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出現並發症時,多表現為急腹症,需馬上去醫院。
最佳預防措施
◆ 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要洗手,定期剪指甲,瓜果要洗淨削皮,不要喝生水。
◆ 不要吸吮手指,不要口含玩具。
◆ 不要在地上爬著玩,不要隨地大小便等。
◆ 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蠅類。妥善處理患兒的糞便,將糞便用消毒水浸泡處理後再倒掉。
◆ 父母要了解蛔蟲的傳染方式,減少感染機會。
家庭護理要點
◆ 驅蟲治療,常用藥有阿苯噠唑(腸蟲清)、甲苯噠唑(安樂士)、枸櫞酸呱嗪(驅蛔靈)等,建議空腹或半空腹服藥,服藥後注意觀察大便。
◆ 對症治療,腹痛時可口服顛茄止痙。
◆ 若出現外科急腹症表現,應馬上手術。
◆ 經過治療,經3~4個月後檢查糞便無蟲卵即為治愈。
·蟯蟲病
導致寶寶蟯蟲病原因
蟯蟲病也屬小兒常見病,多見於1~5歲的寶寶。本病在托幼機構中感染率較高,病因主要是由於吃入含有蟲卵的食物,也有的是通過被蟲卵汙染的衣物間接感染。也可能寶寶摸了有蟯蟲病的寶寶玩過的玩具,手上沾上了蟲卵,然後又把手指放進嘴裏,於是就把蟲卵吃進了肚子裏。蟯蟲的蟲卵在某些物體表麵存活的時間能達到兩周之久。
寶寶蟯蟲病的表現
大多數患兒無明顯症狀,或有輕微消化道症狀,夜間常有肛周和會陰部瘙癢、睡眠不安等表現,用手搔抓後可引起皮膚感染,雌蟲可侵入陰道、尿道、闌尾等器官而引發炎症。
如果你發現寶寶夜裏因肛門奇癢難忍而睡不好、煩躁不安,那可能就說明寶寶患有蟯蟲病。有時,蟯蟲還能讓寶寶肚子不舒服。
最佳預防措施
◆ 注意環境衛生。家庭和托幼機構室內用具、玩具、桌椅、地板要用消毒水擦拭。要用濕抹、濕掃的方法打掃衛生,防止蟲卵隨塵土飛揚。玩具等也可通過暴曬、用紫外線消毒或用0.05%碘液擦洗。
◆ 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注意洗手,臨睡前用溫水清洗肛門,勤換內褲,提倡穿閉襠褲等。
◆ 用小刷子清洗寶寶的指甲,並且經常給寶寶修剪指甲,這樣蟯蟲卵就無處藏身了。
◆ 寶寶睡醒後就給他洗澡,這樣有助於消除蟲卵。
◆ 白天要打開臥室的窗簾,因為蟯蟲卵害怕日曬。
◆ 每次給寶寶換完尿布後,父母都要洗手。
家庭護理要點
如果寶寶的蟯蟲病病情輕微,有時候無需治療就能自愈。但如果病情嚴重,就會引起並發症,比如更為嚴重的感染等等,因此千萬不要讓病情加劇。要馬上帶他去醫院。
◆ 驅蟲治療,常用藥有阿苯噠唑、甲苯噠唑或思波吡維銨。
◆ 局部治療,每晚睡前用溫水洗淨肛門和臀部,用氧化鋅軟膏塗於肛周。
◆ 搞好個人衛生,教寶寶不要用手搔抓肛門,換下的內褲要煮沸消毒,並用熱水清洗全家的衣服和被褥,以徹底殺死蟯蟲和蟲卵。
父母須知
如果你懷疑寶寶可能得了蟯蟲病,可以晚上打著手電筒檢查一下寶寶的小屁屁和尿布,或者用一塊透明膠帶輕輕地在寶寶的肛門上粘一下,看看是否有蟯蟲。如果有的話,蟯蟲卵會被粘在膠帶上,你可以拿去請醫生幫忙確認,看寶寶是否真的得了蟯蟲病。
寶寶的營養問題是父母最難以釋懷的心結。總是擔心孩子缺營養,於是采取一些不當喂養方式或盲目進補,導致孩子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
容易造成寶寶營養不良的疾病有許多,但其中也有一些是因為父母喂養不當造成的。父母在積極糾正寶寶的營養狀況的同時,還要積極治療一些引起營養不良的原發病。
·營養不良
導致寶寶營養不良的原因
營養不良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疾病。輕則影響生長發育,重則出現體質衰竭,繼發多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小兒營養不良多因疾病所致,還有一部分為喂養不當引起,單純因食物供給不足的很少見,極少數與過度減肥有關。此外,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和某些先天遺傳代謝病也可發生營養不良。
寶寶營養不良的表現
最初表現為生長發育停滯、體重不增或略有下降、皮下脂肪變薄,隨著病情進展,出現消瘦、皮膚褶皺多、皮膚彈性下降、肌肉鬆弛、眼神遲鈍、缺乏活力。各種生理功能也會減退,最早有食欲低下、抵抗力弱的表現,容易患肺炎和消化不良症,嚴重者智力不健全。
最佳預防措施
◆ 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補輔食。合理膳食,尤其在斷奶後必須補充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及富含無機鹽與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
