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嬰兒常見症狀(2 / 3)

最初患者呼吸暫停而有青紫,隨後呼吸逐漸恢複,伴口吐白沫。發作持續1~3分鍾,蘇醒後頭痛、乏力。

如果反複發作,會引起腦水腫甚至腦疝,造成永久性腦損害或生命危險。

有些驚厥難於發現,如手臂和腿有節律地急拉,不停的咀嚼運動,眼球持續轉動,心率和呼吸突然變化都可能是驚厥的表現。

·最佳預防措施

由於寶寶發熱驚厥有複發傾向,所以當驚厥發作停止後,仍應密切觀察病情,防止再次複發。

高熱驚厥常見於體質較差的小兒,因而平日要加強體質鍛煉,增強肌體免疫力,遇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增添衣服,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家庭護理要點

當小兒呼吸道感染並有38.5℃以上體溫時,除針對原發病予以對症治療外,還要積極控製發熱。在護理上應做到:

◆ 保持安靜,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父母不要摟抱或晃動患兒。

◆ 讓患兒平臥,頭偏向一側,解開衣領,及時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 護理和治療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準確、敏捷,避免刺激患兒。

◆ 給予清淡飲食,補充營養。專人護理,防止患兒墜床或碰傷。

◆ 一旦發現寶寶出現以下情況,就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寶寶高熱,體溫不能降至38.5℃以下,呼吸困難;

●寶寶發熱並表現出行為改變,嘔吐、頭痛或頸部僵直;

●寶寶有家族癲癇病史,但沒有按時服用抗驚厥藥品;

●第一次驚厥或痙攣發作;

●驚厥發作次數增多;

●寶寶處於煩躁、神誌不清的狀態下,或處於睡眠中,但很難被

喚醒;

●發作結束後,寶寶沒有像以前那樣醒來;

●出現短暫凝視或任何不正常的麵部、舌頭、嘴的運動。

·流鼻血

·導致寶寶流鼻血的原因

寶寶的鼻黏膜較脆弱,在幹燥的天氣、習慣性搓揉或用力打噴嚏等,都容易造成鼻黏膜充血而導致出血。造成寶寶流鼻血的原因很多,但寶寶流鼻血多是良性反應,並不如想象的那樣可怕。

◆ 生活作息不正常。通常因作息不正常導致流鼻血的寶寶,也會有眼屎多、鼻屎多及口氣有臭味的情形。

◆ 挖鼻孔或是鼻部異物等造成。有用手指摳挖鼻孔習慣的寶寶,鼻子入口處及前庭部就會由於經常摳挖產生潰爛,而容易流血。

◆ 過敏引起。容易流鼻血的寶寶,大部分有過敏性鼻炎的病狀,也易因鼻黏膜的脆弱及冬天幹燥的冷空氣,引發流鼻血。

◆ 外傷所致。寶寶活動力旺盛,跑跳間容易碰撞或受重擊,致使脆弱的鼻子出血。玩耍時將異物塞入鼻腔,也容易造成流鼻血。過於用力或者頻繁地擤鼻涕、打噴嚏會導致流鼻血。

◆ 其他疾病所致。若寶寶常常沒原因地流鼻血,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應該帶他去耳鼻喉科檢查,找出真正原因。某些藥物中含有抗凝血功能,服用期間也會造成易流鼻血的情形。

·寶寶流鼻血的表現

當鼻道中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後,血就會從鼻孔中流出。鼻血的出血量一般較少。此症狀多在小孩子身上發生,男孩子的發生比率高於女孩子,而且多在夜間發生。

家庭護理要點

如果寶寶經常出現流鼻血的症狀,以下是一些能夠減少出血的方法:

◆ 使用潤滑劑,如用凡士林潤滑鼻道,早晚各一次。

◆ 冬天,由於暖氣過熱導致室內環境幹燥,可以在寶寶的房間裏使用空氣加濕器。

◆ 不要比孩子還緊張,這會讓寶寶感到恐慌。在流鼻血的過程中,不要讓寶寶低著頭,否則血液會進入胃部,導致刺激症狀和嘔吐。

◆ 捏住鼻子。擤過鼻血(清除血塊)及塞過棉花之後,用拇指及食指將鼻孔捏在一起,持續壓緊5~7分鍾。假使仍未止血,再重複塞棉花及捏鼻子的動作,仍然壓5~7分鍾。這樣應可收到止血功效。

