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家庭護理(2 / 3)

最佳預防措施:

◆ 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做好患兒的保護工作,防止有害氣體、酸霧和粉塵的外襲,是預防支氣管炎的有效措施。

◆ 天氣驟變、寒冷、幹燥、濕熱時,應注意衣被的適時增減,並可采取戴口罩、纏圍巾等保護上呼吸道的措施。

◆ 預防流感。在疾病發生前應用流感疫苗。流感疫苗經鼻腔噴霧的方法進行免疫,有降低流感發病率的效果。

◆ 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可吃些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如菜湯、稀粥、蛋湯、牛奶等,還應多吃鴨梨、蘿卜、橘子等具有止咳化痰作用且富含維生素的水果。

家庭護理要點

◆ 急性支氣管炎一般1周左右可治愈。有部分患兒咳嗽的時間要長些,逐漸會減輕、消失,適當的服些止咳劑即可。不過,在患病的早期,輕微咳嗽時應盡量不要服用止咳劑,以免不能自然排出痰;咳嗽嚴重時應遵醫囑服用止咳化痰糖漿。

◆ 注意多休息,多喝開水,便於吐出痰液。

◆ 注意穿衣的增減。發熱和咳嗽時,最好要降低寶寶的活動量。

◆ 咳嗽時間較長,膿痰較多時,可能並發細菌感染,應遵醫囑使用藥物控製炎症。

◆ 可用蒸鼻子的器具,幫助寶寶呼吸順暢。若支氣管炎發作時,呼吸有“咻咻”聲、夜間咳嗽時間很長,發熱超過39℃時,父母就應該帶寶寶去看醫生了。如發作時缺氧、發鉗,必須住院治療,若缺氧得不到及時糾正,會發生腦缺氧等並發症。其他最常見的並發症就是心力衰竭。

·支氣管哮喘

導致寶寶支氣管哮喘的原因:

寶寶患支氣管哮喘的原因十分複雜,誘因是多方麵的。醫學上把支氣管哮喘分為內源性哮喘與外源性哮喘兩大類。

◆ 外源性哮喘:主要指由過敏引起的哮喘。當寶寶從空氣中吸入某些容易引起過敏的物質(如塵土、蟎蟲、花粉、羽毛、棉絮、黴菌、化學品、油煙、油漆等)出現過敏時,就會發病,寶寶吃了雞蛋、牛奶、魚、蝦等食物出現過敏的時候,也會發病。這種哮喘的季節性很強,多在春、秋季發病。

◆ 內源性哮喘:主要由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發病,接觸冷空氣、空氣汙染、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精神過度緊張等引起發病。這類哮喘會隨著寶寶免疫功能的增強而減輕,大多數在寶寶3~4歲後會痊愈。

寶寶支氣管哮喘的主要表現:

寶寶反複發作性咳嗽、喘鳴、呼吸困難,伴有其他呼吸道疾病。寶寶支氣管哮喘多數始發於3~4歲之前,急性發作較易控製,但特別易複發。病的時間愈久,發作愈重。有的寶寶由於經常反複發作,往往生長發育遲緩,營養及肺功能均差。

最佳預防措施:

寶寶一旦患上了支氣管哮喘,不但難以根除,而且容易複發,所以,預防寶寶支氣管哮喘的意義十分重大。

◆ 尋找、消除可能使寶寶患上哮喘的致病源。支氣管哮喘發作的誘因主要有:蝦、粉塵蟎、花粉、油漆、油煙等。

◆ 感冒也是誘發寶寶支氣管哮喘重要原因之一,平時應適當讓寶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受涼,以減少感冒。

◆ 預防寶寶其他呼吸道感染,及時治療呼吸道病灶。

◆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室內不要放置過多的花草,父母不要在室內抽煙。

家庭護理要點:

◆ 注意觀察寶寶發作時的先兆症狀。如發現寶寶有咳嗽、打噴嚏、流涕等呼吸道黏膜的過敏症或有發熱、咳膿痰,咳嗽逐漸加重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應按醫囑給寶寶用藥,控製哮喘症狀。

