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征
導致寶寶腎病綜合征的原因
腎病綜合征是由於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尿液中包含的大量蛋白質一起被排出體外的病症。腎病綜合征是兒科常見的泌尿係統疾病,發病率僅次於急性腎小球腎炎,具有四大特點: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和高度水腫。
腎病綜合征病因尚不明晰,可能與遺傳、感染、藥物、免疫功能紊亂有關。
寶寶腎病綜合征的表現
本病臨床分單純性和腎炎性兩種,後者除四大主症外,還有明顯的高血壓、血尿、腎功能不全等腎炎的特點。單純性腎病的表現即腎病四大特點,多見於學齡前寶寶。水腫首先見於顏麵和眼瞼,漸及軀幹、四肢,常有胸腔和腹腔積水,男孩有明顯的陰囊水腫,體重增加同時尿量減少。腎炎性腎病除四大特點外,還應有血尿、高血壓、氮質血症和持續低補體四項的至少一項,多見於較大寶寶。
腎病綜合征的病程較長,且容易反複發作,主要並發症是繼發感染,加上藥物的不良反應影響,使患兒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最佳預防措施
◆ 避免各種感染,感染後腎病易複發。
◆ 平時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家庭護理要點
◆ 對於原發性腎病來說,除高度水腫外,一般不需絕對臥床,病情緩解後逐漸增加活動量。水腫嚴重時,必須臥床休息。
◆ 飲食以限製水分與鹽分為主,不需要限製蛋白質。應給予低鹽、優質蛋白、低脂肪的飲食,可選優質蛋白如牛奶、雞蛋、瘦肉、魚等。水腫明顯和血壓高時要忌鹽。
◆ 高度水腫的患兒,床褥應鬆軟,勤翻身,防止皮膚擦傷,防止發生褥瘡。陰囊水腫時,可用棉墊將陰囊托起。
◆ 避免各種感染,尤其避免與水痘、麻疹等患兒接觸,以免加重病情。
◆ 腎病患兒需長期服激素治療,為防止骨骼脫鈣,應同服維生素D和鈣劑。
◆ 因治療時間長,對年長兒要做好健康指導,不要擅自停藥或不連續服藥,以免造成複發。
◆ 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法。若能長期按醫囑使用,比較容易治愈。
·腎結石
導致寶寶腎結石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0~3歲的寶寶出現腎結石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寶寶長期喝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則可能發生腎結石。由於生理結構不同,男寶寶在膀胱和尿道出現結石的概率比女孩更高,而在腎髒和輸尿管出現結石的概率基本相同。
腎結石的形成是由於尿液中一些濃度高的物質,如鈣、尿酸等,結晶起來,堆積至一定程度而結成石。可分為含鈣腎結石、尿酸結石、感染性結石等。含鈣腎結石以草酸鈣和磷酸鈣為主,占全部尿結石的80%~84%。
寶寶腎結石的表現
寶寶年齡小不可能完全表達病情,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寶寶的一些症狀表現。
◆ 哭鬧。患兒會出現不明原因哭鬧,排尿時尤甚,可伴嘔吐。
◆ 血尿。肉眼或鏡下血尿。如寶寶出現發熱、食欲缺乏、尿急尿痛等綜合症狀,且生長發育緩慢,就可能是結石導致的尿路感染。
◆ 少尿或無尿。急性梗阻性腎衰竭,表現為少尿或無尿。
◆ 尿中排出結石。尿中可排出結石,如男嬰結石阻塞尿道可表現為尿痛、排尿困難。如果男寶寶出現陰莖小勃起,也可能是因為結石進入陰莖而導致的。
◆ 高血壓、水腫、腰背出現疼痛。但是體位變化後疼痛消失,並在一段時間內反複出現,可能是腎髒出現了比較小的結石。由於寶寶往往對腹痛敘述模糊,腰痛部位常表述不清。
最佳預防措施
在生活中,父母也應重視對寶寶腎結石、尿道結石的預防。平時注意讓寶寶多飲水,可適當給寶寶補充蘇打水。
◆ 不要給寶寶過量服用維生素D,以避免鈣磷沉澱形成結石。給寶寶添加魚肝油一定要遵醫囑,千萬不要自行加量喂給。
◆ 不要盲目補鈣。人體對於鈣的吸收是有限的,尤其是嬰幼兒。如果補鈣過量而寶寶又吸收不了,就會造成鈣的沉澱,引起腎結石。
◆ 注意飲水衛生。如果水質過硬,或長期使用礦泉水衝調奶粉,也會導致腎結石的發生。
◆ 平時不要讓寶寶大量攝入高蛋白質、高熱量、高嘌呤、低纖維素的飲食。
◆ 補充維生素C要避免過量。現在不少父母,為了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而大量補充維生素C。市場上的很多維生素C泡騰片,每片含維生素C500~2000毫克,而這早已超過1~3歲寶寶的需求量,服用太多的維生素C容易造成寶寶尿路結石。