◆ 對於複發的或是很難止住的鼻血,可以塞紗布或濕棉花。在兩邊鼻孔內各塞入一小塊消毒過的濕紗布,或將棉花沾濕,塞入鼻孔。

◆ 在一次鼻血發生後的至少3小時內不要讓寶寶擤鼻涕。

◆ 父母應讓寶寶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禁吃辛辣油膩的食物。

如果發現寶寶經常出現流鼻血,或壓迫後出血仍不止,時間超過30分鍾,就要及時送醫院診治。

·出牙期不適

·導致寶寶不適的原因

牙齒萌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多數寶寶在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出牙的過程是覆蓋牙齒上的牙槽骨自動吸收,牙根生長,將牙冠頂出牙齦。當牙冠將牙齦頂開1個小口以後,牙冠與牙齦之間的潛在間隙與口腔相通,口腔裏的細菌就會進入這個間隙,可使牙齦發生輕度炎症,出現紅腫癢痛。

寶寶不適的表現

寶寶出牙期,一般都會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父母仔細檢查寶寶的口腔,就會發現局部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有些寶寶出牙期沒有明顯不適表現,但大多數寶寶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症狀。

◆ 發熱。有的寶寶牙齒剛剛萌動的時候,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隻要體溫不超過38℃,精神好、食欲旺盛,就不用做特殊處理,多喝一些白開水即可。

◆ 咳嗽。出牙過程中會分泌較多的唾液,過多的唾液刺激會使寶寶出現反胃或咳嗽的現象。

◆ 腹瀉。少數寶寶出牙時會伴有腹瀉現象。當寶寶大便次數增多、但水分不多時,應暫停給寶寶添加輔食,以粥、湯麵條等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同時要注意餐具的消毒。

◆ 流涎。多為出牙期的暫時現象,可以為寶寶戴上圍嘴,及時擦幹流出的口水。

◆ 煩躁。出牙前的寶寶出現啼哭、煩躁不安等症狀時,隻要給以磨牙餅讓寶寶咬,並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通常會安靜下來。

◆ 疼痛。疼痛和不舒服是出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疼痛的原因是因為牙床發炎,而發炎是柔軟的牙床纖維對付逼近的牙齒唯一的方法。尤其是長第一顆牙及臼齒時最不舒服。出牙的寶寶常常拉自己的耳朵或摸臉頰,這就是因為牙床的疼痛可能沿著神經傳到耳朵及顎部,尤其是長臼齒時。

其他不適如:牙齦紅腫、入睡困難、頻繁哭泣、有想啃咬堅硬食物的傾向等。

·家庭護理要點

◆ 給寶寶足夠的安全牙圈或是玩具用來咀嚼。當寶寶咀嚼堅硬食物時,確保不會因此引起窒息。

◆ 冷敷疼痛的牙齦。一條蘸滿冷水的毛巾就可以起到類似的效果;或是一些特製的、能夠被冷凍的牙齒玩具也同樣有用。

◆ 如果是母乳喂養,增加喂奶的次數,讓寶寶感覺舒服。

◆ 如果寶寶不想進食固體食物,可以提供一些較涼的流食,如冰激淩、酸奶和果凍。

◆ 如果寶寶拒絕用奶瓶進食,可以改用茶杯試試看。

·淋巴結腫大

導致寶寶淋巴結腫大的原因

淋巴結腫大通常也稱為“腺體腫大”。造成寶寶淋巴結腫大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 慢性局部感染,如扁桃體炎、齲齒、牙周炎、脂溢性皮炎、中耳炎等,可引起下頜部、枕部、耳後淋巴結的腫大。感冒也會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

◆ 傳染病及全身感染。當患麻疹、水痘、慢性感染及白血病時,可以在寶寶全身摸到腫大的淋巴結。

◆ 如果寶寶高熱不退,全身皮膚發紅,頸淋巴結明顯增大,很可能是一種毒性嚴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性敗血症所引起。

