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紗布或軟手絹浸蘸酒精後,擦頸部兩側至手背,再從雙側腋下至手心,接著自頸後向下擦背部,然後擦雙下肢,從髖部經腿外側擦至足背,從大腿根內側擦至足心,從大腿後側經膝後擦至足根,上下肢及後背各擦3~5分鍾。
●腋下、肘部、大腿根部及膝後大血管處應多擦些時間,以提高散熱效果。
⑵擦浴注意事項
●擦浴時力量要均勻,一手擦拭,另一手輕輕按摩,以促進血管擴張,加速散熱,擦至皮膚微紅為止。
●擦浴時要避免過多暴露病兒身體,以免受涼。
●前胸、腹部對冷的刺激比較敏感,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心跳減慢、腹瀉等不良反應。
●在擦浴過程中,如發現病兒有寒戰、麵色蒼白、脈搏細弱等異常情況,要立即停止擦浴,並適當予以保暖。
●如用40%~50%酒精進行擦浴,禁用部位為:胸前區、腹部、頸後,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作用。
·寶寶輸液時的護理
寶寶進行靜脈輸液時難免哭鬧,媽媽要協助醫務人員完成治療。
◆ 輸液時寶寶應保持頭高足低,這樣有助於輸液的順利進行。
◆ 開始輸液時寶寶往往哭鬧不停,這時媽媽應注意不要讓寶寶亂動,以防止針頭脫落或針頭移到血管外,將液體漏入皮下。
◆ 輸液中液體如不滴,應注意輸液器下端管內是否有回血,若有,可能為壓力低,應提高吊瓶的高度;也可調動輸液夾而增加滴速;再不滴時可請護士處理。
◆ 觀察輸液的速度,一般每分鍾不超過20滴,肺炎、心衰、營養不良者每分鍾8~10滴為宜。
◆ 輸液中應觀察是否有輸液反應。在輸液過程中,寶寶如出現發抖、怕冷、麵色蒼白、四肢發涼、皮膚有花紋,繼之發熱,應即刻報告醫護人員,進行及時處理。
◆ 輸液完畢,不管針眼處有無血腫,都不應用手去揉,應用無菌棉球或棉簽按壓幾分鍾,防止針眼處出血。
·家庭消毒方法
消毒可破壞病原體的生命力,切斷傳播;殺菌是指完全殺死細菌,一般情況下這二者都稱消毒。
⑴日光暴曬
日光由於其熱、幹燥和紫外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殺菌力。日光越強,照射時間越長,殺菌效果越好。日光中的紫外線通過大氣層時,因散熱和吸收而減弱,而且不能全麵透過玻璃,因此,必須直接在日光下暴曬,才能取得殺菌效力。
日光暴曬常用於書籍、床墊、被褥、毛毯及衣服等物品的消毒。暴曬時應經常將被曬物翻動,使物品各麵都能與日光直接接觸,一般在日光下暴曬4~6小時可達到消毒目的。
⑵通風
通風雖不能殺滅微生物,但可在短時間內使室內外空氣交換,減少室內的有害微生物。方法有多種,如開門、窗或氣窗換氣,也可用換氣扇通風。居室應定時通風換氣,通風時間一般每次不少於30分鍾。
⑶燃燒法
燃燒法是一種簡單易行、迅速有效的滅菌法,但對物品破壞性大,多用於耐高熱或已帶致病菌而又無保留價值的物品,如被某些細菌或病毒汙染的紙張、敷料等。搪瓷類物品如坐浴盆,也可用火焰燃燒消毒滅菌,應先將盆洗淨擦幹,再倒入少許90%酒精,點燃後慢慢轉動浴盆,使其內麵完全被火焰燒到,應用此方法時,要注意安全,遠離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災。
⑷煮沸法
煮沸法經濟方便,將水燒開後,煮沸10~15分鍾可殺死無芽孢的細菌,可用於食具、毛巾、手帕等不怕濕且耐高溫的物品的消毒滅菌。
⑸高壓蒸汽滅菌法
利用高壓鍋內的高壓和高熱進行滅菌。此法殺菌力強,是最有效的物理滅菌法。待高壓鍋上汽後,加閥再蒸15分鍾,適合消毒棉花、敷料等物品。
⑹化學消毒滅菌法
化學消毒滅菌法是利用化學藥物滲透至細菌體內,破壞其生理功能,抑製細菌代謝生長,從而達到消毒目的。
·父母須知
寶寶需要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好環境不等於真空環境,更不是要給寶寶營造“遠離細菌”的環境,要想增加寶寶的免疫力,除加強身體鍛煉、注射疫苗等方式以外,也可以讓寶寶在一定的“髒”環境中磨煉摔打,通過與細菌的適當接觸,讓機體免疫係統認識細菌,進而形成強大的、戰勝細菌的免疫功能。
·預防接種,“種”出免疫力
·計劃免疫的方法
計劃免疫,就是從寶寶出生之時起,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計劃免疫的主要對象是寶寶,其目的是通過預防接種使寶寶自身產生對一些傳染病的免疫力,從而控製傳染病的發生。給寶寶接種的疫苗有活菌疫苗、死菌疫苗、類毒素三類:減毒活菌苗有小兒麻痹、麻疹、卡介苗(BCG)等疫苗;死菌疫苗有百日咳、乙腦、流行性感冒等疫苗;類毒素有白喉、破傷風等疫苗。
在計劃免疫中,每種疫苗還分為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
⑴基礎免疫
是指人體初次接受某種疫苗的全程足量的預防接種,它是打基礎的有效免疫。各種疫苗基礎免疫的次數和劑量是不同的。
⑵加強免疫
在基礎免疫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可維持一段時間。其後,免疫力可能逐漸降低以至消失。因此有必要再進行同類疫苗的複種,這就是加強免疫。
·小兒預防接種的幾種疫苗
⑴卡介苗(BCG)
接種卡介苗能預防結核菌感染。新生兒出生一周內即可接種,其餘人群要先做結核菌素試驗,檢查有無免疫力後再接種,隻要結核菌素反應陰性,可在兩星期內接種BCG。如因身體不適,這期間未能接種,待欲接種時,接種前仍需做結核菌素試驗。
⑵脊髓灰質炎疫苗(嬰兒癱糖丸)
