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小兒胃炎的原因
小兒胃炎按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是多種不同病因導致的胃黏膜炎症。
◆ 不合理地喂養寶寶,孩子吃得過多,過少;或過早、過多吃澱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突然斷奶等,都能引起孩子拉肚子,時間一長就有可能導致小兒胃炎的發生。
◆ 氣候變化,如過冷使腸蠕動增加,過熱使胃酸及消化酶減少分泌,也可以誘發急性胃炎。
◆ 小兒胃炎的病因還包括:上呼吸道的炎症、肺炎、腎炎、中耳炎等胃腸道以外的疾病,可以由於發熱和細菌毒素的吸收而使消化酶分泌減少,腸蠕動增加。
小兒胃炎的表現
急性胃炎起病迅速,以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和食欲下降為主要特點,嘔吐劇烈時可吐出黃色膽汁或嘔吐物帶血絲,還可伴有腹瀉。急性胃腸炎引起的輕型腹瀉,一般狀況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為黃色或黃綠色,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塊,糞質不多,有時大便呈“蛋花湯樣”。急性胃腸炎也可以引起較重的腹瀉,每天大便數次至數十次。大量水樣便,少量黏液,惡心嘔吐,食欲低下,有時嘔吐出咖啡樣物。如呈現低血鉀,可有腹脹,有全身中毒症狀,如不規則低熱或高熱,煩躁不安進而精神不振,意識蒙朧,甚至昏迷。病程較短,給予對症、補液等治療後數天內症狀緩解。
慢性胃炎以反複發作的腹痛為主要特點,部位不定,多位於劍突下、臍周或右上腹部。疼痛多呈隱痛或鈍痛,可伴有惡心、嘔吐、厭食、腹脹等症狀,嘔吐沒有急性胃炎明顯,很少伴嘔血和黑便。病程較長,一般在數月至數年左右。小兒胃炎絕大部分是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較少見。慢性胃炎又以淺表性胃炎多見。
最佳預防措施
◆ 飲食要有規律,應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忌食生冷、硬、辛辣之物。
◆ 慎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 注意飲食衛生,飯前洗手,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要加熱,夏天不要吃路邊小攤上的不潔食物。
◆ 寶寶生性活潑好動,如果寶寶運動量過大,精神過度亢奮,父母就需要給予適當的調控。父母一定要注意寶寶的衣著,防止孩子著涼感冒,積極地做好預防小兒胃炎的工作。
家庭護理要點
◆ 就診前,因為需要做相關檢查,小兒胃炎患者常需要空腹就診。
◆ 父母應配合小兒胃炎的檢查工作,明確診斷後治療,因為小兒處於生長發育期,各髒器發育尚不完善,要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
◆ 祛除病因,臥床休息。
◆ 小兒胃黏膜較嫩,再生能力強,影響因素多,故易恢複也易複發,因而,小兒胃炎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綜合的治療過程,需要父母在孩子飲食、衛生、精神心理方麵加以密切配合,以避免複發,所以與父母做好溝通必不可少。
◆ 停服對胃刺激性較強的藥物。
◆ 宜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如麵條、麵片或米粥等。
◆ 嘔吐劇烈不能進食者,應予對症、補液處理。
◆ 注意口腔衛生,嘔吐後漱口。
◆ 孩子嘔吐、腹瀉失水過多,要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 發高燒時,采用物理或藥物降溫。
◆ 有代謝性酸中毒或休克時,應及時送醫院急救。
·小兒腸炎
導致小兒腸炎的原因
嬰兒時期,寶寶的腸道很敏感,抵抗力也較弱,尤其在寶寶1歲時,最容易因吃了不幹淨的東西、胃腸過敏、消化不良等原因而發生腸炎。
多種病毒或者細菌都會引起腸炎。通常引起孩子腸炎的是輪狀病毒,也有某些腸炎是由於細菌引起的,特別是致病性大腸杆菌。如果孩子有病而大量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還會造成真菌對胃腸的侵犯,最終導致小兒腸炎的發生。
小兒腸炎的表現
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患兒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日3~5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症狀。
