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 食
·導致寶寶厭食的原因
厭食症是指小兒較長時間食欲減退,食欲缺乏,甚至拒食的一種常見病症。厭食症多見於1~6歲的小兒。起病多較緩慢,病程較長,發生無季節差異,但夏季暑熱時節,易於困遏脾氣而使症狀加重。
導致寶寶厭食有如下幾種原因
◆ 喂養不當。父母缺乏科學喂養知識,亂給零食吃,過食冷飲煎炸、肥膩的食物,盲目喂以一些高蛋白、高甜食品(如巧克力等)、饑飽無度,夏季貪涼飲冷,長期低鹽飲食等,造成脾胃損傷,從而導致厭食。
◆ 缺乏某些營養物質,如體內缺鋅、缺鈣、缺鐵、B族維生素不足等。
◆ 活動量不足。寶寶的戶外活動少,與其他小夥伴的交往少,使寶寶的消耗少,就不容易產生饑餓感。
◆ 消化道或全身性疾病影響,如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肝炎、慢性腹瀉、結核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腸道寄生蟲等疾病,炎熱的氣候以及情緒變化,均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造成寶寶食欲低下。
◆ 藥物影響。許多藥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惡心嘔吐,如紅黴素、磺胺類藥物等可導致厭食。
◆ 感染寄生蟲。若蟲體繁殖過多,也可傷害脾胃引起厭食。
◆ 進餐前或進餐時過度興奮或緊張。有的寶寶在進餐前玩耍過度,活動量過大,吃飯時心神未定,自然沒有食欲。另外,有的父母專愛在寶寶進餐時訓斥和數落寶寶,使寶寶精神緊張,難以喚起食欲。
·寶寶厭食的表現
患有厭食症的寶寶對所有事物都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輕者僅表現為精神差、疲乏無力;重者表現為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下降,如麵色欠佳、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毛發幹枯、貧血和容易感染等。
·最佳預防措施
首先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動物食品含鋅較多,須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此外可增加鋅的攝入量,於100克食鹽中摻入1克硫酸鋅,使鋅的攝入達到標準用量(約每日10毫克),食欲可以增加。如有慢性疾病和營養不良,須及早治愈。
·父母須知
寶寶厭食時,排除疾病原因後,不妨讓寶寶餓上一二頓,當寶寶有食欲時再進食;即使進食,也不能一次吃得太飽,最好是七分飽,應讓其產生“吃不夠想多吃”的心理欲望。
·家庭護理要點
◆ 膳食營養要搭配合理,如粗糧細糧搭配、葷素搭配及維生素攝入等。
◆ 給寶寶一個良好的進食環境,使他能輕鬆愉快的進食。寶寶的消化係統受情緒的影響,一旦出現精神緊張,就會導致食欲減退。所以,在寶寶進食時,不要逗引寶寶做其他的事。
◆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平時少吃零食,不要偏食挑食,少吃高糖、高蛋白食品、吃飯定時,在寶寶吃飯前,一定要將所有玩具收起來,不能讓寶寶邊吃邊玩。
◆ 平時少吃柿子、栗子、粽子或年糕等難消化的食物,夏季少喝冰鎮飲料。
◆ 進行心理矯治。對寶寶厭食的心理矯治,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給寶寶做出好榜樣。事實表明,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則寶寶多半也是個厭食者。
●注意引導。當寶寶不願吃某種食物時,大人應當有意識有步驟地去引導他們品嚐這種食物,既不無原則遷就,也不過分勉強。
●不要使用補藥和補品去彌補寶寶營養的不足,而要耐心講解各種食品的味道及其營養價值。
如果是因為胃腸道和全身性疾病或藥物反應引起厭食,那就需盡早去醫院診治。
·口腔異味
·導致寶寶口臭的原因
口腔異味也就是常說的口臭。正常情況下寶寶是不會有口臭的。口腔異味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卻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疾病的警示信號,應當引起父母的重視。
◆ 口腔是人體進食的第一通道,內有牙齒、牙床、扁桃體、唾液腺,上通鼻腔、呼吸道,兩端通中耳,下通消化道。這些部位有了病,都會引起口腔異味。
◆ 寶寶患有齲齒、牙齦發炎、口腔潰瘍、扁桃體炎,或者口腔內有食物殘渣,都會使口腔裏散發出異味。口腔潰瘍的寶寶更易發生口臭,並常伴有流涎。
◆ 寶寶患有鼻炎、鼻竇炎、鼻異物、鼻出血、氣管炎、肺炎、肺膿瘍等疾病也會導致口腔異味。
◆ 喂養不當、消化不良、胃炎等因素也可導致寶寶口腔異味。當寶寶吃零食過多、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吃了不潔淨的食物時,加重了胃腸負擔,損傷了脾胃,造成胃腸道疾病以及消化功能紊亂和消化不良的情況時,寶寶就會表現出厭食、口臭、便秘等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 多喝開水。媽媽要督促和培養寶寶多喝些涼開水,以保持口腔濕潤和環境的清潔,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