水果。
◆ 合理調整小兒飲食,飲食定時,營養素搭配合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讓孩子養成偏食、挑食和吃零食過多的不良習慣。
◆ 重視身體鍛煉,增強體質。多進行戶外運動,增強抵抗力。
◆ 定期進行體檢,積極防治各種傳染性疾病。
家庭護理要點
對患有營養不良的小兒,應采取以下措施:
◆ 徹底治療引起營養不良的各種急慢性疾病及消化道畸形,及時補充維生素。
◆ 營養不良患兒需要補充大量營養才能滿足其需要,然而患有本病的小兒消化功能差,補充營養時切忌過多過快,以免加重消化功能紊亂。應根據病情輕重和消化功能情況調整飲食的量及種類。
◆ 營養不良患兒免疫功能低下,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居住的環境應清潔舒適,室內空氣新鮮,溫度要適宜。
◆ 營養不良患兒皮下脂肪少,皮膚彈性差,還有的患兒伴有水腫,容易發生褥瘡或皮膚感染。因此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要勤換尿布、勤洗澡,經常翻身活動。
◆ 營養不良患兒口腔黏膜抵抗力差,因常伴多種維生素缺乏,容易發生口腔潰瘍,所以平時應注意加強口腔護理,進食後應用棉簽蘸淡鹽水進行擦拭,勤喂水也可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
·肥胖症
導致寶寶肥胖的原因
小兒肥胖症是由於寶寶的能量攝入長期超過自身的消耗,體內脂肪過度積聚,使體重超過一定範圍的營養障礙性疾病。肥胖主要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攝入過多、營養過剩和缺乏運動等。
◆ 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寶寶多有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食易饑,喜食甜食和油膩性食物,這些食物熱量高,致攝入熱能過多,而他們又缺乏運動,消耗的熱量少,體內多餘的熱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起來。
◆ 遺傳因素。肥胖有高度的遺傳性,父母皆肥胖的後代肥胖率高達70%~80%;雙親之一肥胖者,後代肥胖發生率40%~50%;雙親正常的後代發生肥胖者僅10%~14%。
◆ 內分泌疾病造成的肥胖。約有3%~5%的肥胖症寶寶是由於各種內分泌代謝病引起的。這些寶寶一般體脂分布特殊,常伴有肢體或智能異常。
父母須知
肥胖不僅影響寶寶的健康,還會成為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和猝死的誘因,一定要予以重視。
寶寶肥胖的表現
肥胖寶寶一般食欲旺盛,喜吃零食,偏愛甜食和油脂類食品,常有不良飲食習慣,形體肥胖,脂肪多堆積在麵部、雙乳、肩部、腹部、大腿等處,四肢肥大,手背厚。腹部下垂,常有疲勞感,用力時經常會出現氣短或腿痛症狀。腹部或大腿皮膚可出現粉紅色或紫紅色線狀條紋。
肥胖寶寶骨齡大多正常,智力良好,活動量小,稍運動後則出現多汗、氣喘。
最佳預防措施
肥胖症的發生與出生體重有關。因此,預防肥胖症要從孕期開始,防止妊娠晚期孕婦營養過剩,減少巨大兒出生的幾率。
◆ 嬰幼兒期定期到保健門診做生長發育監測,早期發現過重或肥胖傾向,應及時加以矯正。
◆ 提倡母乳喂養。母乳喂養兒不易發生肥胖。4~5月前不要喂半固體或固體澱粉類輔食。
◆ 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早餐要吃飽,中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
◆ 增加寶寶的運動量,並要持之以恒。
家庭護理要點
◆ 飲食管理:哺乳期寶寶要堅持母乳喂養,添加輔食的寶寶的食物應以蔬菜、水果、麵食、米飯為主,外加適量的蛋白質食物,如瘦肉、魚、雞蛋、豆及其製品。限製食量時必須照顧寶寶的基本營養及生長發育所需。
其次要改變不良飲食習慣,不要吃高糖、高脂的零食,也不要喝過甜的飲料;吃飯時不要狼吞虎咽,應細嚼慢咽,飯後要適量活動,不要坐臥不動,限製寶寶看電視的時間。
◆ 增加運動量:想辦法提高寶寶對運動的興趣,帶寶寶參加多樣化的運動。運動量不要過大,每天運動1小時左右,可逐漸增加,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刺激食欲。