◆ 寶寶在家發作哮喘時,可在火爐上置一盆水煮開,使水蒸氣充滿房間,讓寶寶待在房間裏,直到呼吸暢通或症狀有所好轉為止。

◆ 若寶寶咳痰無力,可幫助寶寶排痰。具體方法是:五指並攏,略彎曲,輕拍寶寶背部,自邊緣向中心、再自下而上拍打,一邊拍打,一邊鼓勵寶寶將痰咳出。

◆ 調整寶寶飲食。寶寶的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或軟食為主,多給寶寶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利通便;忌吃刺激性食物及冷飲,盡量減少誘發哮喘的因素。多讓寶寶喝水,以補充水分。

·細支氣管炎

導致寶寶細支氣管炎的原因:

細支氣管炎是肺部的最末氣道——細支氣管的炎症。2歲以下的寶寶是此種疾病的高發人群。多種病毒都會引起這一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是細支氣管炎最常見的病原,其次為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此外,腺病毒、鼻病毒、腸道病毒、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體等亦占一定比例。少見病原體有冠狀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帶狀皰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微小病毒。

另外,吸入性損傷毒氣(如氮氧化物)、灰塵、刺激性氣體(如氯氣)、金屬粉塵、有機粉塵(過敏性肺炎)、香煙、可卡因、燃燒煙霧等也可引起細支氣管炎。

寶寶細支氣管炎的表現:

上呼吸道卡他症狀和咳嗽常為細支氣管炎發作的先兆。部分患兒可有嘔吐、腹瀉,但一般不嚴重。

初起為上感表現,2~3天後迅速加重,以喘息、呼吸困難、缺氧為主要表現,伴咳嗽、喉間痰鳴、發熱、煩躁、納少等症狀。呼吸急促,可達(60~100)次/分。喘憋時雙肺可聞及大量喘鳴音或呼吸音下降,緩解後雙肺可聞及較多濕囉音。由於過度換氣及液體攝入不足,部分患者有脫水和酸中毒。缺氧嚴重時可出現神誌模糊、驚厥、昏迷等腦病征象,嚴重低氧血症時出現青紫。容易合並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最佳預防措施:

◆ 合理喂養,平時增強體質,增強機體對環境適應力。

◆ 積極治療佝僂病、營養不良及各種傳染病。

◆ 應避免寶寶與呼吸道病人接觸。

家庭護理要點:

◆ 如果懷疑寶寶患有細支氣管炎,那麼要小心照看他。症狀發作的初期,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

◆ 讓寶寶攝入比平日更多的液體。對於進行人工喂養的寶寶而言,將配方奶稀釋至原濃度的一半即可。對於母乳喂養的寶寶,增多喂養的次數,並在2次喂養間增加額外的水分攝入。

◆ 哪怕是在睡眠的情況下,也要讓寶寶保持直立的狀態。利用嬰兒座椅或嬰兒汽車座椅能夠較好地做到這點,這個姿勢可以讓寶寶更舒暢地呼吸。

◆ 室內經常通風換氣,室溫在22~26℃為宜,相對濕度保持在60%為宜。使用冷空氣加濕器讓寶寶的房間保持濕潤。

◆ 讓寶寶處於無煙環境中。二手煙會刺激寶寶的肺部,使得呼吸困難加劇,出現咳嗽症狀。

◆ 使用退熱藥物和洗熱水澡,有效控製寶寶的體溫。

·細菌性痢疾

導致寶寶細菌性痢疾的原因:

寶寶細菌性痢疾多發生在夏秋兩季,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該病主要通過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傳播,被帶菌的蒼蠅汙染的日常用具、餐具、寶寶的玩具、飲料等也會引起傳染。

另外,著涼、疲勞、暴飲、暴食等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後,也容易得此病。

寶寶細菌性痢疾的表現:

患菌痢的寶寶輕者常出現發熱、腹痛、便後有下墜感、排出黏液便或膿血便等症狀。病情較重的寶寶可突發高燒、昏迷、抽搐、呼吸不暢等中毒性腦病症狀。有的甚至會出現麵色蒼白、發紺、四肢冰冷、脈搏細弱等休克現象,如不及時送醫院治療,會有生命危險。

最佳預防措施:

◆ 寶寶吃飯前、大便後要洗手,並形成習慣。最好用肥皂及流動的水洗手,以防手上的致病菌隨食物進入口中。

◆ 寶寶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幹淨,做到充分消毒。痢疾流行的季節可吃大蒜預防。

◆ 腐爛變質、不新鮮的食物一定不要給寶寶吃。

◆ 為寶寶準備專用餐具,並經常消毒。

◆ 如果家中有人得痢疾,應注意隔離,避免傳染給寶寶。

◆ 消滅家中能夠傳染菌痢的蒼蠅、蚊子、老鼠等動物,消除蚊蠅滋生場所,保持室內外的清潔衛生。

家庭護理要點:

中毒性痢疾起病急,發病48小時內迅速惡化,死亡率較高。必須爭分奪秒送往醫院搶救治療。

◆ 寶寶的餐具要單獨使用,每次煮沸消毒15分鍾。衣服、被褥要勤洗、勤曬。護理寶寶的父母要注意勤洗手,以防被傳染。

◆ 寶寶發熱時必須臥床休息,多飲水,可以給溫白開水、淡鹽水、果汁等,補充因腹瀉丟失的水分。但不要喝牛奶。

◆ 寶寶患痢疾後,常會因胃腸功能紊亂出現食欲減退,為了減輕腸胃道的負擔,應給寶寶吃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麵條湯等半流質食物。待大便次數減少,病情好轉後改為軟飯,同時添加蛋類、瘦肉等高蛋白食物,以增加營養。

◆ 注意寶寶的腹部保暖。腹部保暖可以減少胃腸的蠕動和痙攣,達到減少疼痛和大便次數的目的。

◆ 做好寶寶臀部護理。1歲以內的寶寶每次大便後要清洗、擦幹、塗油(凡士林、魚肝油、鞣酸軟膏或植物油都可以)防止寶寶出現紅臀或肛門周圍糜爛。

◆ 將患兒隔離,直至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為止。要徹底治療,以免轉成慢性病。

·手足口病

導致寶寶手足口病的原因: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見的腸道病毒中柯薩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元凶。此外柯薩奇病毒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寶寶喜歡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裏撕咬,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尤其是3歲以下寶寶多見。

很多父母都喜歡親吻自己的寶寶表達愛意。其實,這樣的親吻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尤其是嘴對嘴的親吻和一進門的擁吻。因為手足口病作為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主要是與患者的直接接觸、飛沫傳播、接觸患者體液汙染的物品、經口傳播(與患者共用杯碗等)。如果父母是病毒攜帶者,那麼一個簡單的擁吻可能就會導致寶寶感染手足口病。

寶寶手足口病的表現:

發病初期,寶寶會發低燒,體溫在37.8~39.5℃之間。而後口腔內出現小圓透明的水皰,多出現在麵頰內側和舌頭上,也有的長在嘴唇、牙齦、上齶、腳心、手掌、手指和腳趾的縫隙間。也有的寶寶全身都出疹子,特別是在臀部。

最佳預防措施:

◆ 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要在飯前、如廁後,以及處理被糞便沾汙過的物品後洗手。

◆ 要保證雙手被呼吸係統分泌物弄汙後,立即洗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掩口鼻,並妥善清理分泌物。

◆ 寶寶的玩具或其他用品應常常清洗、消毒。

◆ 應將患兒留在家中,直至熱度、紅疹消退及水泡結痂。

◆ 不要讓寶寶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

家庭護理要點:

這種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不起作用的。一般對策是等待其自行痊愈,因此家庭護理要點就是減輕症狀,盡量讓寶寶感到舒適。

◆ 給寶寶喝大量的液體防止脫水。寶寶口腔有糜爛,吃東西困難時,可以吃一些流質食物,飯後漱口。

◆ 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局部可以塗金黴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麵早日愈合。

◆ 可以口服一些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2等。

◆ 給寶寶服用退熱藥,洗降溫浴。

◆ 一旦發現寶寶持續4天發熱,體溫達到37.5℃,嘔吐,或者寶寶看起來非常虛弱,或者覺得脖子疼,且不能用下頜接觸到胸口就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另外,如果寶寶不到6個月大,也應及時送醫診治。

·腳氣

導致寶寶腳氣的原因: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傳染性非常強,不光是成年人容易患,其實寶寶也容易患上腳氣。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終年不愈者。

