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須知
研究發現,寶寶常吃熏肉、香腸、臘腸、鹹魚等經加工處理的肉類食品,患白血病的幾率將會提高。反之,那些經常食用蔬菜或大豆產品的寶寶,患白血病的風險較少吃蔬菜者減少一半。
寶寶的消化功能較差,如喂養不當,很容易導致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因此,父母在合理喂養的基礎上,還要預防孩子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一旦寶寶患有消化道疾病,父母應及時給予正確護理,在病情較重時應盡早送醫院診治。
·鵝瘡
導致寶寶鵝口瘡的原因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在正常情況下這種真菌由同時存在於腸子的其他細菌所控製。如果平衡狀態受到幹擾,例如寶寶服用抗生素,或是因為生病而降低免疫力時,真菌便會過分生長,造成胃腸道任何部位的感染。
如果媽媽感染了口腔念珠菌,在給寶寶喂奶時,就會通過乳頭、手指等途徑把病菌傳染給寶寶。
寶寶鵝口瘡的表現
鵝口瘡最常發生在口腔,在舌頭、口腔頂和雙頰的內側產生白色塊狀斑。它也可能影響肛門,在嬰兒期,接近肛門的鵝口瘡有時被誤以為是尿布疹,因為它也會形成有小紅點的紅色塊斑。
鵝口瘡初期一般沒有疼痛感,不會影響寶寶進食。在兩頰內側、舌頭、口腔頂部有乳黃色或白色泡沫的斑塊,擦拭後皮膚綻開或流血。鵝口瘡很少引起嚴重症狀。但它不能自愈。
最佳預防措施
預防此病的關鍵在於嚴格消毒,護理嬰兒時注意衛生,平時大人喂奶前或接觸寶寶前都要注意洗淨雙手。母乳喂養時,應保持乳房及乳頭的清潔。另外,避免給寶寶濫用或長期使用抗生素。
家庭護理要點
◆ 發現鵝口瘡後,可用2%~5%小蘇打溶液清潔口腔,口腔黏膜塗以1%的紫藥水或製黴菌素液,並口服維生素B2和維生素C,以增強黏膜的抵抗力。
◆ 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預防口腔感染。把寶寶的手洗幹淨,以免由肛門向口腔或由口腔到肛門感染。
◆ 如果寶寶不肯吃東西,就該檢查口腔內是否有白色斑塊,用幹淨手絹擦拭,如果很難擦掉或擦後留有破皮的痕跡或出血,可能是鵝口瘡。
◆ 如果寶寶患有口腔鵝口瘡,要喂他柔軟的流食。不要給寶寶吃刺激性的食物,把所有煮過的東西冷卻到微溫後才吃。
◆ 要勤換嬰兒的尿布,嬰兒的糞便中也許含有真菌,容易使肛門四周長鵝口瘡。
◆ 如果嬰兒仍在包尿布,換尿布時,盡量使臀部露在空氣中幾
分鍾,等臀部風幹後再包尿布。
◆ 如果全口腔黏膜都被白色斑蓋住或白色斑膜蔓延到咽喉和肺,病情嚴重,父母要帶患兒去醫院治療。
·口角炎
導致寶寶口角炎的原因
口角炎俗稱爛嘴角,多見於學齡寶寶。冬春時節,常會有寶寶口角上起一些小泡,並有滲血、糜爛、結痂,即為口角炎。
◆ 嬰兒常用舌舔唇和口角而引起,幼兒則因有經常咬手指等不良習慣,導致唾液分泌外溢,使口角部位經常潮濕而引起口角炎。
◆ 長期服用抗生素,導致體內菌群失調,繼發白色念珠菌感染,可導致白色念珠菌口角炎。
◆ 小兒體內缺乏核黃素(維生素B2)或患有缺鐵性貧血也會引起口角炎。核黃素缺乏症引起的口角炎發生於一側,或兩側兼有但一側較重,口角濕白、糜爛,張口時易出血,久而久之形成潰瘍。
◆ 口角皰疹由單孢疹病毒引起,最初口角發紅、發癢,隨即發生圓形小泡,有透明液體滲出。一般5天左右症狀減輕,10天左右潰瘍結痂、脫落,自然痊愈。
·寶寶口角炎的表現
一般表現為:兩側口角黏膜及皮膚接界處除出現紅色炎症外,口角黏膜和皮膚腫脹、變厚、有痛感。
初起時兩側口角呈灰白色,濕潤,這是唾液浸漬的結果。隨後口角發生糜爛,出現裂縫和潰瘍。潰瘍表麵結成黃黑色的痂,常在張嘴時拉裂而出血。患兒常因局部幹燥或疼痛去舔它,所以有人又稱它為舔瘡,這樣結痂後又被拉裂,反反複複,從而遷延數周或數月不愈。
口角炎發生一般是兩側口角對稱,開始先出現三角形紅斑、水腫,以後發生糜爛、皸裂。皸裂處因有唾液,在張大嘴講話時會出血、疼痛。
最佳預防措施
