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低血鈣症
導致新生兒低血鈣症的原因
新生兒低血鈣主要是由於胎兒鈣儲存不足,或出生後磷攝入量過高,或因甲狀腺功能抑製、降鈣素增多所引起的,按照起病時間的早晚可分為早期低血鈣和晚期低血鈣。
⑴早期低血鈣
早期低血鈣發生在出生後2天內,常見於早產兒、窒息和糖尿病母親生的新生兒。早產兒由於鈣的儲存量不足;窒息的新生兒是由於降鈣素增多或甲狀腺減少;糖尿病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則由於發育不成熟所致。
⑵晚期低血鈣
晚期低血鈣發生在出生第三天以後,在生後第一周末最多見,多見於用牛奶喂養的新生兒。因為牛奶中磷相對較高,而使血磷升高,血鈣降低。
·父母須知
出生3周後發生的低血鈣見於維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嬰兒。這種低血鈣持續時間長,多超過新生兒期。
·新生兒低血鈣的表現
當血鈣低於(1.75~2.00)毫摩爾/升,或遊離鈣低於0.75毫摩爾/升時即為低血鈣症。低血鈣主要表現為新生兒不安、驚跳、震顫、局部或全身驚厥;亦可有屏氣、呼吸暫停及麵色青紫,偶爾可有喉痙攣伴喉喘鳴。發作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
·最佳預防措施
預防新生兒低血鈣症關鍵在於產婦要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尤其在妊娠後期,更應該注意補鈣,多吃一些含鈣多的食品,如魚、蝦、牛奶、骨頭湯等,使嬰兒在母親體內就得到充足的鈣。
·家庭護理要點
為本症患兒補充鈣劑可有特效。如出現驚厥者用10%葡萄糖酸鈣
2毫升/(千克?次),緩慢靜脈注射,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鍾以上,還要注意不使鈣劑溢出靜脈外,防止發生組織壞死和鈣質沉著。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服鈣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口服氫氧化鋁乳劑可減少磷在腸道內的吸收。
在給寶寶口服鈣劑的同時,要注意維生素D的攝入。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保持血液中鈣和磷的比例,使鈣沉積在骨骼中。也就是說,在補鈣的同時,必須要有維生素D參與,鈣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在新生兒出生2周後,要堅持每天滴喂少量魚肝油。
·新生兒結膜炎
·導致新生兒結膜炎的原因
新生兒結膜炎一般發生在寶寶出生後的5~14天。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由病毒和多種細菌引起的。傳染性很強,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給健康人。引發新生寶寶結膜炎的“罪魁禍首”包括細菌和衣原體。
◆ 細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杆菌。
◆ 衣原體:引起新生寶寶結膜炎的衣原體稱沙眼衣原體。
新生兒結膜炎的表現
新生兒結膜炎起初可能是一側眼部發病,隨著病情發展,可使兩側的眼睛都患病。患結膜炎後,寶寶的眼瞼腫脹,眼結膜充血、發紅,眼皮腫脹,流淚怕光、不敢睜眼,同時伴有分泌物,開始為白色,很快會轉為膿性,出現黃白色帶膿性分泌物。睡醒後眼屎增多,患兒的上下眼皮常被粘在一起。寶寶哭鬧不安。
新生兒眼屎多是個大問題,它可導致新生兒先天性淚囊炎等疾病,不及時治療,會影響到新生兒的視力發育。
最佳預防措施
◆ 孕婦如果患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陰道炎,一定要及時看醫生,選用紅黴素、多西環素等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 嬰兒出生後即用0.5%的紅黴素或1%四環素眼膏塗抹結膜,或使用眼藥水滴眼預防。