腹瀉嚴重的寶寶一天大便15次以上,大便會像水一樣噴射而出,有重度脫水現象。而且寶寶有皮膚幹燥、眼圈發黑、小便減少、口渴、不安定等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由於腸炎大多都是因為吃了不潔的東西所引起,所以寶寶要預防腸炎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食物的清潔、衛生。
家庭護理要點
◆ 讓孩子休息,在嘔吐和腹瀉被控製住之前進行安靜的活動。在他的床邊準備一個盆或者塑料袋,這樣在他要嘔吐的時候就不用跑去洗手間了。
◆ 讓孩子飯前便後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 寶寶罹患腸炎時,為了讓胃腸休息,可以暫時停止喂寶寶吃東西,也就是禁食一段時間,待腸炎的症狀減輕後,再逐漸恢複寶寶的進食。最初可以給他吃吐司麵包。如果他不想吃固體食物,不要強迫他,繼續給他喝飲料(包括白開水、牛奶及果汁等)。
◆ 孩子至少要在24小時內,攝入180毫升/千克體重液體才能避免脫水。可以根據孩子的口味在飲料(包括白開水、牛奶及果汁等)中加上冰塊、果凍等。
◆ 當嘔吐和腹瀉很嚴重時,如果孩子較幼小,你可以在飲料(包括白開水、牛奶及果汁等)中添加一些口服的電解質溶液。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給他們喝一些運動飲料,或者繼續給他們喝口服的電解質溶液。此外,雞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 如果在使用了家庭護理要點中的方法之後,孩子的症狀在24小時內沒有得到緩解;發熱,體溫高於37.5℃;有脫水的跡象,包括口腔和嘴唇幹燥、倦怠、8小時不排尿、尿液濃呈現深黃色;對於2歲以下的寶寶來說,脫水的表現為囟門下陷;持續超過8小時的腹瀉和嘔吐,而且你無法讓孩子喝進水,就要及時送孩子去醫院診治。
·腸躁症
導致腸燥症的原因
腸躁症,又稱結腸痙攣,是最常見的消化係統失調,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胃腸病之一,會慢性反複發作。
引起腸躁症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但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原因大致包括食物過敏、腸道感染、大腸蠕動異常等。被認為最可能引起腸躁症的食物包括牛奶、纖維類食物及食品添加劑等。
寶寶腸燥症的表現
腸躁症主要症狀為腹痛、間歇性的腹部絞痛、便秘或排泄出水樣的糞便。這種腹部絞痛,通常發生在上腹部或肚臍周圍。排出的糞便有時會形成小球形狀,有時則沒有形狀,而且還可能同時出現腸鳴和不停的放屁聲。
對於較小、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來說,罹患腸躁症時,最有可能出現一天拉好幾次的腹瀉及水樣便狀況,而且會感到非常口渴,也會有頭昏、臉色蒼白和視力模糊等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 在給寶寶提供的食物中,應粗細搭配,包含一定的膳食纖維。並讓孩子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
◆ 鼓勵孩子多運動,提高身體素質。
◆ 及時給孩子補水,讓孩子養成勤喝水的習慣。
家庭護理要點
治療腸躁症的寶寶需要非常耐心。雖然腸躁症的症狀可以因為藥物治療而得以控製或自然緩解,但無法痊愈。
◆ 藥物治療主要是改善寶寶腸躁症的症狀。對於減少乳糖攝取後,症狀反應仍較劇烈的寶寶,可以用抗胃腸痙攣的藥物、止瀉藥來治療,這些藥物可對腹瀉狀況有所幫助。
◆ 對於患有腸躁症的寶寶,父母除了應該充分嗬護與關心外,還要配合醫生的指示幫寶寶治療,從而使寶寶早日脫離肚子經常性疼痛的痛苦和不適感。
◆ 記錄寶寶所吃的食物,以便找出引起腸躁症的
原因。
◆ 改變飲食,減少多脂的食物的攝取,避免蛋類、乳製品、辛辣食物及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 多喝水並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如生菜、水果、全麥食物、豆類等。
·腸痙攣
寶寶腸痙攣的原因
腸痙攣也可稱為“痙攣性腹痛”或“腸絞痛”,是因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是寶寶急性功能性腹痛中最常見的病症。腸痙攣的病因尚不明晰,比較公認的是部分寶寶對牛乳過敏。但誘發腸痙攣的因素較多,如天氣變化導致寶寶局部受涼、喂養不當如暴飲暴食或者其他胃腸道疾病引起消化不良,以及腸寄生蟲毒素的刺激、腸道氣體產生過多等。
寶寶腸痙攣的表現
寶寶腸痙攣發作時主要表現為持續難以安撫的哭鬧,可伴有嘔吐、麵頰潮紅、腹部脹而緊張、翻滾、雙腿向上蜷起等症狀,這些症狀可因肛門排氣或排便而消失,較小嬰兒則可反複發作並呈自限過程。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不同,從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不發作時沒有明顯異常的表現。