家庭護理要點
如果寶寶長期喝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即使沒有出現腎結石的症狀也應到醫院進行檢查。做尿液檢查和腹部超聲可以有效地發現結石。患病期間,父母要做好寶寶的日常養護。
◆ 多喝水:大量飲水對尿結石都有防治作用,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水能稀釋尿液,並防止高濃度的鹽類及礦物質聚積成結石。
勿吃富含草酸鹽的食物:富含草酸的食物包括豆類、甜菜、芹菜、巧克力、葡萄、青椒、香菜、菠菜、草莓、甘藍菜科的蔬菜、茶、無花果幹、羊肉、核果等。因為大約60%的結石屬於草酸鈣結石。
◆ 多活動:除重症患兒應臥床休息外,一般患兒應多活動,以利於結石的排出。
◆ 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維生素A是維持尿道內膜健康所必要的物質,它也有助於阻礙結石複發。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有胡蘿卜、綠花椰菜、杏果、香瓜、南瓜、牛肝。
◆ 少吃鹽:如果是鈣結石,應該減少鹽分的攝取。
◆ 多吃西瓜:西瓜是天然的利尿劑。要經常吃西瓜,且要單獨吃,不與其他食物並用。西瓜有清淨體內的作用。
·鞘膜積液
導致寶寶鞘膜積液的原因
鞘膜積液是寶寶常見病,以6個月以內的嬰兒多見。根據發病部位分為精索鞘膜積液和睾丸鞘膜積液兩種。
鞘膜積液是由於腹膜鞘狀突上部閉合不良,腹腔液體經鞘突管進入鞘膜內造成的。胎兒在出生前,腹膜向下突入陰囊形成鞘膜,睾丸則通過腹膜鞘狀突和腹股溝管下降至陰囊中,隨之鞘狀突便會閉合。如果鞘狀突閉合不完全,腹腔體液則會繼續存留於鞘膜之中,從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鞘膜積液。鞘膜積液量少的患兒可吸收痊愈。
根據鞘狀突管閉合異常的部位將鞘膜積液分為如下3類:
◆ 精索鞘膜積液:鞘狀突兩端閉塞,中間段即精索部局限積液,一般不與腹腔相通,但常並發其頭側端的鞘狀突未閉塞。
◆ 睾丸鞘膜積液:正常情況下,睾丸鞘膜囊內僅有少量漿液如液體聚積增多,則形成睾丸鞘膜積液。
◆ 交通性鞘膜積液:鞘狀突未閉塞,完全開放,腹腔液體隨體位流動。與腹股溝斜疝不同之處在於鞘膜囊與腹腔間通路狹小,腸襻不能進入。女孩鞘狀突管閉合不全出現囊腫時稱為圓韌帶囊腫,即Nuck囊腫。
寶寶鞘膜積液的表現
患兒表現為腹股溝或陰囊部一側或兩側出現囊性腫物,單側多見,其邊界清楚,大小不等,不伴疼痛。透光試驗陽性,即以手電筒對準腫物透照時腫物完全紅亮。精索鞘膜出現積液時通常睾丸的位置會位於腫物的下方,當睾丸鞘膜積液過多時不能觸及睾丸。
當患兒睡覺或用手按壓腫物時,腫物會慢慢地恢複原狀,這種情況稱為交通性鞘膜積液;當腫物在慢慢地增長,或是用手按壓也不會縮小時,這種情況通常被認為是非交通性鞘膜積液。
最佳預防措施
鞘膜積液,在熱帶地區發病率高,與血絲蟲感染有關係,故平時防蚊措施比較重要 。
寶寶的鞘膜積液是先天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淋巴係統功能的健全,多可自行吸收,不需急於治療,可動態觀察、定期複診。
家庭護理要點
新生兒和嬰兒的鞘膜積液有自愈的可能,但僅限於年齡在1歲以內且積液較少的患兒,如果患兒大於1歲且張力高者則需要通過鞘突管高位結紮手術進行治療。
◆ 禁止患兒做騎跨動作,以免患處受傷。
◆ 不能用針抽吸鞘膜積液,否則會繼發感染。
◆ 避免陰囊出現外傷或磕碰,要保持陰囊周圍皮膚清潔。
腫物較小的非交通性鞘膜積液可以試服中藥,效果較好。中藥可用荔枝核、茴香、葫蘆子、草豆蔻、木香、橘核等治療。
·女嬰外陰炎
導致女嬰外陰炎的原因
外陰炎是由於寶寶外陰到陰道黏膜受到細菌感染引起。導致女嬰外陰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 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和淋病奈瑟氏菌。
◆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
◆ 寄生蟲:如陰道毛滴蟲、蟯蟲。
◆ 異物:如曲別針、發卡。
感染方式有直接感染和間接感染兩種,有的還與長期使用抗生素、體內雌激素水平變化或原發病有關。
女嬰外陰炎的表現
對寶寶護理稍有不當,就會發生外陰炎。發病時,寶寶的小陰唇粘連,尿流變細。外陰發紅、水腫,有癢痛感,甚至出現皮膚剝脫。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有膿性分泌物,臭味很濃,內褲上經常有膿性幹痂。可伴有尿頻、尿疼、排尿困難或行走困難。局部有抓痕、出血等現象,用手指搔抓,可使感染擴散。
