質量和味道俱存的效果。

“雞湯汆海蚌”時,鮮海蚌汁鹹,要經過加工處理。但如洗淨,又過於清淡。所以,將蚌肉經細膩的刀工片成大薄片,在沸水鍋裏汆成至八成熟,盛入湯碗,再衝入鹹淡適宜的熱雞湯。這樣的蚌肉清鮮脆嫩,且有雞湯醇香美味,二者相得益彰。細嚼緩呷,香鮮融為一體。三是調味奇異,別具一格。閩菜偏甜、偏酸、偏淡,這與福建有豐富多彩的佐料以及其烹飪原料多用山珍海味有關。偏甜可去腥膻,偏酸爽口,味清淡則可保其質地鮮純。閩菜名肴“荔枝肉”、“甜酸竹節肉”、“蔥燒酥鯽”、“白燒鮮竹蟶”等均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偏甜、偏酸、偏清淡的特征。四是烹調細膩,雅致大方。閩菜的烹調技藝,不但蒸、炒、燉、燜、汆、煨等法各具特色,而且以炒、蒸、煨技術稱殊。在餐具上,閩菜習用大、中、小蓋碗,十分細膩雅致。“炒西施舌”、“清蒸加力魚”、“佛跳牆”等名肴都鮮明地體現了閩菜的特征。其中尤以“佛跳牆”為甚,其選料精細,加工嚴謹,講究火工與時效,以及注重煨製器皿等特色,使之成為名揚中外的美饌佳肴。

閩菜起源於福建閩侯縣,由福州、閩南的廈門、閩西的泉州等地的地方菜發展而成,其中以福州菜為主要代表。福州菜清鮮、淡爽,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另一特色是善用紅糟作配料,具有防腐、去腥、增香、生味、調色的作用。在實踐中,有熗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種,尤以“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雞”、“糟汁汆海蚌”等名肴最負盛名。閩南菜除新鮮、淡爽的特色外,還以講究作料,善用甜辣著稱。最常用的作料有辣椒醬、沙茶醬、芥末醬、桔汁等。其名菜有“沙茶燜鴨塊”、“芥辣雞絲”、“東壁龍珠”等均具風味。閩係菜偏鹹、辣,多以山區特有的奇珍異味為原料,如“油燜石鱗”、“爆炒地猴”等,有濃鬱的山鄉色彩。

“佛跳牆”是閩菜中最著名的古典名菜,相傳始於清道光年間。百餘年來,一直馳名中外,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特色菜之一。“東壁龍珠”是一道取用地方特產烹製的特殊風味名菜。福建泉州名刹開元寺中有幾棵龍眼樹,相傳已有千餘年曆史;樹上所結龍眼,是稀有品種“東壁龍眼”,其殼薄核小,肉厚而脆,甘冽清香,有特殊風味,享譽國內外。

“炒西施舌”采用福建長樂漳巷的特產海蚌烹製。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其妻派人偷偷將西施騙出來,用石頭綁在西施身上,把她沉入海底。從此沿海泥沙中便有種類似人舌的海蚌,傳說是西施的舌頭,故稱其為“西施舌”。福建地區很早就有人用此蚌來做美味佳肴。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鬱達夫在閩時,曾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的神品。西施舌無論汆、炒、拌、燉,都具清甜鮮美的味道,令人難忘。

(六)粵菜

粵菜也是我國八大菜係之一,其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早在西漢《淮南子·精神篇》中載有粵菜選料的精細和廣泛,而且可以想見千餘年前的廣東人已經對用不同烹調方法烹製出不同的口味已相當了解。唐代詩人韓愈曾被貶至潮州,在他的詩中描述潮州人食鱟、蛇、蒲魚、青蛙、章魚、江瑤柱等數十種異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時,章魚等海味已是許多地方菜肴的上品佳肴。在配料和口味方麵,采用生食的方法。到後來生食豬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魚片,包括生魚粥等的習慣保留至今。而將白切雞以浸熟,大腿骨帶微血為準,則於今仍是如此。將粵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講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諸特點,表現具足。

