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做戶外活動,增強機體免疫力。積極治療原發病。
家庭護理要點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發現嬰兒有多汗、夜啼、枕禿等表現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多到戶外曬太陽,不要讓太陽直射眼睛,可用手帕或眼罩遮住眼睛。在室內曬太陽時,注意不要隔著玻璃,玻璃會遮擋紫外線。
◆ 患佝僂病的孩子一般免疫力低,易感冒,易患肺炎或腹瀉,因此平時注意預防各種感染。注意保暖,少去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感染源。
◆ 寶寶不要久坐或過早行走,以免加重骨骼畸形。寶寶站立或行走時,父母要雙手托其腋下,以支撐身體重量,保持平衡。
·貧血
導致寶寶貧血的原因
當1毫升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未達到350萬個,血紅蛋白未達到0.11克時,就稱為貧血。缺鐵性貧血又稱小細胞貧血,病因是缺乏重要的造血物質——鐵元素。早產兒體內貯存的鐵很少,所以更易發生貧血。另外,生長速度過快、長期少量失血也是造成寶寶缺鐵的原因。
寶寶貧血的表現
◆ 營養性貧血:寶寶表現為不愛活動、口腔黏膜及指甲蒼白、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會出現異食癖等症狀。因缺維生
素B12所致的貧血會出現手、足、舌顫動等現象。
◆ 失血性貧血:寶寶常見於鉤蟲感染、腸息肉、腸道憇室等慢性失血。
◆ 溶血性貧血:因輸血血型不合、感染、先天異常等使紅細胞過多、過早地被破壞,超過身體再生能力所致。此類病症除貧血以外,還會出現黃疸及其他症狀。
◆ 生成障礙性貧血:即骨髓障礙,因無法製造紅細胞而導致貧血。此類貧血較嚴重,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最佳預防措施
◆ 堅持母乳喂養,母乳中鐵含量雖然不夠,但孩子吸收率較高。 若不能母乳喂養,可選用強化鐵配方奶喂養。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喂養時,牛奶必須煮沸後再喂,以減少過敏。
◆ 及時、科學地添加輔食,適量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蛋黃、魚泥、肝泥、肉末、動物血等。添加綠色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促進鐵的吸收。
◆ 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講究衛生,定期服用驅蟲藥。避免因腸出血而產生貧血。
◆ 早產兒可在2個月後遵醫囑進行鐵劑補充。
家庭護理要點
◆ 輕度營養性貧血主要是通過飲食治療。通過進食高蛋白食物,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進行補充調節,如動物肝髒、瘦肉、豆類、動物血、蛋黃、黑木耳、綠色蔬菜等。
◆ 加強對患兒的護理。貧血寶寶的抵抗力低,注意預防感冒。
◆ 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教育孩子不要挑食、偏食,盡量少吃零食,吃飯時不要邊吃邊玩。
◆ 中度以上貧血必須用鐵劑治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還要輔以飲食治療。鐵劑最好在兩餐之間服用,既可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又有利於鐵的吸收。並同服維生素C。
◆ 如果貧血的寶寶出現手足顫動等症狀,應結合喂養情況和實驗室檢查,考慮有無大細胞性貧血並發症存在。
◆ 對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及骨髓障礙性貧血應以去除病因為主,輔以鐵劑或輸血治療。
·貧血
導致寶寶缺鈣的原因
嬰兒時期,寶寶骨骼係統的發育需大量的鈣質,但是寶寶消化道功能尚不完善,可吃的食品受限,因而限製了寶寶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鈣。如果在出生後光照不足,或單純用母乳喂養,在6個月後不能及時增加輔食,鈣供給不足或者食物營養成分結構不合理,就可能造成寶寶缺鈣,嚴重的可發生維生素D缺乏病。
寶寶缺鈣的表現
◆ 多汗,尤其是入睡後頭部出汗,使寶寶頭顱不斷摩擦枕頭,久之顱後可見枕禿圈。
◆ 精神煩躁,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有時父母發現寶寶不如以往活潑。夜間常突然驚醒,啼哭不止。
