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嬰兒常見症狀(3 / 3)

·新生兒肺炎

·導致新生兒肺炎的原因

新生兒肺炎是最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寶寶越小越易患病,多發生在出生1~2周後,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如治療不徹底,易反複發作,影響孩子發育。

新生兒肺炎可分為產前感染(包括宮內和產時)和出生後感染,感染多來自孕婦,經胎盤傳染給胎兒,或因孕婦羊膜早破、產程過長,陰道中微生物上行感染所造成。

產前感染的病原體以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較多;細菌以B組溶血性鏈球菌、腸道杆菌較多,衣原體和弓形體也是常見到的致病原。出生後感染的病原體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多見,其他如變形杆菌、腸球菌、雙球菌也可引起肺炎。

·新生兒肺炎的表現

新生兒肺炎往往表現為鼻塞、咳嗽、發熱、精神委靡、拒乳、嗆奶、不哭、口吐細白泡沫、呼吸增快等表現;口周或肢端可見青紫,其他部位皮膚發灰或蒼白;嚴重者可呼吸暫停。

最佳預防措施

◆ 預防新生兒肺炎,應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盡可能在新生兒第一次呼吸前吸淨口鼻腔分

泌物。

◆ 寶寶出院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者,要避免進入寶寶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 每天將寶寶的房間通風1~2次,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孩子受涼,冬天洗澡時室溫應升到26~28℃,水溫38~40℃,以大人胳膊肘試水溫為宜,洗完後用預先準備好的幹燥的大毛巾毯包起來輕輕擦幹。

◆ 吸入性肺炎是由於吸入羊水或胎糞引起的肺炎。避免宮內缺氧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若已有羊水或胎糞吸入,在剛娩出時應盡量將吸入物吸出。

·家庭護理要點

父母要注意觀察新生兒的一般狀況。當寶寶吃奶困難、驚厥、嗜睡、喘鳴、發熱或體溫不升時,應立即意識到寶寶患了較重的疾病,必須立即去醫院明確診斷並及時治療。而要判斷是否患了肺炎最簡單的辦法是數呼吸和觀察胸凹陷。

◆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大部分患兒要住院治療。母親臨產有感染或羊膜早破者,可酌情給新生兒用抗生素預防,新生兒有上呼吸道感染時應及時治療。

·父母須知

國際上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數呼吸的次數,當新生兒每分鍾呼吸超過60次時就有可能得了肺炎(也可能比肺炎還嚴重),應馬上送醫院診治。

◆ 父母要注意開窗通風,避免空氣不流通。

◆ 注意營養及水分供應。應盡量母乳喂養,若人工喂養可根據其消化功能及病情決定奶量及濃度。喂奶時注意一次量不宜過多,也不要讓寶寶吃得太快太急,以免嗆奶或溢奶。喂奶後要輕輕拍背,讓寶寶打呃排氣,同時要注意房間的保溫和通風。

◆ 防止交叉感染。如果家中有人感冒,應戴上口罩,以免傳染給寶寶。

◆ 保持呼吸道通暢。應及時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呼吸道痰液。改善通氣功能,增加肺泡通氣量,糾正缺氧,減輕二氧化碳瀦留。痰多稀薄者,可以反複翻身拍背以利於痰液排出。也可口服祛痰藥物氯化銨合劑。痰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吸痰或用超聲霧化吸入。對體溫不升者注意保暖。

·新生兒臍炎

導致新生兒臍炎的原因:

新生兒臍炎的發生,一方麵是由於出生時斷臍消毒不嚴而感染,更常見的是由於臍帶殘端被汙染而發生感染。

◆ 寶寶出院後,如果父母為寶寶清洗臍部的方法不正確,僅是清洗臍部表麵,就不能達到消毒的目的。時間一長,寶寶的臍部就成為細菌、病毒的溫床,從而引發臍炎。

◆ 寶寶的皮膚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如果父母缺乏臍部護理知識,使寶寶臍部濕潤或被大小便汙染,也會使寶寶的臍部發炎。

新生兒臍炎的表現:

新生兒臍帶脫落以後,傷口多日不愈,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臍部感染輕者表現為局部有膿性分泌物,有臭味,臍部及周圍皮膚發紅或有腫脹;重者臍周形成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皮下壞疽,感染擴散形成腹壁感染,形成膿腫,或向腹膜擴散引起腹膜炎,向全身擴散引起敗血症。如果臍炎演變成慢性,就會在臍部形成一個紅色的小腫物,表現為臍肉芽腫,表麵有膿性分泌物,經久不愈。

最佳預防措施:

