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的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使下丘腦垂體出現異常,這時為特發性矮小;家庭環境的不良刺激會使孩子遭受精神創傷,也可暫時使生長激素分泌減少而影響身高的增長。
寶寶侏儒症的表現
該病以生長遲緩但智力正常為突出特征。患兒在出生時身高、體重正常,但在1~2歲後生長發育開始遲緩,到3~4歲後相比同齡兒已有明顯差異,一般比同齡、同性別的孩子身高低40%。
患兒麵容幼小,呈娃娃臉,下頜小,牙萌出遲,胸、腹部皮下脂肪相對較豐滿,四肢和上下身比例勻稱,生長速度慢,每年小於4厘米,身高在1.2米以下。智力正常,無畸形。
到了青春期,會出現第二性征缺乏,女孩乳房不發育、閉經,男孩無胡須、腋毛等,但其智力均正常。
最佳預防措施
專家指出,對於侏儒症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一定要經常性的去醫院進行查體,保持充足的營養攝入。
◆ 孕婦盡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遠離煙霧、酒精、藥物、輻射、農藥、噪聲、揮發性有害氣體、有毒有害重金屬等。
◆ 在產前保健的過程中需要進行係統的出生缺陷篩查,包括定期的超聲檢查、血清學篩查等,必要時還要進行染色體檢查。一旦出現異常結果,需要明確是否要終止妊娠。
家庭護理要點
父母要細心觀察小兒的生長發育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去兒科醫院檢查治療。
◆ 可選用生長激素治療侏儒症。現在多采用基因工程人工合成的生長激素進行治療。用量為0.1單位/千克,每日睡前皮下注射一次。
◆ 如果患兒同時伴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呆小病),必須加服甲狀腺素片。
父母須知
蛋白同化類固醇藥物可促進生長,但是該類藥物可明顯加速骨齡發育,加快骨骺融合,對最終身高無明顯改善。
·甲狀腺功能亢進
導致寶寶甲亢的原因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是一種由於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導致全身各係統代謝率增高的內分泌疾病。在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是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引起甲亢的病因有很多種,常見病因有:
◆ 患兒體內存在甲狀腺刺激物(免疫球蛋白),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感染時作用於甲狀腺,引起甲亢。以幼兒最多見。
◆ 甲狀腺本身的炎症或腫瘤,如橋本病、甲狀腺腺瘤。
◆ 藥物性甲亢,如甲低患兒服甲狀腺片過量。
◆ 新生兒甲亢,與孕婦患甲亢有關。
◆ 其他因素,如家族遺傳、垂體腫瘤、卵巢病變、碘甲亢等。
寶寶甲亢的表現
甲亢的症狀有食欲亢進、易饑餓、便次增多、心率增快、多汗、怕熱、易興奮、脾氣急躁等,還有甲狀腺腫大和眼球突出的體征。甲狀腺腫大多呈彌漫性腫大、兩側對稱、質地中等、無壓痛和結節,可聞及血管雜音。眼球突出可為一側或兩側,可伴瞼裂增寬、上眼瞼攣縮等表現,有的患兒可無眼球突出。
最佳預防措施
◆ 少吃含碘量高的海產品或零食,如海帶、紫菜等。
◆ 平時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
家庭護理要點
◆ 急性期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活動,避免勞累。
◆ 應吃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的食物,但不要過飲過食。
◆ 避免外來刺激,防止情緒激動。
◆ 預防和控製各種感染性疾病。
·甲狀腺功能減低症
導致寶寶克汀病的原因
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甲低,克汀病),分為散發性克汀病、地方性克汀病和幼兒期甲狀腺功能減低3種類型。
散發性克汀病大部分是由於甲狀腺發育異常、異位或缺如所致,少部分與先天酶缺陷有關;地方性克汀病主要與胚胎時期和生後早期碘缺乏有關;幼兒期甲狀腺功能減低常由橋本病、胱氨酸症引起,也可見於甲狀腺切除術後及服放射性碘治療後。
寶寶患克汀病的表現
克汀病表現有智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和代謝率降低三大特點:
◆ 智力低下:表現為表情呆滯、說話晚、反應遲鈍等。
◆ 生長發育遲緩:表現在身材矮小、囟門遲閉、出牙晚、行走站立落後、皮膚粗糙、發疏少澤、全身臃腫、足心黃染、腹大、臍疝以及脊柱畸形等。患兒具有克汀病麵容,麵部水腫、前發際低、鼻梁低平、眼距增寬、唇厚、舌大且吐出口外等。