◆ 常有串珠肋,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常壓迫肺髒,使寶寶通氣不暢,容易患氣管炎、肺炎。
◆ 1歲以後的寶寶表現為出牙晚,前囟門閉合延遲,常在1歲半後仍不閉合;前額高突,形成方顱。
◆ 缺鈣嚴重時,肌肉肌腱均鬆弛。表現為腹部膨大、駝背。1歲以內的寶寶站立時有“X”“O”型腿現象。
最佳預防措施
◆ 母乳喂養期間,媽媽要注意攝取含鈣豐富的食物,及時糾正低鈣乳,如有必要可加服鈣片。同時還要給嬰兒添加魚肝油。
◆ 牛奶喂養的嬰兒,要及時添加魚肝油和鈣劑400~600毫克/天。
◆ 及時添加輔食,盡量選擇含鈣豐富的食物喂養寶寶,如豆製品、奶製品、紫菜、海帶、蝦米、帶魚等。
◆ 皮膚受陽光照射後會合成維生素D供人體利用,因此要堅持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每天0.5~1小時;即使在冬季,隻要沒有風,早晨9點鍾以後也可到室外曬太陽。如果在室內曬太陽,一定要把窗子打開,因為玻璃會阻擋住紫外線的穿透。
家庭護理要點
◆ 寶寶缺鈣時,確實會出現數種或一種症狀,但是僅僅靠症狀來判定是不科學的,最準確的方法是到醫院監測鈣的含量,如膳食鈣的測定、血清鈣的測定、尿鈣的測定及骨礦密度的測定等。
◆ 當確定寶寶缺鈣後,應多聽醫生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士的意見,他們會根據寶寶的身體、飲食等狀況提供較為準確的建議,並指導你正確為寶寶補鈣。
◆ 補鈣期間應定期去醫院測定血清鈣含量,避免補鈣過量,釀成不良後果。
父母須知
寶寶加服鈣劑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補鈣過量對生長發育會造成極大危害。補鈣過多可使嬰兒囟門過早閉合,頭顱不能隨著腦的發育而充分增大,形成小頭畸形。骨骼過早鈣化閉合,會使身高受到限製。吃太多的鈣還會使孩子食欲缺乏,也影響腸道對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
·鋅缺乏症
導致寶寶缺鋅的原因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鋅缺乏會導致機體多種生理功能紊亂。寶寶生長發育迅速,鋅需求量增加,如果食物中含鋅不足或偏食都可造成鋅缺乏。寶寶患長期慢性腹瀉、腸道吸收不良等而未補充適量鋅,也可造成鋅缺乏。此外,因排泄或丟失鋅過多也會導致鋅缺乏。如慢性失血、燒傷、多汗、溶血、腎病、糖尿病等。
寶寶缺鋅的表現
◆ 缺鋅會影響更新味蕾細胞,使舌黏膜增生,角化不全,減少唾液中的磷酸酶,使味覺減退,引起食欲減退,進而厭食。
◆ 生長發育落後。缺鋅會降低垂體生長激素,引起生長發育障礙及骨骼發育障礙,導致體格矮小、發育遲緩。
◆ 鋅缺乏還會使寶寶免疫力降低,經常感冒發熱,反複感染呼吸道疾病,增加腹瀉、肺炎等疾病的感染率; 或反複口腔潰瘍,地圖舌,創傷組織及手術刀口不易愈合。
◆ 缺鋅還會導致腸病性皮炎,毛發脫落,減少維生素結合蛋白而導致夜盲。
最佳預防措施
◆ 食用加鈣或鐵的強化食品時更要注意鋅的供給,因為大量的鈣和鐵會妨礙鋅的吸收。
◆ 提倡母乳喂養:母乳中有含鋅的配位體,有利於鋅的吸收,故嬰兒應盡可能喂母乳。
◆ 注意從膳食中補鋅:食物中牡蠣、鯡魚含鋅量最高,每千克中含鋅超過100毫克;其次是瘦肉、動物肝、蛋類、蟹、花生、核桃、茶葉、杏仁、可可,含量20~50毫克;麥類、魚類、胡蘿卜、土豆,含量6~20毫克。這些食物含鋅量較高,可以作為補鋅食用。
◆ 精製米麵中鋅含量低,故不宜長期給孩子吃精白米麵。
家庭護理要點
◆ 寶寶缺鋅應設法及時糾正,輕微缺鋅應注意均衡飲食,不偏食、挑食,多吃含鋅較多的動物性食物,如動物肝、瘦肉、魚等。堅果類如板栗、核桃、花生、杏仁等,含鋅也較多。
◆ 重度缺鋅的寶寶,應遵醫囑服用補鋅製劑。如葡萄糖酸鋅、硫酸鋅、甘草鋅、醋酸鋅糖漿和複合維生素鋅糖漿等。通常寶寶服用1~2周後,食欲便可明顯增加。整個療程應維持2~3個月,經複查後正常才可遵醫囑停藥。
◆ 在補鋅的同時,應當避免過量。鋅每天供給量:6個月以下3毫克,7~12個月5毫克,1~3歲約需10毫克。初乳中含有豐富的鋅,易吸收,嬰兒應用母乳喂養。
寶寶泌尿係感染有時可導致寶寶腎髒出現病變,其中一些和腎髒有關的疾病很容易給寶寶帶來生命危險,因此,需要給以及時的治療才能避免出現更嚴重的病變。
·泌尿係感染
導致寶寶泌尿係感染的原因
泌尿係感染是寶寶泌尿係統的常見病之一,是由於細菌直接侵入尿路形成的炎症。任何年齡的寶寶均會發病。
◆ 易感因素:女嬰尿道口暴露,容易受到感染;男嬰包莖積垢容易引起感染;寶寶免疫功能不健全,抵抗力弱,也容易感染細菌;異物、腫瘤、結石導致泌尿道梗阻,繼發感染;嚴重膀胱輸尿管反流是本病反複發作的重要原因。