◆ 平時不要讓寶寶吃不潔淨的食物,特別是睡前不要吃過甜的和油膩的東西。讓寶寶多吃些水果和蔬菜,增加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攝入,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宿便,防止寶寶口臭的發生。
◆ 保證食具清潔衛生。寶寶所用的食具、奶具等要經常清潔消毒,如果是母乳喂養,媽媽就要多注意乳頭的潔淨衛生,減少致病菌的感染,防止胃腸及口腔等疾病的發生。
◆ 保持口腔潔淨是防止口腔疾病、遠離口臭最有效的方法。1歲以下的寶寶則可以在吃奶後用含淡鹽水的棉簽為寶寶擦拭口腔,或者哺乳後喂些溫開水衝洗口腔;1歲以上寶寶不妨在每天晚上喝些溫開水,或用淡鹽水漱漱口,也可試著用手指牙刷刷牙;2~3歲的寶寶則要養成早晚及飯後都要漱口、刷牙的好習慣。
·家庭護理要點
◆ 如果寶寶有口腔異味,首先要考慮是不是其他病變導致了寶寶口腔異味,如果寶寶同時伴有其他症狀,最好及時就醫檢查。排除寶寶患有消化不良、齲齒、鼻腔、口腔、牙周炎等疾病的可能,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藥物調理。當病變治愈時,寶寶的口臭也就會自行消失了。
◆ 如果是細菌感染所致,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0.1%高錳酸鉀溶液反複含漱,一日3~4次。還可以用殺菌劑漱口。治療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
積食
導致寶寶積食的原因
寶寶因為吃的東西太多、太雜,導致在消化係統上出現了“堵車”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就稱為積食。
如花生和紅薯混合吃,紅薯和雞蛋混合吃,冷熱食物混合吃(尤其是先吃熱食後吃冷食),都容易造成胃內“打架”。
吃過多油膩的食物後腹部受涼,也是導致胃腸功能失調的誘因。
·寶寶積食的表現
◆ 寶寶最近胃口變小了,食欲明顯不振。飯入口後久含不吞,吃一頓飯要很長時間。
◆ 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牙。
◆ 消化功能不好,容易腹脹、大便硬結或腹瀉。寶寶常說自己肚子脹,肚子疼。
◆ 寶寶鼻梁兩側發青,舌苔白且厚,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 煩躁易哭,難以入睡或睡不安寧,動則大汗淋漓或入睡汗多。
◆ 免疫力低,經常反複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 生長不良,麵黃瘦弱,小便短黃或清長,大便酸臭或溏薄。
·最佳預防措施
改變不良的喂養方法才是防治寶寶積食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寶寶胃口不好時,千萬不要硬塞強喂,此時即便威逼利誘讓他吃下去,也是難以消化吸收的,有些寶寶還會嘔吐出來,常訴腹痛,令他更厭惡進食,損傷腸胃功能。此時正確的方法是少吃,讓寶寶的腸胃得以休息調整。
另外,飯前不要給寶寶吃零食。寶寶半歲到1歲期間,須改變臨睡前喂食(如喝一大瓶牛奶)或半夜喂食的習慣。
家庭護理要點
◆ 寶寶積食的治療,要先從調節飲食結構著手,還要適當控製進餐的量,食物應軟、稀,易於消化(米湯、麵湯之類),一般經過6~12個小時以後,再進食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
◆ 不要一味地給寶寶增加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讓寶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適當增加米、麵食,高蛋白飲食適量即可。
◆ 堅持戶外活動,當太陽好風輕的時候,帶寶寶出去活動半小時到1小時。
◆ 晚上不要吃得太飽。嬰幼兒時期的寶寶白天活動量大,吃東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動慢了,就容易積食。因此,晚上吃飯時,別讓寶寶吃得太飽。即使喝配方奶,也要多加些水,少放一點奶粉。
·父母須知
哺乳期媽媽飲食要注意忌口。處在哺乳期的媽媽飲食要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媽媽飲食無度,寶寶就可能出現“奶積”。
便秘
·導致寶寶便秘的原因
如果寶寶的大便又幹又硬,排便次數減少,排大便時費力,就是便秘。一般來說,用牛奶喂養的寶寶容易出現便秘,這是由於牛乳中的酪蛋白含量多,可使大便幹燥。
寶寶生活不規律,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會發生便秘。當對孩子開始進行大小便訓練時,會嚐試控製自己排便,便秘也有可能隨之出現。有的孩子害怕馬桶衝水的聲音也可能不願意排便。如果父母的訓練方法不對,有時孩子還會以控製住排便欲望作為與父母意誌抗爭的武器。
