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牛人”二郎神團隊的秘...(2 / 3)

第八回合,猴哥去占二郎神老巢——灌江口。變作二郎模樣到二郎神廟裏。鬼判不能相認一個個磕頭迎接。他坐中間點查香火:見李虎拜還的三牲,張龍許下的保福,趙甲求子的文書,錢丙告病的良願。二郎神追到。

第九回合,猴哥和二郎都現出本相,打出廟門複打到花果山。九個回合下來,明顯是二郎的變化比猴哥強。

最後,梅山六兄弟等迎著真君合力把那美猴王圍住。太上老君的‘金鋼琢’把猴哥天靈蓋打了一下,猴哥被打暈,又被二郎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倒在地,七聖一擁按住即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變化。

在猴哥與二郎賭鬥時,梅山六兄弟、草頭神向水簾洞外縱著鷹犬搭弩張弓一齊掩殺。可憐衝散妖猴四健將捉拿靈怪二三千!那些猴拋戈棄甲撇劍拋槍;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眾兄弟得勝。

結果是猴哥大敗,被拿下。

6。二郎神得勝後的舉動:(1)。四大天王與李天王諸神向小聖賀喜:此小聖之功也!小聖不居功自傲:此乃天尊洪福眾神威權我何功之有?;(2)。梅山兄弟們要求押著猴哥去見玉帝:兄長不必多敘,且押這廝去上界,見玉帝請旨落去也。二郎不讓兄弟們見玉帝:賢弟汝等未受天錄,不得麵見玉帝。教天甲神兵押著我同天王等上屆回旨。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淨之後仍回灌口。(3)。玉帝兌現承諾,賞賜金花百朵禦酒百瓶還丹百粒異寶明珠錦繡等。二郎領了賞討了功回灌江口與兄弟們來同樂。

原著第六十三回二郎神再次出現,猴哥和八戒兩人聽得狂風滾滾,慘霧陰陰忽從東方徑往南去。原來是二郎顯聖領梅山六兄弟,架著鷹犬,挑著狐兔,抬著獐鹿,一個個腰挎彎弓,手持利刃,縱風霧踴躍而來。猴哥請他們助戰。二郎道和梅山六兄弟幫助猴哥。

二郎建議“乘勝追擊”。四健將建議“以逸待勞”。次日二郎讓八戒“引敵出洞”:元帥仔細隻要引他出來我兄弟們好下手。打死龍子龍孫。二郎用金弓銀彈、細犬打敗九頭蟲。二郎與六聖道:“不趕他倒也罷了隻是遺這種類在世必為後人之害。”至今有個九頭蟲滴血是遺種也。猴哥感謝二郎:感兄長威力得了寶貝掃淨妖賊也。二郎仍然不居功:一則是那國王洪福齊天二則是賢昆玉神通無量我何功之有!帥眾回灌口。

作者前後用不足一萬字的精彩描寫,塑造了二郎神團隊的“牛人”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影響。同時,借助二郎神團隊形象,對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學派思想詮釋的淋漓盡致。

這就是諸子百家中的雜家思想。

雜家,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因為它兼采各家學派之長,形成了一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成就突出,在曆史上一般指全才。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呂不韋、劉安、屍佼。

呂不韋戰國末年秦相。衛國人。執政時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複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

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嚐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劉安是我國豆腐的創始人。

屍佼,尊稱為屍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等思想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是先秦三晉思想文化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對於社會改革、對於哲學思想都有重大的貢獻。對道家思想多有繼承和發展。曾是商鞅門客(幕僚文人)。商鞅變法的主要謀畫人和實行者“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提供重要決策意見,為秦國富強,統一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商鞅被刑害後,逃亡到蜀。著書二十篇,六萬餘言,總結各國變法的經驗教訓。對哲學、自然科學、等等方麵提出了許多超前觀點。在蜀地,生活了近10年,便去世了。

其留於後世的主要閃光點是:

1。發展的宇宙觀。中國先哲老子、孔子、墨子、惠施等,對宇宙觀有精辟論述。使中國哲學思想創立、充實和發展。但隻有他提出的“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說明了整個空間就是宇,整個時間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時空屬性的運動著的客觀世界。他提出宇宙論的界說是全世界最早的“四維”宇宙科學論斷,標誌著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重大發展。對中國理論思維影響巨大。也為世界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宇宙觀,奠定了基石,他創用的宇、宙作為範疇,也被沿用了下來。屍佼對於空間觀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具體方位坐標點,有上下四方這一空間特征。說明每—坐標點上的方位,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統—。屍佼這種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揭示宇宙空間的內涵,研究和看待事物,這無疑是精辟的和正確的見解。屍佼對於時間觀也作了進一步的論述。說明,時間是客觀事物的根本屬性。人、草木等一切有機體,它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是通過時間的連續性呈現出來,都是在時間的連續性的運動過程,是一個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說明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屬有社會屬性,重要的是他將這一內容,視為宇宙觀不可分割的—個組成部分。

2。“學積有生”的觀點,屍佼認為學問之道在於創造。這一論斷,成為後人的座右銘。“生”是創造,開拓,推陳出新。這個觀點成為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並成為國人理論思維的自覺活動,其意義是無可估量的。

3。“從道必吉”的革新觀點。認為事物發展有其自然規律。自然與社會都是沿著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人必須順動,他認為順之則存,則發展;逆之則亡,則沒有前途。他認為從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關鍵就是用賢使能。隻有這樣,治之道才能得以暢,變革才有希望。因為“用賢,則多功矣。”用賢並充分發揮其才智,才能收到變革社會的實效。他還進一步指出,有才華之人,是社會的“良寶”,必須百倍的珍貴。主張不拘一格,廣收人材,任人唯賢。“使進賢者有賞,進不屑者罪,無改進也者為無能之人。若此,則必多進賢矣。”認為社會變革的根本保證是用賢使能,並將“從道”與用賢聯係在一起,視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問題。

4。“重民”的觀點。屍佼認為民為邦本,他說:“天子忘民則滅,諸侯忘民則亡。”欲保王位,絕不能忘民。“保民為王”。他形象地將民喻為水。他說:“民者,水也。”民之猶如水,假如不以如水的習性進行疏導,它必然會員終衝決一切障礙,怒濤滾滾而往的。這也是他的“忘民則亡”的一個形象的說明。他還進一步指出:“君之為君”之理,猶如魚與水的關係一樣,“魚失水則死,水矢魚猶為水也。”強調了民的重要性。後來的開明盛世之君都的比較遵循這個觀點。

5,正名的觀點。“治天下之要在於正名,正名去偽。”正名則不虛。”他不同意以名正實的正名思想,主張名與實統一的正名原則,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名,實也”。他將名與實相統一的觀點,視為“治天下之要”,作為他進行社會變革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