新生兒臍炎的預防主要是做好斷臍後的護理,保持局部清潔衛生。

首先父母應該每天檢查新生兒的臍部,特別是臍帶根部,看一看有沒有感染的跡象。其次每天給新生兒洗澡後,要用幹燥無菌的棉簽將臍部擦幹,特別是要將臍部表麵的幹痂輕輕揭開,將臍帶根部擦幹。再用75%的酒精對殘端進行消毒,然後換上幹淨的紗布包裹好。

另外,被剪斷的臍帶是一傷口,在正常情況下也會有少量滲出物,可以用1%甲紫溶液(甲紫)塗在臍部,使傷口保持幹燥。最後,要讓臍帶的殘端自然脫落,媽媽不要強行將它拉掉。

家庭護理要點

◆ 臍帶脫落後,有些潮濕或少量分泌物,可用75%的酒精擦淨,幾天後就會幹燥。擦洗時用蘸好的酒精棉簽從臍根部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擦拭,不可來回亂擦,以免把周圍的細菌帶入臍根部。保持局部幹燥,洗澡時不要讓水弄濕新生兒臍部。

◆ 勤換尿布,避免尿液汙染臍部。臍部有汙染應及時清洗消毒,保持臍部幹燥、清潔。

◆ 如果有臍帶根部發紅,或臍帶脫落後傷口不愈合,臍窩濕潤、流水等表現,應立即進行局部處理,用3%的過氧化氫衝洗局部2~3次後用碘酊消毒,再用酒精脫碘。如果臍部炎症明顯,臍根部有膿性分泌物,周圍皮膚紅腫,或者有肉芽鼓在臍根部等症狀,父母應立即送寶寶到醫院治療。

·新生兒硬腫症

導致新生兒硬腫症的原因

新生兒硬腫症是一綜合征,是由寒冷、感染、窒息、饑餓等因素引起的皮膚及皮下脂肪硬化與水腫的一種疾病。多發生於早產、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同時,新生兒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其溶點高,低溫時易凝固,導致脂肪硬化。

新生兒硬腫症的表現

新生兒硬腫症主要表現為體溫低下,其特征是皮膚改變,表現有4點:

◆ 涼。輕者局部皮膚發涼,重者全身皮膚發涼。

◆ 硬。早期是皮膚緊張,不易捏起,開始部位多是下肢,重者皮膚僵硬,如硬橡皮樣。

◆ 腫。在皮膚及皮下脂肪變硬的部位,按壓可有凹陷性水腫。

◆ 皮膚顏色。皮膚發硬早期呈紅色,嚴重時變成紫紅色。

除以上這些典型表現外,還表現為:寶寶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體重不增,局部或周身發冷,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有時伴有水腫。變硬的部位多為寶寶的小腿、大腿外側皮膚,嚴重時寶寶的臉部皮膚也可發硬。

最佳預防措施

新生兒硬腫症對新生兒健康可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者會引起多種器官功能損害,因此,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很重要。

◆ 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減少早產兒的出生。

◆ 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

◆ 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處理。

◆ 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

◆ 早期積極治療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不使發生硬腫症。

·家庭護理要點

硬腫症患兒常並發肺炎和敗血症,最終可發生肺出血死亡。因此給新生兒保暖十分重要。在寒冷季節,保持孩子居住的室內環境溫度在22~25℃,並保持50%左右的濕度,使孩子的衣著適宜,這樣可以讓孩子的四肢自由活動。換尿布、換衣服時動作要輕快。

如果室內取暖有困難,可在孩子腳底的包被外放一溫度在50℃左右的熱水袋並用毛巾裹好,以防燙傷。注意不要將孩子放在離窗戶近或有過堂風的地方。此外要早開奶、勤吸吮,保持孩子的熱能供應。

如果孩子發生上述硬腫症的表現,應在保暖的前提下,及時到醫院診治。

·新生兒破傷風

·導致新生兒破傷風的原因

新生兒破傷風是因破傷風杆菌經新生兒的臍部侵入,其外毒素與神經組織結合導致牙關緊閉、全身強直性痙攣的一種嚴重感染性疾病。通常是在接生斷臍時,由於接生人員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紗布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嚴密,臍部被破傷風杆菌侵入而引起。

·新生兒破傷風的表現

新生兒破傷風潛伏期3~14天,多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狀為嘔吐、發熱、易激怒、哭聲低,口張不大、吃奶困難;如用壓舌板壓舌時,用力愈大,張口愈困難,隨後牙關緊閉,麵肌緊張,口角上牽,呈“苦笑”麵容,伴有陣發性雙拳緊握。上肢過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張狀,呼吸肌和喉肌痙攣可引起青紫之窒息。