粵菜還善於取各家之長,常學常新。蘇菜係中的名菜鬆鼠鱖魚,飲譽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粵菜宴席。雖粵人喜食鼠肉,但鼠輩之名不登大雅之堂。粵菜名廚運用嫻熟的刀工將魚改成小菊花型,名為菊花魚。如此一改,能一口一塊,用筷子及刀叉食用都方便、衛生,蘇菜經過改造,便成了粵菜。此外,粵菜烹調方法中的泡、扒、烤、氽是從北方菜的爆、扒、烤、汆移植而來。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類方法改進之後形成的。但粵菜的移植,並不生搬硬套,乃是結合廣東原料廣博、質地鮮嫩,人們口味喜歡清鮮常新的特點,加以發展,觸類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將原料調味後,烤至酥爛,推芡打明油上碟,稱為清扒。而粵菜的扒,卻是將原料煲或蒸至膩,然後推闊芡扒上,表現多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鴨、雞絲扒肉脯等。廣東的飲食文化與中原飲食文化一脈相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曆史上曾有多個另立王朝的中原人。曆代王朝派來治粵和被貶的官吏等,都帶來北方的飲食文化,其間還有許多官廚高手或將他們的技藝傳給當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設店營生,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直接介紹給嶺南人民,使之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後,廣州成為中西海路的交通樞紐;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結隊而至。當時廣州地區的經濟與內陸各地相比,發展較快。

較為著名的有貴聯升的滿漢全席、香糟鱸魚球,聚豐園的醉蝦、醉蟹,南陽堂的什錦冷盤、一品鍋,品容升的芝麻球,玉波樓的半齋炸鍋巴,福來居的酥鯽魚,萬棧堂的掛爐鴨,文園的江南百花雞,南園的紅燒鮑片,西園的鼎湖上素,大三元的紅燒大裙翅,蛇王滿的龍虎燴,六國的太爺雞,愉園的玻璃蝦仁,華園的桂花翅,北國的玉樹雞,旺記的燒乳豬,新遠來的魚雲羹,金陵的片皮鴨,冠珍的清湯魚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的素食,陸羽居的化皮乳豬、白雲豬手,太平館的西汁乳鴿等。

粵菜係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鬱,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隸屬廣東之後,又受珠江三角洲的影響。故潮州菜接近閩、粵,彙兩家之長,自成一派。以烹製海鮮見長,湯類、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細,口味清純。東江菜又名客家菜,因客家原是中原人,在漢末和北宋後期因避戰亂南遷,聚居在廣東東江一帶。其語言、風俗尚保留中原固有的風貌,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鹹,以砂鍋菜見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

粵菜還有一派海南菜,菜的品種較少,但具有熱帶食物特有的風味。粵菜係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鮮、嫩、爽、滑,曾有“五滋六味”之說。“五滋”即香、鬆、臭、肥、濃,“六味”是酸、甜、苦、辣、鹹、鮮。同時注意色、香、味、形。許多廣東點心是用烘箱烤出來的,帶有西菜的特點。粵菜的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護國菜、潮州燒鷹鵝、猴腦湯等百餘種。其中“烤乳豬”是廣州最著名的特色菜。早在西周時代,烤乳豬即為“八珍”之一。清代烤乳豬傳播各地,但如今卻在廣東聞名。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烹調製作方麵不斷有所改進,真正達到“色如琥珀,又類真金”,並皮脆肉軟,表裏濃香,適合南方人的口味。

(七)蘇菜

蘇菜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裏。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係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製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專諸為刺吳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學“全魚灸”,其中之一就是現在蘇州鬆鶴樓的“鬆鼠鱖魚”。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首先在蘇、皖地區流傳。漢武帝逐夷民至海邊,發現漁民所嗜“魚腸”滋味甚美,南宋時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實“魚腸”就是烏賊魚的卵巢精白。名醫華佗在江蘇行醫時,與其江蘇弟子吳晉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療法。梁武帝蕭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麵筋為肴。晉人葛洪有“五芝”之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頗大。南宋時吳僧讚寧作《筍譜》,總結食筍的經驗。豆腐、麵筋、筍、蕈號稱素菜的“四大金剛”。這些美食的發源都與江蘇有關。南北朝時南京“天廚”能用一個瓜做出幾十種菜,一種菜又能做出幾十種風味來。此外,醃製鹹蛋、醬製黃瓜,在1500年前就已載入典籍。

天下名城號稱“揚一益二”,益州即今日的四川,繁榮的市場促進了蘇菜係烹飪技藝的發展。隋唐鬆江的“金齏玉膾”,糖薑蜜蟹;蘇州的玲瓏牡丹齏,揚州的縷子膾,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肴。蘇菜係的主食、點心在五代時即有“健康七妙”之稱。其米飯粒粒分明,柔而不爛,可以擦台子;麵條筋韌,可以穿結成帶而不斷;餅薄透明,可以映字;餛飩湯清,可注硯磨墨;饊子既香又脆,“嚼得驚動十裏人”,足見技藝之高妙。宋代以來,蘇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鹹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大批士大夫南下,帶來了中原風味的影響。蘇、錫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濫觴。

