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寶寶鼻炎早治療(2 / 3)

小兒最常見的心髒病是先天性心髒病(先心病),其次是風濕性心髒病和病毒性心肌炎。各類先心病中以室間隔缺損最多,其次是動脈導管未閉、法樂氏四聯症和房間隔缺損。

先天性心髒病是由於胎兒心髒發育時期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心髒部分發育停頓或異常而形成心髒的先天畸形。

◆ 內在因素:即遺傳因素,如染色體異常和基因畸變,有4%~5%先天性心髒病是由染色體病引起的。

◆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中較重要的因素為母親孕期感染病毒,尤其是風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病毒及柯薩基病毒等。

◆ 胎兒環境及母體因素:包括胎兒周圍局部機械壓迫、母親的營養或維生素缺乏等因素,都會影響胎兒的心髒發育。

◆ 生態環境因素:如高原地區,動脈導管未閉的發病率較高,說明高原環境可能為該病的發病因素。

◆ 物理因素:如母親在妊娠期接觸大劑量X射線或使用某些藥物,患慢性疾病、缺氧、母親高齡妊娠、流產保胎和多胎等因素均為高危因素。

寶寶先心病的表現

輕者無症狀,僅在查體時發現心髒雜音;重者可出現氣急、心悸、發紺、肺部易感染等,如室間隔缺、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狹窄、法樂氏四聯症等。

⑴心室間隔缺損

若缺損比較小,一般無任何症狀,孩子會正常生長發育;若缺損比較大,則孩子出生後不久即可出現如多汗、哭鬧後麵色發青、吃奶費力、口唇及指端青紫等症狀,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反複患呼吸道感染,常會因支氣管肺炎的加重而引起心力衰竭。由於心髒供血無法滿足身體的生理需求,部分患兒會出現發育不良、生長落後的狀況。

⑵心房間隔缺損

缺損小者可無症狀,患兒常在體格檢查時被發現。缺損大者,可出現消瘦、易疲乏、勞累後氣促、易患感冒等,嚴重缺損者可出現全身青紫。

⑶動脈導管未閉

症狀的輕重與導管的粗細有關。導管較細的病例,症狀較輕或無症狀。重症病例常有呼吸急促、發育遲緩、心悸等症狀,易患呼吸道感染。若合並肺動脈高壓時,可出現發紺現象。

⑷四聯症

表現最突出的特點是青紫。嚴重的患兒在哭鬧後,常因腦缺氧出現昏厥或抽風。患兒的手指和足趾呈鼓槌樣,身體發育比正常嬰兒慢。青紫可於出生後持續存在,也可於出生後3~4個月逐漸明顯,在口唇、指(趾)甲床、鼻尖最明顯。先天性心髒病多有發育遲緩,有青紫者尤其明顯,嚴重者智力發育也可能受到影響。

最佳預防措施

◆ 在懷孕期間,特別是懷孕頭3個月內,孕媽媽要預防各種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

◆ 盡量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物,如鎮靜劑、激素等藥物。

◆ 懷孕時,孕媽媽要保持心情舒暢,不要受驚嚇,孕期營養要充足。

家庭護理要點

◆ 嬰兒期的患兒,一般都吃奶無力,速度慢,易疲勞,因此媽媽在喂奶時要特別耐心,做到定時定量,每隔2~3小時喂1次,奶量可根據嬰兒生長情況逐漸增加。對於年齡大的寶寶要多吃富含高蛋白、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瘦肉、魚、豆腐等,並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 在流行病多發的季節,父母要少帶寶寶去公共場所。患兒的居室要保持空氣新鮮,溫度適宜,最好在18~21℃之間(新生兒則需要24℃)。要避免室溫忽冷忽熱,以免誘發肺炎。

◆ 讓患兒適當增加室外活動,多曬太陽,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可以增強抗病能力。