典型痙攣病例多發生在小腸,主要是臍周附近疼痛,常伴有嘔吐,吐後精神會有所好轉。
最佳預防措施
要預防腸痙攣,父母平時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好孩子的飲食起居,避免孩子吃過量的冷飲及不易消化的食品。
◆ 喂母乳的媽媽少吃一些引起脹氣的食物,例如牛奶、蘋果、甜瓜等。
◆ 平常要多給寶寶順時針按摩肚子,在寶寶哭鬧的時候也可輕輕的幫他按摩。
◆ 盡量不要讓寶寶哭,因為哭的時候會吸入空氣而引起脹氣;寶寶哭鬧的時候可以用熱水袋熱敷,不過要注意溫度不要太高。
◆ 定時喂奶,有規律的進食對腸道功能的恢複有好處。吃完奶一定要多拍拍寶寶後背,讓寶寶吐出吃進去的空氣。
家庭護理要點
多數情況下寶寶的腸痙攣發病1~2次後可以自愈,絕大多數寶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的抵抗能力的增強而自愈。也有不少寶寶自愈後還會複發,反複發作好幾年。
◆ 首先要消除發病誘因。如果是因為繼發於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則應該治療原發病為主。如果是因為喂養不當造成的腸痙攣,父母應及時調整喂養方法。
◆ 腸痙攣疼痛發作不太嚴重時,父母可用熱水袋或熱毛巾輕輕地熱敷寶寶的腹部,應注意寶寶腹部的保暖。疼痛嚴重時應尋求醫生幫助,適量服藥。
◆ 父母還要記得幫寶寶進行常規驅蟲治療,驅除腸腔內可能存在的寄生蟲,避免因腸道寄生蟲而引起腸痙攣。
腸 梗 阻
導致腸梗阻的原因
腸梗阻是一種常見的寶寶外科急腹症。引起腸梗阻的原因很多,一般分為機械性、動力性和血運性腸梗阻。
機械性腸梗阻最多見,常由於腸腔狹窄、腹膜粘連、嵌頓疝、腸套疊、腸扭轉等機械性原因造成梗阻。動力性腸梗阻,一般病人並無器質性腸腔狹窄,由於腸道本身的運行動力異常而造成的腸梗阻,麻痹性、痙攣性腸梗阻多見。血運性腸梗阻則很少見。
寶寶腸梗阻的表現
◆ 腹痛:腹部呈陣發性絞痛,寶寶則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哭鬧不安,有時可以從腹壁上觀察到腫脹腸管的大概外形或蠕動的氣流波。
◆ 嘔吐:在梗阻早期或梗阻位置較高時,嘔吐出現較早且頻繁。嘔吐物為胃液、膽汁、食物殘渣,而在梗阻晚期或位置偏低時,嘔吐次數會減少或出現晚,嘔吐物呈糞便樣。
◆ 停止排氣排便:高位梗阻時,梗阻的腸管內由於殘存糞便或細菌發酵,可少量排便或排氣。
同時還會伴有發熱、精神委靡、脫水等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 平時要保持飲食衛生,不潔飲食除了會引起急性胃腸炎以外,也會引起腸梗阻。如急性胃腸炎嚴重時,反複腹瀉也會造成“麻痹性腸梗阻”。
◆ 平時不要讓孩子進食過多的花生、瓜子,不要空腹吃大量的柿子、楊梅等水果。
◆ 飽食後勿做劇烈運動,以防止腸扭轉的發生。
◆ 腸內蛔蟲團也可引起腸梗阻,因此,父母要及時為寶寶驅除蛔蟲。
家庭護理要點
◆ 孩子一旦有嘔吐、腹痛或其他不適時,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 發生腸梗阻後,應馬上禁食。術後或病情穩定後遵醫囑可食用流食或半流食。
◆ 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果出現精神委靡、高熱、煩躁、嗜睡、脫水、腹痛加重等表現,則可能為腸狹窄,須馬上處理。
◆ 術後需要進行護理,注意傷口愈合情況,觀察有無滲液、滲血和紅腫現象。如果出現了肛門排氣,則說明腸管蠕動已經恢複正常且通暢了。適當地做一些運動,有利於腸胃的正常蠕動。
·蛔蟲病
導致寶寶蛔蟲病的原因
蛔蟲病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蛔蟲是寄生在人體內最大的線蟲之一,體長7.5~25厘米,形似蚯蚓。蛔蟲病發病與環境、飲食、衛生習慣等因素有關。當小兒食入混有感染性蟲卵的食物後,就容易導致蛔蟲病。
寶寶蛔蟲病的表現
患兒一般無明顯的症狀,或有輕微腹痛,疼痛多位於臍周部,疼痛無規律,可反複發作,持續時間不等,伴隨食欲下降。患兒可有偏食或異食癖,如喜食爐渣、牆皮、紙、生米等。由於蛔蟲寄生在腸道內,影響小兒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患兒常有消瘦、貧血等營養不良表現,甚至生長發育遲緩。因蟲體的寄生部位和發育階段不同而異。
◆ 蛔蚴移行症,蛔蚴在寄主體內移行時引起發熱、全身不適、蕁麻疹等。抵達肺髒後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帶血絲等症狀,重者可有胸痛、呼吸困難和發紺。
◆ 成蟲的代謝產物被人體吸收後可出現低熱、精神委靡、夜間磨牙、易驚等症狀。
蟲卵一般無法通過化驗大便找到,主要根據症狀、排蛔或吐蛔史進行診斷,腹部B超有時可發現腸內扭結成團的蛔蟲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