任何輕微刺激即可誘發痙攣發作,光、聲刺激或觸動可使抽搐發作加重,嚴重者會出現呼吸及心力衰竭,死亡率高。經合理治療1~4周後痙攣逐漸減輕,發作間隔時間延長,能吮乳。完全恢複約需2~3個月,病程中常並發肺炎和敗血症。

最佳預防措施

孕前或孕中母親通過破傷風抗體檢測、準確了解自身免疫水平,有目的地進行主動免疫和加強免疫,能有效保護母嬰生命安全、從源頭上杜絕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生——是目前最經濟、最科學、最有效預防新生兒破傷風的方法。

分娩時一定到醫院接受無菌接生法,把住接生關,提倡新法接生,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如果已經發生消毒不嚴的情況,要爭取在24小時之內剪掉殘留臍帶的遠端,重新結紮。並在臍帶近端用3%過氧化氧或1 :4000高錳酸鉀液清洗,然後塗上碘酒,還要同時給新生兒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500~3000單位或抗破傷風免疫球蛋白75~250單位。

家庭護理要點

一旦發生破傷風,一切治療措施應以避免刺激病兒為原則,以控製抽搐、保證營養、預防感染為主。應堅持數周之久,直至完全恢複。

◆ 將新生兒放入暖箱內,保持體溫,隔絕聲音、光線。盡量減少刺激以減少痙攣發作。密切觀察病情,防止窒息,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及感染。

◆ 控製抽搐。由於嚴重抽搐可導致病兒窒息、腦水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出現抽搐時必須加以控製。痙攣期應暫禁食,禁食期間可通過靜脈供給營養,症狀減輕後試用胃管喂養。

◆ 臍部處理:局部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先塗以2.5%~3%的碘酊,然後用生理鹽水擦洗,每日1~2次,直至痊愈。

·新生兒敗血症

導致新生兒敗血症的原因

新生兒敗血症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繁殖和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時還在體內產生遷移病灶。不論產前、產時或分娩以後,有細菌侵入血液後就可引起敗血症。如羊膜早破、滯產、助產過程消毒不嚴,出生以後皮膚黏膜破損都是引起敗血症的常見原因。

新生兒發病原因比較複雜。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由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及B組鏈球菌感染所致。感染的途徑有:

◆ 宮內感染:母親孕期有感染(如敗血症等)時,細菌可經胎盤血行感染胎兒。

◆ 產時感染:產程延長、難產、胎膜早破時,細菌可由產道上行進入羊膜腔,胎兒可因吸入或吞下汙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腸炎、中耳炎等,進一步發展成為敗血症。也可因消毒不嚴、助產不當、複蘇損傷等使細菌直接從皮膚、黏膜破損處進入血中。

◆ 產後感染:最常見。細菌可從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徑侵入血循環,臍部是細菌最易侵入的門戶。

◆ 住院感染:氣管插管、臍靜脈插管等;住院天數長;接受手術治療的患兒;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等。

·新生兒敗血症的表現

早期表現為吸吮無力、吸乳減少或拒哺、反應低下、哭聲異常、精神委靡、體重不增或下降、體溫異常(發熱、體溫不升),並可伴有嘔吐。此外還易出現驚跳、皮膚蒼白或黃疸加深、肝脾腫大等症狀。重者抽搐、神誌不清、皮膚有出血點、休克、呼吸窘迫、硬腫症,甚至並發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及肺出血等。

新生兒敗血症早期不易發現,等進一步發展為嗜睡、抽搐、痙攣,合並核黃疸或腦膜炎時,已為時過晚。因此,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最佳預防措施

◆ 要預防敗血症的發生,孕婦在產前如果有發熱感染,要及時到醫院徹底治療。

◆ 分娩時要嚴格無菌操作,特別要做好臍帶的消毒和保護。

◆ 新生兒的房間應整潔衛生,通風良好。有充足的日照條件,周圍環境安靜。

◆ 家人接觸新生兒之前應洗手;感染性疾病病人嚴禁接觸新生兒。

◆ 及時給新生兒的各種物品消毒,如奶嘴、奶瓶、被單、尿布等。

◆ 母親有皮膚感染、呼吸道感染,應做好隔離,甚至可暫停喂奶。

◆ 新生兒馬牙不能挑,乳房腫大不能擠。臍部感染或有分泌物要及時治療。

父母須知

新生兒敗血症是一種全身感染性疾病,有時症狀並不明顯。因此,當新生兒出現精神委靡、拒奶、體溫升高或下降、黃疸退後複現、腹脹、嘔吐、皮膚出現淤點等現象時,應警惕本病的可能,及時送醫院檢查。

家庭護理要點

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

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或切開引流。化膿性胸膜炎、關節膿腫等可在穿刺引流後局部注入抗菌藥物。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