◆ 先心病患兒愛出汗,父母要注意給患兒勤換衣服,勤用溫水洗澡或用濕毛巾擦浴,以保持皮膚清潔幹燥,防止因感染而加重心髒負擔引起心力衰竭。

◆ 一般情況下,不要強行改變患兒的體位。患兒習慣性體位,也許就是心髒輸出量最多、耗氧量最小的體位。

◆ 病情輕的寶寶可不必手術,而采用內科治療。先天性心髒病患兒通過內科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後,一般都可正常生長。病情嚴重者應去醫院施行外科手術糾正畸形。手術宜在學齡前進行。病情特別嚴重的需在嬰兒期施行。

·感染性心肌炎

導致寶寶感染性心肌炎的病因

感染性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見有柯薩奇B組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細菌感染有葡萄球菌、鏈球菌或肺炎鏈球菌等。立克次體感染較少見。

◆ 病毒直接感染心肌細胞。

◆ 細菌及其毒素作用於心肌細胞發生炎症反應。

寶寶感染性心肌炎的表現

臨床症狀輕重不一,輕者可無症狀,極重者可發生休克或心衰而死亡。

新生兒時期柯薩奇B組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病情嚴重,常同時出現其他器官的炎症如腦膜炎、胰腺炎、肝炎等,一般在生後10天內發病,起病突然,出現拒食、嘔吐、腹瀉及嗜睡,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和心動過速,迅速發生急性心力衰竭。

1/3~1/2的患兒在心肌炎症狀出現前數日或1~3周有前驅感染史,如中度發熱、咽疼、咳嗽、嘔吐、腹瀉、皮疹等症狀,心肌炎輕症可無自覺症狀,而僅有心電圖改變。年長兒可有麵色蒼白、乏力、發熱、食欲下降、頭暈、胸悶、心悸或心前區不適等表現。

重症患兒則有麵色發紺、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肝髒增大、皮膚濕冷、心動過速、血壓下降等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表現。

最佳預防措施

◆ 孕婦懷孕期間須防止病毒感染。

◆ 平日應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對各種病毒感染進行預防注射,並減少受冷、發熱等不良因素。

◆ 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天氣變化,預防反複感冒。

·家庭護理要點

◆ 進行心電監護,注意心率、心律、血壓、呼吸的變化。

◆ 應臥床休息,待好轉後可適當活動。

◆ 居室保持安靜,患兒宜靜養,避免各種刺激。

◆ 飲食方麵,應予高營養、高維生素的飲食,但切忌過飽。

◆ 保證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原發性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

導致寶寶心彈的原因

原發性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又稱心內膜硬化症(簡稱心彈),是一種以心髒增大、左心衰竭為主要特征的心髒病。多見於1歲的嬰兒,大多為急性起病,或呈暴發性、慢性發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宮內缺氧(致心內膜發育障礙)、遺傳因素(係常染色體遺傳)、遺傳代謝性缺陷有關。

寶寶心彈的表現

發病前患兒大多有呼吸道感染史,其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現象,如呼吸急促、煩躁不安、麵色蒼白、口周發紺、肝髒腫大、心動過速等,一般心髒雜音不明顯,肺部可聽到幹、濕囉音。心界擴大,會有奔馬律。

胸片提示左心室增大明顯,心影普遍增大,如球形。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室內徑擴大,收縮功能減退,左心室內膜回聲增強。

最佳預防措施

◆ 應做好妊娠期保健,積極預防各種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性

疾病。

◆ 預防胎兒宮內缺氧,積極防治孕婦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

疾病。

◆ 同時亦要做好遺傳病谘詢工作。

家庭護理要點

◆ 寶寶要絕對臥床,避免不必要的翻動。

◆ 注意與其他感染患兒隔離。

◆ 媽媽喂奶時要緩慢,量要減少,以免加重寶寶的心髒負擔。

◆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

◆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分泌物,必要時給寶寶吸氧。

◆ 患兒煩躁時,應給以鎮靜處理。

◆ 對於需長期服地高辛、潑尼鬆和利尿劑患兒,每次服地高辛之前,要數患兒心跳次數,若小於100次/分,應暫時停服。要定期查地高辛的藥物血濃度。上述藥物的調整均要遵醫囑。