◆ 解除精神負擔:有些父母為寶寶的肥胖過分憂慮,對寶寶進食習慣多方指責,過分幹預,都可能引起寶寶精神緊張,或使寶寶產生對抗心理,對寶寶的健康不利,平時生活中應注意避免。
◆ 采用藥物療法:一般情況下不主張用藥,在遵從醫囑的前提下給寶寶進行藥物治療,切勿亂給寶寶用藥或偏方。
維生素A缺乏症
導致維生素A缺乏的原因
維生素A缺乏症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多見於嬰兒或營養不良的患兒。
◆ 攝入不足:寶寶出生時肝內儲存的維生素A很少,如果喂養不合理,如長期喂澱粉類食物或脫脂乳、奶量不足、未按時添加輔食等情況,就容易造成維生素A攝入不足而發病。
◆ 吸收障礙:患有慢性消化係統疾病,如長期腹瀉、慢性痢疾、腸結核、乳肝或膽道閉鎖等疾病,維生素A吸收減少,從而造成維生素A缺乏。
◆ 消耗增加:患有麻疹、遷延性肺炎等慢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時,維生素A的消耗量增加,患有惡性腫瘤、泌尿係統疾病時維生素A的排泄增加,這兩種情況同樣可引起維生素A缺乏。
◆ 代謝障礙:缺乏蛋白質影響維生素轉運蛋白的合成,致使維生素A在血漿中的濃度降低;缺乏鋅會使維生素A結合蛋白、前白蛋白、維生素A還原酶都降低,維生素A不能被利用而排出體外;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使β-胡蘿卜素轉變成維生素的過程發生障礙。
寶寶缺維生素A的表現
◆ 眼部。若缺乏維生素A,寶寶容易出現夜盲症和幹眼症。
◆ 皮膚。皮膚粗糙、幹燥、脫屑,撫摩時有“雞皮”樣感覺。主要見於四肢伸側及肩部。此外,還有指甲多紋易折裂、毛發幹枯易脫落等表現。
◆ 其他。缺乏維生素A時,寶寶可出現體格發育遲緩和牙釉質發育不良。此外,還可有反複感冒、食欲下降、貧血等表現。
最佳預防措施
◆ 孕婦懷孕期間注意多食用含維生素A的食物。
◆ 合理喂養。盡量母乳喂養,寶寶若吃配方奶,可在出生後2周加魚肝油。嬰兒每天約需維生素Al500~2000國際單位,寶寶每天約需維生素A2000~4500國際單位。
家庭護理要點
◆ 合理喂養,改變單一飲食的喂養方式,喂全脂奶,寶寶出生後4~6個月添加蛋黃、菜泥等輔食。多給幼兒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豬肝、蛋黃、牛奶、胡蘿卜、紅薯、橘子、柿子等。
◆ 眼部滴藥前父母要注意洗手,動作要輕柔,局部可用金黴素眼膏或氯黴素眼藥水,用拇指置於眼眶上緣,輕輕上提眼瞼,千萬不要壓迫眼球,以免造成角膜穿孔。
◆ 維生素A治療,服用濃縮魚肝油製劑,補充維生素A每天約25000國際單位,眼部症狀好轉後要減量。
◆ 積極治療腹瀉、菌痢、乳肝、膽道閉鎖等原發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導致寶寶佝僂病的原因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簡稱佝僂病,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營養缺乏病。主要是由於體內維生素D缺乏,引起全身鈣、磷代謝異常,導致鈣、磷不能正常沉積在骨骼的生長部位而發生骨骼畸形。常見於3歲以下的寶寶,好發於冬春季節。維生素D缺乏可見於日光照射不足、維生素D攝入不足、生長過速或胃腸道、肝膽疾病影響等幾種情況。
寶寶佝僂病的表現
臨床表現可以分為兩大特點,一般症狀有多汗、易興奮、夜間睡眠不安、夜間哭鬧,因後枕部常與枕頭摩擦,出現枕禿。以上不是佝僂病的特異性表現。
主要表現是骨骼畸形,在不同年齡段發生畸形的部位有所不同。在嬰兒期可出現胸廓畸形,如肋串珠、肋緣外翻、郝氏溝、雞胸或漏鬥胸。1歲左右開始走路時,由於下肢骨質較軟,在重力作用下,可出現“O”型腿或“X”型腿,脊柱、骨盆也會發生側彎或變形。此外,還可有肌張力低、運動發育遲緩、貧血、肝脾腫大等表現,這些症狀和體征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
最佳預防措施
佝僂病是容易預防又是容易忽略的疾病,父母應多了解小兒營養衛生保健知識。
◆ 孕婦在懷孕後期要適當補充維生素D及鈣劑,同時多曬太陽。
◆ 讓寶寶曬太陽是預防佝僂病最有效、最方便和最經濟的方法。我國北方日照不足,紫外線含量少,應輔以維生素D。
◆ 提倡母乳喂養,母乳喂養優點多,其中鈣、磷比例(2∶1)更適合小兒吸收,但維生素D含量低,建議生後兩周至一個月時開始添加魚肝油和鈣劑,可堅持到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