◆ 父母在照料寶寶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雙手及衣服清潔,千萬不能用不幹淨的手帕擦洗寶寶的臉和眼。
家庭護理要點
如果寶寶眼部有分泌物,或是已患上結膜炎,要及時就醫,還需做如下護理:
◆ 清除寶寶眼部分泌物前,一定要用流動的清水將手洗淨。
◆ 把消毒棉簽在溫開水中浸濕(以不往下滴水為宜),輕輕擦洗寶寶眼部的分泌物。
◆ 如果寶寶睫毛上的分泌物較多,可用消毒棉球浸上溫開水濕敷一會,再換用濕棉球從眼內側向外側輕輕擦拭。一次用一個棉球,用過的就不能再用,直到擦幹淨為止。
◆ 用抗生素眼藥水為寶寶滴眼。父母手持眼藥水瓶,將藥水滴入寶寶的外眼角,瓶口要離眼2厘米遠。每次1~2滴即可。滴後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提寶寶的上眼皮,防止藥水流入鼻腔。若雙眼均需滴藥,應先滴病情較輕的一側,再滴病情較重的一側,避免交叉感染。滴完一隻眼後,最好間隔3~5分鍾,再滴另一隻眼。
◆ 寶寶用過的物品(尤其是毛巾、手帕)要及時進行消毒。
·新生兒膿皰病
導致新生兒膿皰病的原因:
新生兒膿皰瘡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膿性疾病,俗稱“黃水瘡”。常見膿皰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這些細菌在正常人身上都存在,但不發病。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角質層薄、抗病力弱、皮脂腺分泌較多,如果不注意及時清潔皮膚,褶皺處通風不好,加上孩子哭鬧時常常擦破膿皰,就會引起化膿,嚴重時還會引起敗血症。
新生兒膿皰病的表現
膿皰瘡起病時多無全身症狀,常常在洗澡或換衣服時才發現,父母常常可發現在新生兒的皮膚褶皺處,如頸部、腋下及大腿根部生有小膿皰,大小不等。開始為針尖大至豆大的紅色斑點,其上迅速出現水皰。水皰迅速擴大,由豌豆到核桃大或是更大,皰周有炎性紅暈,皰膜較薄、易破。一兩天後,大皰內液體變濁,或是皰底先有些黃色膿液,但整個大皰大多會化膿。
大皰先很飽滿,以後不斷擴大而鬆弛。皰膜破裂後,露出潮紅、光滑的糜爛麵,以後結成薄痂。別處又可出現大皰,可以成片糜爛。有時損害也發生在黏膜上或波及手指而引起化膿性甲床炎或甲溝炎。
本病開始階段全身症狀不明顯,隨病情進展,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敗血症,出現發熱、精神委靡、腹瀉等全身症狀。由於膿皰的皮膚損傷在表皮,所以治愈後一般不留疤痕或色素沉著。
最佳預防措施:
對新生兒膿皰病重在預防。應勤洗澡、更衣,衣服應柔軟、吸濕性強、透氣良好,注意皮膚護理。一旦發生膿皰,及時以75%酒精液消毒局部,再以消毒棉簽擦去膿汁,不久就會幹燥自愈。如果膿皰較多,新生兒發熱、精神欠佳,則應請醫生診治,需要用抗生素進行全身治療。
家庭護理要點:
◆ 注意新生兒的皮膚清潔衛生,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並對嬰兒室、患兒的衣物等進行消毒。
◆ 及早應用足量細菌敏感度高的抗生素如青黴素、新型青黴素、紅黴素、先鋒黴素等。
◆ 局部無菌的情況下,剪破皰壁,吸取皰液,用1∶10000的高錳酸鉀或0.1%依沙吖啶溶液濕敷,外用2%甲紫溶液,或0.5%~1%新黴素乳劑。
寶寶皮膚嬌嫩,很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的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父母一定要給以最細心的護理。
比如嬰兒期比較常見的尿布疹、濕疹、蕁麻疹、痱子、瘙癢症、藥物性皮炎、凍瘡等,都會給寶寶帶來瘙癢、不適,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正確的護理,可能會引發一些更嚴重的疾病,從而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
·尿布疹
導致寶寶尿布疹的原因
尿布疹即“紅臀”,又叫尿布皮炎,是尿液對皮膚刺激而引起的炎症。本病是由於潮濕的尿布更換不及時,長期刺激寶寶柔嫩的皮膚所致。被大小便浸濕的尿布如不及時更換,刺激皮膚後便引起發炎。另外,尿布未漂淨,或給寶寶加用橡皮布、塑料布等,使寶寶的臀部處於潮濕狀態也可導致本病發生。