最佳預防措施
◆ 保持寶寶外陰清潔和幹燥。
◆ 小便後及時更換尿布。不出門的時候最好不用尿不濕。
◆ 每天堅持幫寶寶清洗外陰1~2次,並輕輕拭幹陰唇及皮膚皺褶處。擦洗時要注意自上而下拭淨尿道口、陰道口及肛門周圍。
家庭護理要點
◆ 急性期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 保持外陰清潔幹燥,著棉織內衣褲,千萬不給幼女穿化纖內褲、緊身褲。對汙染的衣褲、毛巾要及時清洗消毒。
◆ 多飲水,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盡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蔥、胡椒、辣椒、花椒、茴香;避免吃油炸、油膩的食物,如油條、奶油、黃油、巧克力等。這些食物有助濕增熱的作用,會增加白帶的分泌量,不利於病情的治療。
◆ 禁食發物。如魚類、蝦、蟹、雞頭、豬頭肉、鵝肉、雞翅、雞爪等,食後會加重陰部的瘙癢和炎症。
◆ 寶寶患病後及時就醫治療。可外敷軟膏,內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會產生不良後果,需要謹遵醫囑。
◆ 確診為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糖尿病。與使用抗生素有關的,可酌情調整或停用抗生素。
◆ 確診為滴蟲性外陰陰道炎的,內衣、內褲、毛巾等應煮沸消毒15分鍾。
◆ 確診為淋菌性外陰陰道炎的,為避免傳染他人,不要去公共場所遊泳、洗浴。若父母患此病,亦應及時治療。物品應個人專用。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一些遺傳性或先天性的疾病也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父母給寶寶最好的護理才能保障寶寶健康成長。否則就會給寶寶帶來一生的痛苦,也給家庭徒增沉重的經濟負擔。
·先天性肌性斜頸
導致先天性肌性斜頸的原因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導致的頭和頸的歪斜畸形。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和變短,但引起此肌纖維化的真正原因還不清楚。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表現
患兒頭部向患側(病變一側)傾斜,下頜旋向健側(正常一側),頸部向患側旋轉和向健側屈頸受限,一般在生後2~3周出現,觸診患側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可觸及一梭形腫物,質硬但不疼痛。約6個月後腫物自然消失,胸鎖乳突肌形成條索。
如不加以治療,逐漸出現頭麵部畸形,患側麵部變短變寬,麵部不對稱,頸椎和胸椎上段可發生側彎。
最佳預防措施
本病為先天性疾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診斷早治療是本病的防治關鍵。
重視姿勢矯正:正對斜頸的孩子應采取正確的姿勢糾正。哺乳時,孩子取患側臥位;睡覺時調整臥位位置,使陽光或燈光照在病側;發聲和發光的玩具以及電視機、錄音機等聲音也要來自病側;並可用枕頭墊在病側。母親坐位橫抱孩子時要讓病側向上,通過抬頭,訓練頸部的肌肉。
家庭護理要點
◆ 手法治療:適用於哺乳期嬰兒。將患兒的頭傾向健側,使健側耳垂接近健側肩部,再使下頜轉向患側肩部,如此反複牽拉10~20次,每天5~7次。手法扳正及按摩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的表情,以便掌握扳正的幅度及次數。
哺乳或睡眠時要注意將患兒下頜部轉向患側,有利於牽引病變的胸鎖乳突肌。
◆ 熱敷療法:可用小號暖水袋,溫度保持在45℃左右,放置於患部。患兒皮膚嬌嫩,熱敷或按摩時注意觀察皮膚的顏色,以防損傷
皮膚。
◆ 手術治療:適用於手法治療無效或1歲以上、胸鎖乳突肌攣縮、增粗的患兒。手術切斷患側胸鎖乳突肌的起端和過度攣縮的軟組織。
術後應觀察刀口情況,頭頸位置注意保持,有石膏者要注意觀察石膏邊緣有無壓迫症狀。
術後堅持鍛煉,下頜轉向患側,頭部轉向健側,防止傷口粘連。
·侏儒症
導致寶寶侏儒症的原因
垂體性侏儒症,常在嬰兒期或幼兒期發病,它是因腦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激素不足,致使成長受到障礙,身高異常低矮,又可稱為生長激素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