◆ 致病菌:絕大部分致病菌為腸道杆菌,最常見為大腸杆菌,其次為副大腸杆菌、變形杆菌、克雷白杆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本病偶由病毒、支原體或真菌引起。
◆ 感染方式:主要是致病菌由尿道上行感染腎盂、膀胱等器官,這種上行感染多見於女孩。血行感染常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的肺炎或敗血症病程中。
寶寶泌尿係感染的表現
按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泌尿係感染和慢性泌尿係感染兩類。病程在6個月以內的為急性泌尿係感染,不同階段的症狀表現也不同。
◆ 新生兒期:大多是由於血行感染而引起的,以全身症狀為主,如體溫不升、發熱、拒奶、麵色蒼白、食欲減退、啼哭、腹瀉、嘔吐、體重不增、腹脹等,部分患兒也會有嗜睡、抽風、黃疸等症狀。
◆ 嬰兒期:全身症狀表現為發熱、體重增長緩慢,同時會伴有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還可出現精神委靡、煩躁、嗜睡,甚至驚厥。如果寶寶有尿頻、排尿時哭鬧或頑固性尿布疹時,應注意本病。
◆ 幼兒期:上尿路感染時有較明顯的全身症狀,表現為寒戰、發熱、全身不適,會伴有腰痛及腎區叩擊痛。下尿路感染時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全身症狀大多不明顯。
慢性泌尿係感染的症狀表現為間歇性發熱、乏力、腰痛、進行性貧血、消瘦等,患兒多有先天泌尿係統發育畸形或尿反流,後期逐漸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
最佳預防措施
◆ 寶寶應有單獨的毛巾和澡盆,不要讓寶寶爬坐在地麵上玩耍。
1周歲以後穿閉襠褲。
◆ 如果泌尿係感染反複發生,父母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查明病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家庭護理要點
◆ 盡量臥床休息,多補充水分,勤排尿,減少細菌在膀胱內的
停留。
◆ 保持女嬰外陰清潔幹燥,勤換尿布,尿布要用開水燙洗後暴曬消毒。大便後清洗臀部。
◆ 飲食上應選擇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
·急性腎小球腎炎
導致寶寶急性腎小球腎炎的原因
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是一種急性起病,以水腫、血尿、高血壓和腎功能減退為特征的腎小球疾病。
寶寶急性腎炎的發生與鏈球菌的感染有很大關係,鏈球菌在體內產生抗原,通過血液產生抗體,抗體經過腎髒時,沉澱在腎小球基底膜上,發生免疫反應,從而導致急性腎炎的發生。
寶寶急性腎小球腎炎的表現
◆ 水腫。水腫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多見於眼瞼及顏麵,早晨起床時明顯,其次為小腿,很少波及全身。
◆ 血尿。約半數患兒為肉眼血尿,顏色呈洗肉水樣或淺茶色,持續1~2周轉為鏡下血尿,尿常規檢查,有蛋白質、紅細胞、顆粒管型。
◆ 高血壓。高血壓常在病初1周內出現,血壓常在(130~150)/(80~110)毫米汞柱之間。2周後隨著水腫消退和尿量增加,血壓逐漸降至正常。
除以上表現外,有些患兒可訴乏力、頭痛、惡心或腰痛等不適。
最佳預防措施
◆ 幫助寶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寶寶身體的抗病能力。
◆ 注意寶寶的皮膚衛生,勤給寶寶換內衣、被褥,勤洗澡,還要防止寶寶被蚊蟲叮咬以及皮膚感染。
◆ 對於扁桃體炎反複發作的寶寶,可考慮進行扁桃體摘除術。因為扁桃體如果反複發生炎症,己起不到防禦器官的作用,反而成為一個病灶,誘發其他疾病。
◆ 注意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給寶寶增減衣服。
家庭護理要點
◆ 寶寶患病1~2周內,必須臥床休息,待血壓正常後,可加大活動量,但應避免劇烈的活動。
◆ 早期給予高糖、含適量脂肪的、無鹽或少鹽的飲食,不宜多吃肉類和蛋類。待消腫、血壓正常後,才應逐漸由低鹽食物過渡到正常飲食。有腎衰時應嚴格限水。
◆ 有明顯感染或有慢性病灶者,遵醫囑用青黴素7~10天,青黴素過敏者用紅黴素。尿少者用利尿劑,血壓高者服降壓藥。
◆ 配合中藥治療,疏風行水,利尿消腫。
◆ 病初2周內應嚴格記錄尿量,每3天稱1次體重,若水腫減輕,尿量增加、體重下降,說明病情趨於好轉。
◆ 定期檢查尿常規。
◆ 腎炎痊愈後也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