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第一篇 雕龍天書 第一章玉皇...(2 / 3)

*首先我們將《西遊記》故事線索與中華文化發展脈絡作一對照:

《西遊記》按故事內容布局,可分為四部分:1。第一回至第七回為第一部分;2。第八回至第二十二回為第二部分;3。第二十三回至三十一為第三部分;4。第三十二回至第一百回為第四部分。

故事第一部分共七回,開篇簡述了天地人“三才”大道形成及運變規律。然後寫主要角色孫悟空從石猴出世;拜師學藝;震伏四海、心意不足;大鬧天宮被壓五行山下。為孫悟空孕、育、盛、衰四個階段。時間跨度是開天辟地——“王莽篡漢時”。之後,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整個故事以猴哥為中心,一氣嗬成,最為精彩。原著也說明是相對獨立的一部:“這部書專表東勝神州”(其原因後麵會詳細解讀)。

這一時期中華文化發展脈絡:

遠古文化(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傳說期;夏商西周(周文王、宗法製度、《周易》、周禮、青銅器、永不死亡觀念產生)中華文化正式誕生成史期;春秋戰國(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雜家等為主的諸子百家思想形成)中華文化中軸時代;秦漢(法家、道家思想先後成為統治理論,發展到最高潮。),中華傳統文化體係基本形成,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的基礎、精神風尚奠定時期。東漢中期至唐初,中國社會處於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分裂動蕩狀態,中華文化在近五百年內衰弱,史稱“中衰時期”。中華文化同樣經曆了孕、育、盛、衰四個階段。“中衰”近五百年。

故事第二部分共十五回加附錄,敘述了唐僧在苦難中出生、陳光蕊複生、唐太宗李世民地獄還魂、孫悟空複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獲得菩薩引渡“重生”;觀音菩薩引導取經團隊;唐僧師徒踏上取經之路;在“雙叉嶺”、“兩界山”遇虎穴、伯嶔、觀音院老僧、黑熊怪、黃風怪。很明顯這一階段的故事突出表現的是所有主要人物經曆了挫折或磨難,然後重獲新生,告別過去,選擇並走上了新的道路。故事前因後果相對是連貫的。

這一時期中華文化發展脈絡:

中華文化經曆了亂世磨難後,在隋唐逐漸複蘇。同時由於唐初實行比較開明的文化政策,原來的傳統文化增加了佛文化、西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開始走向多元時期。

故事第三部分共八回,特點是唐僧師徒之間別別扭扭不順當:猴哥捉弄八戒,八戒挑唆唐僧,唐僧猜疑猴哥,沙僧無所適從隻得和稀泥。經過了衝突、磨合,終於達到齊心協力,一心一意奔取經路的最佳狀態。其中夾敘了促使唐僧師徒之間或分或合的魔與仙,如白骨精、鎮元仙等章節。故事連貫性強。

這一時期中華文化發展脈絡:

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之間經過互相衝撞、互相磨合、互相包容,最後達到融合。繼而創造了中華文化的空前繁榮昌盛。

故事第四部分共六十九回,描寫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一路降妖捉怪,經關曆國直到取得真經,修成正果。每個故事雖然有前引章節,但是相對獨立,互相連貫差,就像一根瓜秧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各色不同的瓜,瓜與瓜之間互相沒有太大關係。

這一時期中華文化發展脈絡:

在宋元明時期,中華文化形成了完整體係,達到高度成熟。進入了審視、歸納、總結的精致化時期。道教革新、三教合一思想形成,理學、心學思想家通過總結,將儒、道、釋、法、各學派思想高度總結融合於一體。文學、特別是民俗文化得到發展。

從以上對比,不難看出《西遊記》神話故事線索與中華文化發展脈絡是完全對應的。這不是巧合,是作者的“雕龍”匠心所在。

*其次,我們來看《西遊記》的故事結構:

貫穿《西遊記》的一條主線就是“龍”。《西遊記》整個故事從龍源、龍脈之地的傲來國,花果山寫起,中間始終沒有離開對龍族的描寫。原著第一回寫道:“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這裏提供了幾條信息:

1。時間定位。“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正是中華文化正式誕生之時。

2。地理定位。東勝神洲海外的傲來國花果山。這三個地方很奇妙,多少年來人們都在猜謎,沒有射中謎底。其實作者是在以虛寄意,如同“意識流”寫法。四大部洲,並非具體的哪個地方,四大部洲就是四大方向。東勝神洲即出神仙多的方向,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等等諸子百家中的創始人大多都出自東麵。中國神仙體係中的很多神仙也出自東麵;西牛賀洲即當時農耕發達,對牛重視、敬畏(牛自然高興)的方向;南贍部洲即水源豐富、財源茂盛的方向;北俱蘆洲即草原遊牧民族(草戶)為主的方向。

傲來國是哪裏?關鍵是個“傲”字,說出來也許很搞笑。想一想《西遊記》中所有的龍族兄弟姓什麼?敖!加“人”旁,不就是“人龍”嗎。傲來國即出“人龍”的地方。至於花果山,作者已經講明了是龍脈之地,其賦所描述的也正是風水理論中標準的龍脈地勢。

3。故事主角石猴孕育結構、誕生方式與天地孕育、誕生方式相同。石猴就出生在這個地方。

作者在此告訴我們,石猴是“龍的傳人”,他與天同構。

又在原著第一百回大結局“五聖成真”時寫道:“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雲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裏擎天華表柱上..此時旃檀佛、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俱正果了本位”。

這裏有個疑問,對最重要人物“師傅”唐僧沒有多說?對師兄豬八戒、沙和尚也沒有多說。這幾個人物在整部作品中哪個都比白龍馬戲份重、故事多啊,為什麼沒有多做交代,隻是輕輕一點。唯有重點寫了一路載負聖僧、背負經卷的白龍馬金龍騰飛,盤繞在華表柱上。“華表”代表什麼?“華表柱”哪裏有?地球人都知道!作者在此表達《西遊釋厄傳》中雕刻了一條中華文化之龍的意圖。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丹成識得本來麵,體健如如拜主人”。最後,寫了孫悟空脫去“緊箍咒”(觀音——光陰催迫)之苦。表達了作者完成這一部“雕龍”之作後心曠神愉的心情。至此,作者將謎底亮出“

《西遊記》活生生地為我們雕出了一條引領中華民族騰飛的中華文化之龍。

《西遊記》以“論壇功德、戰無不勝、淨壇不斷、金身不敗、騰飛於世”為最終“正果”,明確地表達了作者對中華文化的自信!

因此,門叟認為,《西遊記》的密碼就是七個字——文化自信,中華夢!

前者是這本書的文化密碼,後者是中華民族的心理期待。

*第三,我們來看《西遊記》的藝術表現形式、寫作技巧予以佐證。

《西遊記》是一部空前絕後的神話作品,其高超的表現藝術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幽默、詼諧、風趣。大量的采用了文字遊戲的手法。正如大文豪——倔老頭魯迅說的那樣《西遊記》“作者稟性,複善諧劇”。什麼是諧劇?就像外國的“憨豆先生”,現在的“小品”,“米老鼠與唐老鴨”這樣的搞笑文藝劇。

在四大名著之中,西遊記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最為浪漫陽光的。如果把原著讀進去,你就會體會到,每個故事都如同陳佩斯的經典小品。令人捧腹,又回味無窮。

因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漢字是非常獨特的表意符號。象形、假借、指事、會意、轉注、諧聲。借音、借形、借意、借位、借向、借數、借物、借理。等等等等,皆可靈活用運,以表達寓意。拆字、猜謎就是非常精深的一門文字學問。

作者對漢字的這些特點的利用,達到了爐火純青地步,始終貫穿於全篇描寫之中。將中華文化發展曆程中的主要學派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優劣特點、發展趨勢等,幾乎囊括了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所有成果和重要元素,巧妙溶入字裏行間。此外,利用神話、神魔故事的“玄幻”特點,采用了以虛喻實、以實寄虛,虛虛實實,變幻莫測的寫作手法,使整部作品字字藏玄機,句句埋隱喻,處處設謎局,篇篇是警示。

作者亦分別在第一回、第七回明確告訴我們:這部書是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這樣一種假借故事人物形像寄托主題思想的藝術表現形式來體現“釋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