本病是由皮膚癬菌(真菌、念珠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濕或鞋襪不通氣等都可誘發本病。真菌的生存能力很強,潛伏的時間也不短。父母平常在和寶寶接觸的過程中,難免會讓真菌直接的或者間接地和寶寶接觸上,比如把衣褲堆放在一起啦,在洗衣服的時候放在一起洗了,或者用剛摸過腳的手去逗寶寶玩耍等,都可將腳氣傳給寶寶。

寶寶抵抗力弱,更容易被傳染,隻要寶寶裸足行走在患病者行走過的潮濕的公共區域,如洗澡間、遊泳池、體育館就有可能被傳染。

另外,如果寶寶體內缺乏維生素B1,就可能導致腳氣病。

寶寶腳氣的表現:

腳氣主要發生在腳趾間和腳底部,會出現紅色、脫皮的疹子。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病變,可能連手指都會波及。

最佳預防措施:

嬰兒需不斷補充維生素B1,且需要量大於成人。平時不要讓寶寶長期吃得太精細,這樣有利於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1。

如果父母一方是腳氣患者,一定要注意將寶寶的洗漱用品與大人嚴格分開。寶寶洗澡、洗腳後,要用棉簽把腳趾縫裏的水擦幹,尤其是較胖的寶寶,其趾縫裏麵很容易殘留水分。給寶寶穿上棉製的薄線襪,就可以隨時吸淨小腳丫縫裏的水分。

家庭護理要點:

腳氣是一種常見疾病,治療方法很簡單,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非常重要。感染多見於多汗的足部,因為真菌喜愛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存。可以使用一些非處方藥物,如達克寧軟膏等進行治療。

◆ 清洗腳部並保持幹燥,特別是趾縫間。

◆ 在徹底治愈前,不要讓寶寶裸足行走。

◆ 讓寶寶穿天然材料,如棉或毛製成的白襪子,不要穿有顏色的、不透氣的尼龍襪。

◆ 更換寶寶的鞋子,充分風幹,減少潮濕環境,盡可能不要穿運動鞋和塑料材質的鞋。可以穿沙灘鞋。

◆ 寶寶使用單獨的毛巾和洗漱用具,避免交叉傳染給家庭的其他成員。

◆ 一旦發現寶寶對抗真菌藥物出現過敏反應,如:加重出現的紅腫熱痛或瘙癢的症狀,足部疼痛,腳趾甲變厚、變黃或是形狀扭曲,考慮伴有其他的感染,在進行家庭護理2周後症狀沒有明顯的改善,都應送醫院診治。

眼耳鼻喉是寶寶的重要器官,一旦護理不當,很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在寶寶出現這些感覺器官的疾病後,應了解導致寶寶發生疾病的原因,並給予最適當的護理。

`倒睫

導致寶寶倒睫的原因:

倒睫也叫瞼內翻,是嬰兒常見的一種眼病。倒睫毛是下眼瞼的睫毛倒向內側,摩擦眼球的結膜與角膜,有時和眼瞼內翻同時存在。

寶寶的臉頰及鼻根發育尚未飽滿,皮膚顯得較鬆弛,尤其是下眼皮的內側更是如此。這就使寶寶的眼皮向內翻,將睫毛拉向朝內,從而形成睫毛倒長。一般到了寶寶2歲左右,這種倒睫會自然痊愈。

◆ 先天性睫毛倒插:原因包括遺傳、染色體變異、代謝異常、早產、胎內感染,或不明原因所引起。

◆ 後天性睫毛倒插:原因包括感染(沙眼)、眼部外傷,藥物、毒性物質、放射線物質的不良反應,營養不良等。

寶寶倒睫的表現:

嬰兒的倒睫主要症狀是下眼皮上的睫毛向眼珠上倒,寶寶睜眼合眼時睫毛掃著眼珠(父母從側麵看容易發現),常引起眼睛怕光流淚、發紅、結膜充血、疼痛、有異物感。嬰兒不會說話,往往常用小手揉眼睛,如不及時矯正,睫毛經常掃在眼珠上,會將角膜“掃”得混濁而不透明,影響眼睛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