寶寶尿布疹的表現
寶寶患尿布疹時,臀部皮膚粗糙發紅,一般主要出現在肛門周圍、會陰部、臀部及大腿根部,並會出現斑丘疹、小膿皰、糜爛和潰瘍等現象。這會給嬰兒造成難言的痛苦,使其哭鬧不止。
最佳預防措施
對付尿布疹關鍵在預防,勤換尿布很重要。尿布尿濕了一定要及時更換。但不能為圖省事,把濕尿布曬幹或烘幹後又再給寶寶用。每次洗幹淨的尿布都應用開水燙或煮一下,這樣,尿布就會柔軟、幹爽了。
家庭護理要點:
對患尿布疹的寶寶清潔時要特別小心,並根據寶寶尿布疹的症狀進行適當的處理。
⑴輕微皮疹
如果寶寶臀部有輕微的發紅或皮疹,除了及時更換尿布外,要保持局部清潔幹燥,每次大小便後應清洗臀部,用軟布把水擦幹,再塗以3%鞣酸軟膏或燒開後保存待用的植物油。隻要每天精心護理,不久尿布疹就會痊愈的。
⑵接觸性皮炎
通常出現在與尿布摩擦最多的部位,如腰間和大腿上方。引起接觸性皮炎的物質主要是尿布本身或清潔劑中有化學刺激物;尿、糞留在尿布上一段時間後,產生的化學刺激物;化纖麵料製作的衣服;寶寶腹瀉或使用抗生素後,大便中出現的化學刺激物。
◆ 溫水洗屁屁。將寶寶的小屁屁浸在溫水中5分鍾,如果5分鍾後屁屁上仍然有氨氣味,就再浸久一會兒。
◆ 塗藥治療。給寶寶外用含1%氫化可的鬆等非處方藥膏塗抹,每日2次,塗抹天數請皮膚科醫生定奪。
⑶對摩疹
皮疹主要出現在皮膚皺褶互相摩擦的部位,這與接觸性皮炎正好相反。
◆ 塗白色液狀石蠟。每次給寶寶換尿布時,在出疹部位塗上白色的液狀石蠟。
◆ 保持小屁屁幹爽。注意讓寶寶的小屁屁處於幹爽狀態,不要積留濕氣和熱氣。
·濕疹
導致寶寶濕疹的原因
有的寶寶出生幾周後,臉頰和眉毛上方會出現紅色丘疹,這是嬰兒濕疹,俗稱“奶癬”。嬰兒濕疹是寶寶常見的一種皮膚病,一般與寶寶過敏體質有關。2歲以下的寶寶多見,尤以出生後2~3個月的胖兒易患濕疹。
寶寶濕疹的病因較複雜,常為內外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相關的體內因素有:蛋白質類食物過敏,如魚、蝦、牛肉、羊肉等;胃腸道功能紊亂也與發病有關。
外在因素有:動物皮毛、花粉、灰塵、肥皂、藥物、化妝品、人造纖維、日光、寒冷、濕熱、幹燥、抓撓、摩擦等均與本病發病有一定關係。
具有過敏體質的寶寶更易患濕疹,這與遺傳因素有關。寶寶常因吃進或吸入某種蛋白質、花粉等過敏而引起。
另外,寶寶的精神狀態與濕疹的發病也有明顯的關係,如生活無規律、環境的變遷以及各種造成寶寶心情不愉快的事物,皆可造成濕疹的發作與加重。
寶寶濕疹的表現
濕疹主要發生在兩個頰部、額部和下頜部,嚴重時可累及胸部和上臂。濕疹開始時皮膚發紅,上麵有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可出現水皰、膿皰、小糜爛麵、潮濕、滲液,並可形成痂皮。痂脫落後會露出糜爛麵,愈合後成紅斑。數周至數月後,水腫性紅斑開始消退,糜爛麵逐漸消失,寶寶皮膚會變得幹燥,而且出現少許薄痂或鱗屑。
濕疹的自覺症狀為劇烈瘙癢,常引起患兒反複抓撓,特別容易引起繼發感染,使原發病加重。寶寶濕疹一般分為滲出型、幹型、脂溢型三型。
◆ 滲出型濕疹:多見於肥胖寶寶,最開始長在兩頰部位,主要表現是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大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麵。嚴重時會累及整個麵部甚至全身。
◆ 幹燥型濕疹:多見於瘦弱的寶寶,一般長在頭皮、眉間等部位,主要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其陣發性的劇烈瘙癢會引起寶寶的哭鬧。
◆ 脂溢型濕疹:多見於新生兒期,常在寶寶出生後幾日內發生。患兒額部和頭發裏以及四肢外側出現紅色的疹子和淺色紅斑,並且起皮屑和滲出少量黃水。以後形成黃色結痂,一般不流水,也不很癢。
不管患的是哪型濕疹,患兒都可出現哭鬧不安,不能安靜睡眠。如果合並感染後,還會出現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無論哪種濕疹,如不及時治療都可轉成慢性濕疹。
最佳預防措施
◆ 父母要經常留意寶寶周圍的溫度及濕度變化,避免皮膚暴露在冷風或強烈日曬下。夏天,運動流汗後,應仔細為寶寶擦去汗水;天冷幹燥時,應替寶寶搽上防敏感的非油性潤膚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