江蘇人素有“吃草”之名,高郵王盤有專著,吳承恩在《西遊記》裏也有所反映。江南食饌中增加了滿蒙菜點,有了“滿漢全席”。飲料中則是香露嶄露頭角。《紅樓夢》中寶玉所食木樨香露,董小宛手製玫瑰香露;虎丘山塘肆所售香露均為當時滋神養體,又能使人齒頰留芳的美食。在酒樓之外,又出現大量的茶館,乾隆以來茶風更盛。1840年後,通商口岸出現了西餐,且有中西合璧的餐廳。據杭州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記載“肴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十個名城,”半數在江蘇。

蘇菜係由淮揚、蘇錫、徐海三大地方風味菜肴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淮揚地處蘇中,東至海啟通泰鹽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壇,北達兩淮。淮揚菜的特點是選料嚴謹,注意刀工和火工,強調本味,突出主料,色調淡雅,造型新穎,鹹甜適中,口味平和,故適應麵較廣。在烹調技藝上,多用燉、燜、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製鴨菜著稱,鎮、揚菜以烹雞肴及江鮮見長;其細點以發酵麵點、燙麵點和油酥麵點取勝。蘇錫菜包括蘇州、無錫一帶,西到常熟,東到上海、鬆江、嘉定、昆山都在這個範圍內。上海菜專指上海人自稱的本幫,不算其他海派菜。蘇錫菜與淮揚菜有同有異,其蝦蟹蓴鱸,糕團船點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優於蘇菜係中其他地方風味。其菜肴注重造型,講究美觀,色調絢麗,白汁清燉獨具一格,兼有糟鮮紅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無錫尤甚。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齊魯風味,肉食五畜俱用,水產以海味取勝。菜肴色調濃重,口味偏鹹,習尚五辛,烹調技藝多用煮、煎、炸等。

近年來,三種地方風味菜均有發展和變化。淮揚菜由平和而變為略甜,似受蘇錫菜的影響。而蘇錫菜尤其是蘇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轉變為平和,又受到淮揚菜的影響。徐海菜則鹹味大減,色調亦趨淡雅,向淮揚菜看齊。在整個蘇菜係中,淮揚萊仍占主導地位。

蘇菜的名菜眾多,如淮安的長魚席,即黃鱔席,品種達百種之多。揚州的三套鴨、溜子雞、鹵雞、清燉甲魚、火煮幹絲、糖醋鱖魚、雙皮刀魚、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鎮江的水晶肴蹄、清蒸鰣魚,靖江的肉脯,宜興的汽鍋雞,南京的金陵鹽水鴨、燉菜核、板鴨、鬆子肉、鳳尾蝦、蛋燒賣,蘇州的鬆鼠鱖魚、三蝦豆腐、白汁元魚、蓴菜塘魚片、胭脂鵝、八寶船鴨、雪花蟹汁、油爆大蝦,常熟的叫花子雞,無錫的鏡箱豆腐、櫻桃肉、梁溪脆鱔,徐州的狗肉,板浦的荷花鐵雀等等。

其中三套鴨係傳統名菜,清代《調鼎集》曾記載套鴨製作方法,為“肥家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填人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後來揚州的廚師又將湖鴨、野鴨、菜鴿三禽相套,用宜興產的紫砂燒鍋,小火寬湯燉燜而成。家鴨肥嫩,野鴨香酥,菜鴿細鮮,風味獨特。

揚州煮幹絲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乾隆六下江南,揚州地方官員聘請名廚為皇帝烹製佳肴,其中有一道“九絲湯”,是用豆腐幹絲加火腿絲,在雞湯中燴製,味極鮮美。特別是幹絲切得細,味的滲透較好,吸入各種鮮味,名傳天下,遂更名“煮幹絲”。與雞絲、火腿絲同煮叫雞火幹絲,加開洋為開洋幹絲,加蝦仁則為蝦仁幹絲。文思豆腐也始於乾隆年間,獅子頭相傳始於隋朝。隋煬帝到揚州觀瓊花後,對揚州的萬鬆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命禦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佳肴,即鬆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獻肉。皇帝讚賞不已,賜宴群臣。從此,這些菜傳遍大江南北。