父母須知

淋巴結對保護小兒健康有重大作用。淋巴結生成的淋巴細胞有免疫功能,對淋巴管內的細菌起到過濾、清除和吞噬作用。

寶寶淋巴結腫大的表現

◆ 寶寶發熱1~2周不退,並且麵部、手足心皮膚發紅,眼球結膜、口腔黏膜也很紅,皮膚上還出現一些疹子,頸部淋巴結顯得特別大,是一種叫做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所引起。

◆ 感染結核杆菌後,寶寶會出現頸部、耳後、頜下淋巴結脹大和疼痛,同時伴有低熱、盜汗、消瘦等表現。

如何根據寶寶淋巴結腫大判斷疾病

局部淋巴結腫大,反映了相應部位的組織發生了炎症,如頭皮感染可引起枕後淋巴結和耳後淋巴結腫大;外耳道炎可使耳前、耳後淋巴結腫大;扁桃體炎、牙齦炎、齲齒可引起頜下淋巴結腫大;下肢發炎可引起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

炎症嚴重時,腫大的淋巴結壓痛明顯,如果炎症不能控製,感染還可擴展到全身。局部淋巴結腫大還應考慮結核性淋巴結炎,腫大的淋巴結常見於頸、頜下,多呈串珠狀。

引起全身淋巴結腫大的疾病要想到:敗血症、白血病、淋巴瘤、傳染性疾病(如風疹等)、溶血性貧血等。

家庭護理要點

◆ 當父母觸摸到這些疙瘩時,寶寶並不感覺疼痛,一般不用處理。如果發現腫大的淋巴結超過黃豆大小,單個或成串狀,觸摸時寶寶會哭鬧或叫痛,父母應該重視。因為它是寶寶許多疾病的症狀之一。

◆ 發現寶寶淋巴結腫大,首先要觀察寶寶的全身情況,還要看一看寶寶的體溫有沒有變化,淋巴結是否繼續增大。

◆ 檢查淋巴結的部位、大小,能不能移動,壓上去痛不痛。

◆ 一旦發現淋巴結直徑超過2.5厘米;寶寶發熱超過37.5℃;咽喉痛或耳部疼痛;淋巴結摸上去很疼,淋巴結腫大超過7.5厘米,或覆蓋該區域的皮膚發紅;淋巴結在數小時後繼續增大;淋巴結腫大導致喝水或吞咽困難;寶寶看上去非常虛弱,就要及時送醫院診治。

剛出生的健康新生兒,一般很少出現疾病。但也有一些新生兒由於先天的因素,或由於父母的不當護理,比較容易生病或出現一些異常,這時就更需要父母的細心照顧。

·新生兒黃疸

導致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大多是因為新生兒的肝髒功能不成熟而形成的。隨著新生兒肝髒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治療。

◆ 母乳性黃疸。因吃母乳新生兒發生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了。

◆ 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

◆ 感染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人類皰疹(EB)病毒、弓形體等,但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

◆ 阻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

此外,還有藥物性黃疸。如由維生素K3、維生素K4、新生黴素等藥物引起者。

·新生兒黃疸的表現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類型不同,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⑴生理性黃疸表現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鞏膜)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出生後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也有在兩三天內黃疸即可消退的新生兒。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父母也要注意密切觀察。生理性黃疸一般都比較輕,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

⑵病理性黃疸表現

病理性黃疸可能發生在出生後24小時以內,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或黃疸進行性加重。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現,比如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於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最佳預防措施

◆ 寶寶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 注意觀察胎黃寶寶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委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恐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 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髒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 注意保持寶寶的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家庭護理要點

對於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不必過於緊張,也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可以適量喂新生兒溫開水或葡萄糖水以利尿。饑餓、缺氧、便秘、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可加重生理性黃疸,應及時給予治療。

一旦出現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某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應積極尋找病因並予以治療。

出現母乳性黃疸後,如及時停止喂母乳,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後可以繼續用母乳喂養。

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早期可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隻要采用光照療法即可。

此外,未結合的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脊液屏障損害腦細胞,引起死亡或留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通常采用藥物治療、光照治療及交換輸血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