父母須知

心彈患兒一般喂養困難,生長發育落後,一旦發生呼吸道感染,極易導致心力衰竭,病死率為20%~25%。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導致寶寶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原因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該病見於各年齡段小兒。約80%患兒在發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多為上呼吸道感染,還有約20%患兒的先驅病是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等疾病。極少數因注射活疫苗後發病。

目前認為病毒感染引起ITP並不是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免疫機製的參與,患兒血清中產生大量血小板抗體,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細胞破壞。

·寶寶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表現

小兒時期多為急性ITP。其特點是自發性出血,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和血塊收縮不良。既往無出血史,發病突然,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時往往患上呼吸道感染。

ITP出血的特點是皮膚、黏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在性針頭大小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點,形成淤點或淤斑;四肢較多,也可見於顏麵、頸部、軀幹、外生殖器等部位,或形成血腫;瞼結膜、球結膜下、上齶等黏膜部位可見出血點。鼻出血或齒齦出血較常見。

急性曝光發病常伴有發熱。出血嚴重者可有失血性貧血。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 春、夏之際易發本病,因此在此期間要注意避免受涼、感冒,以免誘發發作。

◆ 教導寶寶平時不要搔抓皮膚淤斑,以免引起感染。

◆ 避免進食粗糙、堅硬食物及油炸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如骨刺多的魚、帶殼的蝦蟹以及燥熱的幹果類零食,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誘發消化道出血。

家庭護理要點

◆ 急性發作期,應臥床休息。加強必要的防護,避免外傷和磕傷而引起出血。衣服應柔軟、寬鬆,以免加重皮膚紫癜。避免劇烈運動及外傷,平時活動要避免關節受傷。

◆ 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及易消化飲食為主,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 如有口腔黏膜與齒齦出血,應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定時以複方硼酸溶液漱口。

◆ 鼻出血時可先壓迫止血,若無效再予油紗條填塞鼻腔,保留48~72小時。

◆ 注意與其他感染患兒隔離,因交叉感染會加重病情。

◆ 觀察患兒病情變化,若出現頭痛、嘔吐、煩躁、嗜睡、抽搐或顱神經壓迫表現者,有可能是顱內出血,應及時就診。

導致寶寶白血病的原因

白血病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特征為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生伴成熟障礙,並廣泛浸潤全身各組織器官。按病程的長短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兩大類,小兒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急淋)為主。

感染的病原體以細菌多見,在發病初期,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病毒感染雖較少見但常較凶險,巨細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並發肺炎,須注意。

·寶寶白血病的表現

白血病起病急驟或隱襲,小兒多起病急驟。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

◆ 發熱: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

◆ 出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髒大出血。

◆ 貧血:早期即可出現,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或數年先出現難治性貧血,以後再發展成白血病。患兒往往伴有乏力、麵色蒼白、心悸、氣短、下肢水腫等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生活中應遠離有害因素刺激;避免接觸含苯和其衍生物的物質;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線檢查;新裝修的房屋應做有害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後再入住。

家庭護理要點

◆ 白血病的患兒應與感染患兒分室居住,有條件的住層流室,室內保持清潔,定期用消毒液和紫外線消毒,減少探視次數,限製探視人數,必要時要戴口罩。

◆ 患兒急性期要臥床休息,防止外傷。食物要新鮮、有營養且易消化,少吃生冷辛辣硬的食物。

◆ 化療期間密切觀察病情,對各種感染、出血、藥物滲漏等情況,及時采取措施。

◆ 患兒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脫發、甚至尿血等化療反應時,心理負擔會加重,父母或醫護人員應熱情幫助、關心、鼓勵患兒,使年長兒認識珍惜生命的意義,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