◆ 代謝率降低:表現為體溫低、哭聲弱、四肢涼、怕冷、喜靜懶動、語言緩慢、心率降低等。
最佳預防措施
◆ 孕婦要定期做產前檢查。要做好新生兒篩查。
◆ 食用碘化食鹽。
家庭護理要點
◆ 本病需終身服用甲狀腺片,應遵醫囑堅持服藥,不可半途而廢。
◆ 患兒吸吮和吞咽緩慢,喂養時要細心哺喂,防止發生窒息。
◆ 治療後隨著食欲增加,要適當增加食物的量,糖、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比例搭配要合理,以滿足生長發育需要。
◆ 用藥期間要定期複查甲狀腺功能,測量身長、體重、身體比例、囟門和牙齒,觀察運動發育和測試智能發育情況。
◆ 避免受涼或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 注意預防便秘。如多飲水,早餐前半小時喝1杯熱開水,可刺激排便;每天順腸蠕動方向按摩腹部數次,增加腸蠕動;適當增加患兒的活動量,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等。
◆ 對於智能低下、膽小的患兒,應多予鼓勵和幫助,使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糖尿病
導致寶寶糖尿病的原因
小兒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導致寶寶糖尿病的原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及病毒感染。
◆ 遺傳因素:父母或家庭中有糖尿病病史,其後代容易患糖尿病。
◆ 病毒感染:糖尿病患兒發病前有明顯的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或柯薩奇病毒。病毒感染可誘使患兒體內產生由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共同參與的自身免疫過程,最終破壞胰島β細胞,從而使胰島分泌功能低下,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糖尿病。
寶寶患糖尿病的表現
糖尿病發生時,會引起糖、脂肪、蛋白質等代謝紊亂,使血糖增高,尿糖增多。常表現為起病急,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三多一降”)等典型症狀。糖尿病患兒往往以精神不振、乏力、清瘦為突出症狀;寶寶發病急,進食減少、惡心、嘔吐、腹痛、肌肉痛或關節痛,會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的現象。寶寶在發病時有口渴、消瘦或遺尿症狀。
最佳預防措施
預防糖尿病要趁早,不能等症狀出現後才下手,免得耽誤病情。
◆ 健康寶寶要少吃多運動,父母隨時關注其體檢的結果變化。
◆ 應教育孩子少吃甜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多食新鮮蔬菜、鮮蛋、瘦肉和粗纖維的食物,多吃粗糧、雜糧,少吃零食。
◆ 每天應最少保證30分鍾的運動。
家庭護理要點
幼兒期糖尿病一般為胰島素依賴型,是必須用胰島素治療的,患兒應在醫生的指導和密切配合下根據尿糖測定結果治療。患兒父母要學會並掌握胰島素治療的注意要點,用胰島素進行規則治療。
◆ 在幼兒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飲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食物的熱量要綜合患兒的年齡、生長發育和日常活動的需要。每天需熱量=1000+年齡×(80~100千焦耳),寶寶可稍高一些。全天熱量分為三餐,分別占1/5、2/5、2/5,每天的進食應定時定量。要選擇“血糖指數”低的食品,避免肥肉和動物油,要選擇植物油,選擇瘦肉、魚等優質蛋白,同時保證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
◆ 運動對糖尿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運動可使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高,從而增強葡萄糖的利用,有利於血糖的控製。運動前要減少胰島素用量或適量加餐。
◆ 糖尿病患兒需要終身控製飲食並注射胰島素,這給患兒及其父母帶來了許多煩惱,因此父母和患兒應多了解有關糖尿病方麵的知識,並取得信心,堅持有規律的治療方式,患兒還應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促進代謝,有助於血糖降低。
·急性闌尾炎
導致寶寶急性闌尾炎的原因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是寶寶最常見的急性腹痛疾病之一。造成寶寶闌尾炎的原因比較複雜,和寶寶的生理特征有很大關係。一般公認的主要誘因有:闌尾腔梗阻、糞石、異物(果核、蛔蟲)、闌尾扭曲等,造成闌尾本身血液循環障礙,導致闌尾壞死或穿孔。