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能預防小兒麻痹。一般在寶寶2個月時口服,每月1次,每次1粒,務必接種3次。腹瀉時要避免接種;如果是軟便,次數和平常一樣的話,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也沒有問題。
⑶百白破三聯疫苗(DPT)
這是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種混合製劑的預防接種。第一次接種是出生後3個月。大約間隔1個月再接種第二次,第一次與第二次也可間隔2個月,第二次與第三次可間隔6個月,間隔1年再注射一次。若寶寶正患感冒等疾病,須延緩接種,不妨礙免疫效果。
⑷麻疹
一般初種在寶寶8個月以後,7歲時加強1次。方法是上臂外側皮下注射疫苗。注射後7~10天,約半數寶寶發熱,個別寶寶可出現輕微疹子,體溫約38℃,持續1~2天消退。
⑸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為乙型肝炎遺傳工程疫苗。接種年齡為生後0個月、1個月、6個月,共3次,接種後一般無不良反應。
接種完成後如查乙肝表麵抗體陽性,表示接種成功,可每2年加強一次。
·接種前父母要做好的事
新媽媽生完寶寶後,一般在出院前,醫院都會給父母發一張寶寶的健康卡片,上麵介紹了相關接種的知識及接種各種疫苗的具體時間,父母應按卡片上的要求為寶寶接種疫苗。
在帶寶寶去接種疫苗之前,父母要做好接種前的準備工作。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準備:從2~3天前檢查健康狀況;盡量避免外出,保持清潔;測體溫;帶好預防接種手冊和有關疾病掛號本;讓寶寶穿寬鬆的衣服;盡量由父母帶寶寶去接種。
·不宜預防接種的情況
◆ 正在患感冒或因其他疾病引起發熱的寶寶,如打預防針,會使體溫升高,或誘發、加重疾病。
◆ 患傳染病後正處於恢複期或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正處觀察期的寶寶,若這時打預防針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 有哮喘、濕疹、蕁麻疹及過敏性體質的寶寶,打預防針後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尤其是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聯針等致敏原較強的預防針,更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有癲癇和驚厥史的寶寶打乙腦或百日咳、白喉、破傷風混合製劑,易發生暈厥、抽風和休克等,更不宜打預防針。有嚴重佝僂病的寶寶也不宜用骨髓灰質炎活疫苗。
◆ 患急慢性腎髒疾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髒病、化膿性皮膚病和化膿性中耳炎的寶寶,打預防針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影響寶寶的康複。
·接種疫苗後會有哪些反應
由於疫苗是生物製品,人體接種疫苗後,不僅會在接種部位的局部組織引起紅疹、硬結,而且會在全身引起一係列如低熱、乏力等生理、病理反應。在這些反應進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通常稱為預防接種的反應。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可自行緩解。
⑴局部反應
一般在預防接種後24小時左右出現。接種部位可出現紅、腫、熱、痛等現象。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結、淋巴管發炎。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範圍又分為輕、中、重。輕的直徑小於2.5厘米,中的在2.5~5厘米之間,超過5厘米為重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如果局部紅腫較重,可以熱敷(卡介苗接種後紅腫嚴禁熱敷),早晚各1次,每次5分鍾左右。並要勤換內衣,避免破潰後感染。
⑵全身反應
首先表現就是發熱,輕的體溫為37~37.5℃;稍重一點的體溫在37.6~38.5℃;39℃以上就是比較嚴重的了。除此之外,部分寶寶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戰、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以上反應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一般體溫恢複正常後,其他症狀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燒不退或有其他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對大多數寶寶來說,低熱更為常見,一般不需特殊處理,1~2天後自行緩解。也有少數寶寶反應較為強烈,有時體溫超過39℃,可伴有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等全身反應,這時應休息,注意水分的補充,可用溫水擦浴,必要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小兒退熱片、美林、百服寧等退熱藥。如果打預防針2~3天後仍有發熱,可能繼發感染,應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