◆ 預防口角炎,冬春季節應注意保護寶寶麵部的清潔,進食後要洗臉保衛生。
◆ 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要用舌頭舔唇部。
◆ 豬肝含維生素B2較高,每周可適量攝入。
◆ 治療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慢性胃腸疾病等。
家庭護理要點
◆ 得了口角炎,由於炎症刺激,患兒會不時用舌頭舔患處,甚至常用手去揭結痂,父母要及時製止這種情況。因為寶寶手上所帶的病菌會引起糜爛麵感染,使病情加重。
◆ 家庭護理口角炎的患兒,除了糾正不良習慣外,應遵醫囑對症治療,注意飲食營養搭配,合理補充維生素。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隔幾天還應吃一些蛋黃。
◆ 缺乏維生素B2的患兒要補充維生素B2,缺鋅的患兒應補鋅。
◆ 口角炎糜爛時間較長或引起其他症狀,如肺炎、藥物過敏等,要及時請醫生進行診治。
·齲齒
·引起齲齒的原因
齲齒,俗稱蟲牙,常發生於小兒,是一種牙齒硬組織脫鈣後軟化損害的一種慢性病,是人類口腔最常見的多發病之一。
小兒齲齒的發生不僅和生活環境、物質條件有關,也與牙齒本身的發育結構、飲食習慣和口腔衛生狀況有關。主要包括細菌、飲食、牙和唾液,互相作用,互相關聯。細菌與唾液中的粘蛋白、食物殘渣混合在牙表麵,形成牙菌斑,牢固地粘在牙齒表麵和窩溝中,菌斑中細菌大量產酸,造成下麵牙釉質脫鈣、溶解、形成齲洞。牙本質缺陷,如鈣化不良時,鈣質就更容易被腐蝕掉,從而致齲。
寶寶齲齒的表現
由於乳牙齲症狀不如恒牙明顯,齲齒剛發生時,患兒並沒有任何感覺,更不會引起疼痛,這時候不易引起父母的重視。
當齲齒破壞較深後出現大小不等的齲洞,遇食物嵌入或酸甜冷熱刺激後就會發生疼痛,這時病變已開始涉及牙髓,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牙髓病變。一般不會出現那種成人典型的自發痛、夜間痛,而表現明顯的牙齦腫脹。
當炎症繼續發展到牙根時,就會引起持續性疼痛,牙齒不能咬合,形成牙齦瘺管,甚至成為一個病灶,引起全身性疾病。
·最佳預防措施
◆ 刷牙是最方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預防方法。要給寶寶選擇合適的牙刷和牙膏,要豎刷不要橫刷。不能刷牙的要堅持漱口。
◆ 在喂奶後給寶寶喝清水。
◆ 按時給寶寶添加輔食,練習寶寶的咀嚼能力。
◆ 父母親寶寶前應用藥物牙膏刷牙;咳嗽、打噴嚏時應避開寶寶;切勿將食物經自己咀嚼後再喂給寶寶。
◆ 少讓寶寶吃零食、甜食。尤其是睡前,不要讓寶寶吃東西。
◆ 正確服用維生素D和鈣製劑,增強牙齒強度。
◆ 及時糾正吸吮奶頭的壞習慣,以防牙齒排列不整齊,麵頜部畸形等。
家庭護理要點
◆ 3~6個月進行一次口腔健康檢查,如發現有齲齒,應及時治療,填充齲洞,以杜絕感染,預防齲齒引發其他疾病。
◆ 治療齲齒的主要方法是多用複合樹脂填充齲洞,阻止齲齒繼續擴大。
◆ 應該清除殘根、殘冠或不能保守治療的齲齒。
·口腔潰瘍
寶寶口腔潰瘍的原因
寶寶口腔潰瘍是一種口腔黏膜病毒感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單純皰疹病毒。6個月~2歲的寶寶很容易受到感染,而且有複發的可能性。口腔潰瘍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 受到口腔黏膜病毒的感染。
◆ 口腔黏膜有不明顯的傷口,口腔黏膜受到壓力過大,缺少B族維生素。
◆ 燙傷、刺傷、誤食有腐蝕性的東西等,也會引起口腔黏膜受傷,繼而引發潰瘍。
◆ 藥物過敏。特殊體質的寶寶可能會因為藥物或感染等不明原因,出現“多形性紅斑疾病”,這時寶寶身上會出現靶形紅斑,眼睛、嘴唇、口腔、生殖泌尿道均有發炎、潰爛的情況。
寶寶口腔潰瘍的表現