寶寶急性闌尾炎的表現
闌尾的主要表現是腹痛,持續性腹痛開始位於臍部,以後轉移到右下腹有壓痛,寶寶拒按,為持續性腹痛,肚子發脹,並伴有惡心、嘔吐、食欲缺乏、腹瀉、發熱等,發熱一般在38℃左右,若超過39℃可能發生了闌尾穿孔或闌尾壞死。
寶寶的腹壁較薄,抵抗炎症的能力較差,一旦發生闌尾炎,容易發生闌尾穿孔、壞死,並誘發腹膜炎。
父母須知
患闌尾炎的寶寶喜歡臥向右側,雙腿稍屈,這是判斷寶寶是否發病的一個重要依據。
最佳預防措施
由於導致小兒闌尾炎的原因比較複雜,為了盡量避免寶寶患上闌尾炎,父母需從以下幾個方麵多加注意:
◆ 幫助寶寶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暴飲暴食。
◆ 寶寶飯後不要馬上進行劇烈運動。
◆ 如果寶寶有腸道寄生蟲,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遵醫囑進行驅蟲治療。
◆ 增強寶寶的體質,加強鍛煉,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家庭護理要點
一旦寶寶的闌尾炎發作,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 早期輕型化膿性闌尾炎,發病時間短,可先保守治療,以消炎為主,禁食1天,再食清淡飲食,保守治療在24小時未見好轉,病情加重時需進行手術治療。
◆ 闌尾包塊和闌尾周圍膿腫,宜采用非手術療法。
◆ 重型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梗阻性闌尾炎(包括糞石、蛔蟲、粘連狹窄)及闌尾穿孔性腹膜炎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 術後12小時患兒可以下床活動,促進傷口愈合,預防腸粘連的發生。
·導致小兒疝氣的原因
疝氣是指內髒經過體腔壁上或腔內的空隙脫出到異常部位而產生的異常症狀。包括腹股溝斜疝、臍疝、食道裂孔疝、膈疝等多種疝。
斜疝是由於腹膜鞘狀突未閉或閉合不全造成的。當寶寶腹部壓力增大,特別是在寶寶大聲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的時候,腹部壓力會突然增大,導致腹內髒器由正常位置經腹壁上孔道或薄弱點突出,於是就形成了疝氣。
小兒疝氣的表現
寶寶的疝氣多見於腹股溝,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嚴重時甚至會腫至陰囊部位。絕大多數見於男孩,女孩很少見。斜疝多為單側且右側多於左側。
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外,有些寶寶會有便秘、食欲缺乏、吐奶等現象,也有些可能會變得易哭、不安等。
還有一種臍疝氣,經常發生在低體重和早產兒身上,在寶寶咳嗽和哭鬧的時候會特別明顯。臍疝氣有的很小,僅容得下一個小指頭。這種疝氣自愈的可能性比較大。
最佳預防措施
◆ 避免引起腹壓升高的因素,如劇烈咳嗽、哭鬧、跑跳、顛簸、便秘等。
◆ 飲食方麵,蔬菜含纖維素多,水果維生素含量高,因此多吃蔬菜和水果有利於消化並可預防便秘。
◆ 要適當鍛煉身體,增強身體素質,增加腹肌的力量。
家庭護理要點
◆ 出現疝氣,可讓寶寶立即平躺,適當墊高下身,—般過一會兒疝氣就會消失。
◆ 腫物較大時,可用手法複位,做法是:讓患兒平臥或抬高臀部,先予局部熱敷,然後用一隻手觸摸到小孔,另一隻手托住並輕壓腫物,慢慢向孔內還納,當腫物一下子消失,並聽到咕嚕咕嚕的聲音時,說明你成功了。
◆ 如果腫物不能複位,一動就疼,孩子哭鬧不安,或伴嘔吐,說明疝氣卡住了,臨床上稱為嵌頓疝,需馬上去醫院診治,否則時間長了會發生腸壞死。
◆ 如果腫物較大並影響走路時,建議臥床休息。
◆ 手術年齡多選擇在6個月至6歲。6個月以內嬰兒的小型疝,若無反複嵌頓,可不用做手術,隨著腹壁肌肉發育不斷完善,有自愈的可能性。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右側疝氣應左側臥位,左側疝氣則右側臥位;將陰囊用丁字帶托起;保持傷口清潔幹燥,及時更換敷料,避免大小便汙染;飲食上,先予流食,再過渡到有營養的半流食或普通食物;防止哭鬧、咳嗽和便秘;術後1個月內不要劇烈運動。
·隱睾
導致寶寶隱睾的原因
隱睾是指睾丸未從腹膜後下降至陰囊而停留在腹腔、腹股溝區或陰囊入口等部位。它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異位和睾丸缺如三種類型,是常見的先天性泌尿生殖係統畸形。
隱睾可能與患兒睾酮水平低於正常和纖維帶阻止睾丸下降有關。如果睾丸或附睾較大,無法通過下降通道;下降通道如果太小,也無法讓睾丸過;睾丸係膜太短,睾丸就不能充分下降;睾丸與周圍組織粘連,使睾丸無法向下等,也會導致寶寶隱睾。所幸的是,大約2/3出現隱睾的寶寶都可以在1歲之內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