在唐朝,郇國公府中名廚受“葵花獻肉”的啟示,將巨大的肉圓製成葵花狀,造型別致,猶如雄獅之頭,可紅燒,也可清燉;清燉較嫩,加入蟹粉後成為“清燉蟹粉獅子頭”,盛行於鎮揚地區。水晶肴蹄又名鎮江肴肉,相傳300多年前,鎮江酒海街有家小酒店的店主在大熱天買回四隻豬蹄,欲用鹽醃製,結果卻誤用其嶽父用以製鞭炮的硝。誰知肉質未變,反而醃得更硬結味香,肉紅蹄白。用清水泡後,焯水過清,再入鍋後加蔥薑、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燜煮。本想高溫去毒,不料香氣撲鼻。香氣吸引了神仙張果老,變成白發老翁來購,四隻肴蹄吃了三隻半,店主食了剩下的半隻,隻覺得味極鮮美,此後便用這種方法來製作肴肉。金陵鹽水鴨是南京的名菜,當地盛行以鴨製肴,曾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說。明朝建都金陵後,先是出現金陵烤鴨,接著就是金陵鹽水鴨。此菜用當年八月中秋時的“桂花鴨”為原料,用熱鹽、清鹵水複醃後,取出掛蔭涼處吹幹,食用時在水中煮熟,皮白肉紅,香味足,鮮嫩味美,風味獨特,同明末出現的“板鴨”齊名,暢銷大江南北。梁溪脆鱔是無錫名肴。梁溪是蘇南名城無錫境內的一條河流,因南朝蕭梁曾加以修複而得名,梁溪也是無錫的別名。明末清初,無錫名廚將活鱔劃絲後,入油鍋炸脆,在用酒、醬油、糖、味精、五香粉製成的濃鹵燴製,使鱔絲緊包鹵汁,吃時甜而鬆脆,是上等佐酒佳肴。後來馳名江蘇,成為無錫的傳統風味特色菜。

(八)浙菜

浙菜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的曆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係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當時京師的名廚在杭州經營的名菜有“百菜羹”、“五味焙雞”、“米脯風鰻”、“酒蒸鰣魚”等幾百種,後來又出現了“南肉”。

浙菜與眾不同的是因時因地而異。如杭州是全國著名風景區,宋室南渡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遊覽杭州風景者日益增多,飲食業應運而生。其製作精細,變化多樣,並喜歡以風景名勝來命名菜肴,烹調方法以爆、炒、燴、炸為主,清鮮爽脆。寧波地處沿海,特點是“鹹鮮合一”,口味“鹹、鮮、臭”,以蒸、紅燒、燉製海鮮見長,講求鮮嫩軟滑,注重大湯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富有鄉村風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南肉”、“幹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蓴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幹菜燜肉”、“蛤蜊黃魚羹”等數百種。

其中的“西湖醋魚”是杭州傳統名菜,相傳宋朝時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裏以打魚為生。有次生病時,他嫂嫂親自到湖裏打魚,用醋加糖燒成菜給他吃,吃後病就好了。後來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魚”,杭州地區各家菜館均有供應。過去孤山樓外樓牆壁上曾留有“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的詩句,慕名而來品嚐的日益見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時,也指明要品嚐西湖醋魚,可見此菜在清朝初期即名揚全國。

“龍井蝦仁”因取杭州最佳的龍井茶葉烹製而著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龍井村獅子峰所產為最佳,素有“色翠、香鬱、味醇、形美”四絕之稱。據傳此茶起源於唐宋、明清以來,經當地人民精心培育,品質獨特。有史載“龍井茶真品,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過後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齒頰之間,此無味乃至味也”。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當時安徽地區用“雀舌”、“鷹爪”之茶葉嫩尖製作珍貴菜肴,杭州用清明節前後的龍井新茶配以鮮活河蝦仁製作炒蝦仁,故名“龍井蝦仁”,不久就成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名菜,遐爾聞名。

“新風鰻鯗”是浙江寧波地區的風味名菜,魚鯗是東南沿海漁民最喜歡食用的佳品,用黃魚製作的叫“黃魚鯗”,用鰻魚製作的“鰻鯗”。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與越國交戰,帶兵攻陷越地鄞邑,即現在的寧波地區,禦廚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豬肉外,取當地的鰻鯗,代替鮮魚作菜。吳王食後,覺得此魚香濃味美,與往日宮中所吃的鯉魚、鯽魚不同。待到回宮,雖餐有魚肴,但總覺其味不如鄞邑的可口。後來他差人到鄞縣海邊抓來一位老漁民,專為他製作魚肴。用鰻鯗加調味品後蒸熟,夫差吃後讚不絕口,鰻鯗從此身價百倍。清代鰻鯗也在民間流行,當時浙江台州溫嶺縣鬆門地區出產的“台鯗”,聞名全國。袁枚在《隨園食單》上曾提到“台鯗好醜不一。出台州鬆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生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鮮肉同煨,須肉爛時放鯗,否則鯗消化不見矣。凍之則為鯗凍。紹興人法也。”寧波當地每當冬令及過春節時製作的“新風鰻鯗”,略微風幹,即可食用。“幹菜燜肉”是紹興名肴,是用紹興特有的黴幹菜和五花肉同煮,燜至酥爛時為佳。同時,肉油滲入黴幹菜,黴幹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軟,鮮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