受病毒感染後,多見於口腔黏膜及舌的邊緣,常是白色潰瘍,周圍有紅暈,特別是遇酸、鹹、辣的食物時,疼痛特別厲害。寶寶會因疼痛而出現煩躁不安、哭鬧、拒食、流涎等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 如果寶寶正處在哺乳期,媽媽喂奶前最好用溫開水洗乳頭,必要時要在喂奶前後用2%的蘇打水塗抹乳頭。
◆ 食具奶瓶必須清潔衛生,要定期煮沸消毒或熱開水浸泡消毒。
◆ 做好寶寶的口腔衛生,經常用溫鹽水或2%蘇打水清洗口腔,使真菌不易生長和繁殖。
◆ 寶寶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家庭護理要點
◆ 寶寶患口腔潰瘍時,沒有藥物可以迅速治愈,最好是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輕寶寶的疼痛。
◆ 寶寶口腔有潰瘍時,要仔細觀察寶寶的口腔,找到口腔潰瘍的具體部位。如果潰瘍在頰黏膜處,就要進一步找到造成潰瘍的原因。要注意觀察潰瘍處附近的牙齒,是否有尖銳不光滑的缺口,如果有這種缺口,應當帶寶寶去醫院處理。
◆ 不要給寶寶吃酸、辣或鹹的食物,否則寶寶的潰瘍處會更痛。應當給寶寶吃流食,以減輕疼痛,也有利於潰瘍的愈合。
◆ 多和寶寶交流,多和寶寶做遊戲,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減輕疼痛。
◆ 可用消毒棉簽蘸2%蘇打水清洗患處,每日3~5次,同時給寶寶口服維生素C和複合維生素B。輕症者2~3次即愈。
◆ 若寶寶病情嚴重,可遵醫囑服製黴菌素或外塗製黴菌素液。
·腸套疊
導致寶寶腸套疊的原因
腸套疊是寶寶常見的一種急腹症,多見於3~10個月的嬰兒。是指腸管的一部分及附著的腸係膜套入到鄰近的腸腔內的一種腸梗阻。
寶寶腸套疊的發生與他們的消化係統特點有關。多與腸蠕動功能紊亂有關,如腸炎、腹瀉、全身感染等,也可繼發於腸息肉、紫癜等。由於腸係膜受壓,套入部腸管淤血腫脹,長時間以後鞘部又發生動脈缺血,結果引起腸壞死。
嬰幼兒時期的寶寶腸管蠕動規律變化較大,容易發生腸蠕動紊亂。當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過食冷飲及有刺激性的食物時,就會使胃腸負擔增加,誘發腸蠕動紊亂,導致腸套疊的發生。
寶寶腸套疊的表現
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持續10~20分鍾後安靜或入睡,反複發作,可伴有嘔吐、血便。腹痛、嘔吐、血便和腹部包塊是嬰兒腸套疊的主要症狀。
當寶寶陣發性哭鬧、身體掙紮扭曲時,要高度警惕本病,及早去醫院做檢查。對有腹瀉、過敏性紫癜的患兒更應警惕。
最佳預防措施
◆ 保持寶寶的腸道功能正常。不要突然改變寶寶的飲食,輔食要逐漸添加,使寶寶嬌嫩的腸道有適應的過程,以防出現腸管蠕動
異常。
◆ 平時要避免寶寶腹部著涼。要適時為寶寶增添衣被,預防因氣候變化引起腸功能失調。
◆ 防止寶寶腸道發生感染,講究哺乳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 不擅自給寶寶濫用驅蟲藥,避免各種容易誘發腸蠕動紊亂的不良因素。
家庭護理要點
腸套疊多在寶寶6個月左右時發生,父母要尤為注意。一旦發現寶寶有腸套疊症狀,應立即送醫院,如超過1~2天,會伴有嚴重的脫水、休克等,需手術治療。
在送醫過程中需注意:
◆ 立即給寶寶禁食禁水,以減輕胃腸內的壓力。
◆ 不能給寶寶服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症狀,影響醫生的診斷。
◆ 途中,父母應注意觀察寶寶病情變化,如嘔吐物、大便的次數、量等情況,在向醫生講述病情的時候要盡可能詳細。
◆ 早、輕症患兒用空氣或鋇劑灌腸即可複位。采取非手術療法的時候,需要注意給寶寶保暖,防止著涼、腹瀉,飲食要以半流質為主,以免造成套疊的再次發生。
◆ 晚、重病兒往往需外科手術複位。手術後,父母要定時幫寶寶變換體位。寶寶的飲食要以稀、少、清淡並富於營養為原則,量與質要逐漸增加與改變,才有助於腸功能的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