某些疾病,如肛門狹窄、肛裂、先天巨結腸、發熱等,也會造成便秘。
·寶寶便秘的表現
◆ 孩子因大便導致肛門疼痛、哭泣或其他不適。
◆ 排出鵝卵石樣的、質硬的大便。
◆ 大便時伴有鮮紅色的血。
◆ 尿布或內褲上出現血跡。
·家庭護理要點
如果寶寶出現便秘,父母不用過分擔心,恰當的家庭護理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 如果是牛奶喂養的寶寶,在牛奶中加入適當的糖(5%~8%的蔗糖)就可以軟化大便。
◆ 讓寶寶多飲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天氣裏或已經患病的情況下。
◆ 注意給寶寶多吃些新鮮果汁、蔬菜水、菜泥。
◆ 寶寶吃東西不宜過精,要吃一些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像白菜、玉米、萵苣等,便於形成大便。
◆ 另外,還要注意訓練寶寶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養成了這種習慣,即使糞便不多,時間因素作為一種刺激也會產生排便行為。
◆ 寶寶年齡超過2歲,減少牛乳、奶酪、果醬的攝入,這些食物被認為會引起便秘。
總之,寶寶的便秘要以預防為主,應從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加以注意。
幫寶寶通便的方法
如果寶寶已經2天沒有大便,而且哭鬧、煩躁,父母可以將肥皂削成3厘米長、鉛筆粗細的肥皂頭(尖端要細一些),塞入寶寶肛門,或用開塞露塞入寶寶肛門後,將藥水擠入肛門,取出塑料管後,輕輕捏住肛門口。這種辦法通便效果好,但不要常用,以免產生依賴。
更簡單的方法是父母的小指帶上橡皮指套,塗上潤滑油,伸入寶寶肛門,通過機械性刺激引起排便。
·血便
·導致寶寶血便的原因
血便分為在便的外側混有血液和在黏液中混有淡淡的血液兩種。寶寶血便的原因與寶寶的年齡有關,如果是剛出生的新生兒,常見的原因如:細菌性腸炎、壞死性腸炎、腸扭結、敗血症、牛奶蛋白過敏等;若是年齡較大的寶寶,則必須考慮肛裂、細菌性腸炎、腸套疊、美克爾氏憩室、藥物、過敏性紫斑症、感染等。
·如何根據寶寶血便判斷疾病
通常可由觀察寶寶大便的顏色來大略區分出血的位置,如果出血的地方在上消化道,大便的顏色多呈現黑色;若是下消化道出血,則大便多是鮮紅色。
◆ 腸套疊。腸套疊患兒的大便,像藕粉湯和紅油墨混合狀。腸套疊患兒因有腹痛,多數患兒有陣發性劇烈的哭鬧。
◆ 肛裂。肛裂導致的便血,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後有血跡,且便後有肛門劇烈疼痛。
◆ 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腸炎患兒,大便中混有少量的血液、多量黏液和膿液。這種病在母乳喂養兒中很少見,幾乎都是人工喂養兒。
·最佳預防措施
便血是許多疾病都可出現的症狀,它表示胃腸道有出血。平時父母應注意寶寶的飲食衛生,避免細菌或寄生蟲感染,還應注意寶寶飲食的合理搭配,生活要有規律,讓寶寶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以免發生消化性潰瘍、肛裂等。
家庭護理要點
◆ 肉眼觀察大便的顏色、血量,是否帶黏液或膿液,血液是否與大便相混雜。
◆ 由於寶寶口腔、牙齦、咽部尤其是鼻腔等部位出血被吞咽後可引起黑便,應注意排除。還應排除由於進食大量動物血、藥用炭、某些中藥或鐵劑、鉍劑等而出現黑便。
◆ 肛裂的解決方法可用一些軟便的藥物,使肛裂的情況改善。但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改善便秘的情況,才不會使肛裂再度複發。
◆ 對細菌性腸炎主要是矯正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大部分健康的寶寶症狀會自然痊愈,但對於小於3個月的嬰兒或免疫力低下的患兒,除了一般的支持療法,還要考慮給予抗生素。
◆ 一旦確定是便血,父母應提高警惕,由於引起便血的病因不同,除了內科疾病外,還可能是外科疾病。如果是外科性便血,僅靠吃藥、打針等治療手段多半是不行的,有時雖然一時見效,但往往會延誤診治,甚至還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大便帶血,都應到醫院進行檢查,及時處理,特別是對有手術指征的便血,更應住院治療,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驚厥
·導致寶寶驚厥的原因
驚厥是指大腦異常放電引起的肌肉抽動,伴意識障礙,為兒科常見急症。驚厥由影響大腦的直接或間接原因引起,如低血糖、低鈣血症、低鎂血症、血維生素B6水平低、低鈉血症,腦膜炎也可引起驚厥。其他病因包括缺氧性腦病、腦出血、腦外傷、腦先天畸形、成癮藥物的撤藥。年長兒可出現高熱驚厥,一般不嚴重。
寶寶驚厥的表現
寶寶驚厥,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體溫在38.5~40℃之間,驚厥發作多為全身性強直陣攣,同時伴意識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