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選用感冒清熱顆粒。每袋12克。服法:3歲以下服1/3~1/2袋,每日2次。若伴見停食停乳、咳嗽痰多,可選用小兒至寶丸,每丸1.5克,每次1丸,每日2~3次。
●風熱感冒:主要表現為高熱不退、麵紅目赤、咽痛口渴、鼻流濁涕、舌苔薄黃等。治宜疏風清熱、利咽消腫。
可選用小兒感冒寧糖漿,每支10毫升。服法:0~1歲,每次5毫升,2~3歲,每次5~10毫升,每日3~4次。
小兒熱速清顆粒,每袋6克。服法:1歲以下,每次1/4~1/2袋;1~3歲,每次1/2~1袋,每日3~4次。
此外,也可選用複方雙花糖漿、清熱解毒口服液或小兒咽扁顆粒等中成藥。
●暑濕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昏重、倦怠乏力、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舌苔白膩等。治宜解表祛暑、化濕和中。
可選用藿香正氣口服液,每支10毫升。服法:7歲以下,每次5毫升,每日2次。
父母須知
小兒用藥的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藥期間多飲開水,以利藥物的吸收和排泄,減少藥物對寶寶身體的毒害。服用感冒藥一周仍不見好轉應看醫生。
此外,對於嬰兒感冒症狀較輕,沒有發熱,伴見納少、大便不調者,可選用健兒清解液,每支10毫升。服法:每次5毫升,每日3次。
寶寶反複呼吸道感染多與脾肺氣虛、表虛不固有關,可選用馥感啉口服液,每支10毫升。服法:1歲以下,每次5毫升,每日3次;1~6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止咳平喘藥
寶寶感冒後常常會引起咳嗽、咳痰,甚至喘息。咳嗽是一種保護性的呼吸道反射,可將異物(痰液等)從氣管、及氣管中排出,使呼吸道通暢,因此,輕度咳嗽一般不需用藥,但咳嗽過頻過重,則應及時治療,減輕患兒痛苦。痰是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可因炎症增加阻塞呼吸道引起咳嗽。
小兒止咳平喘藥的種類
●沐舒坦糖漿:具有促進黏液排除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使病人黏液分泌可恢複正常狀況。適用於痰多,痰液黏稠,且排痰有困難者。劑量:1~2歲,每次2.5毫升,每日2次;2~3歲,每次2.5毫升,每日3次。
●急支糖漿:具有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後咳嗽、支氣管炎咳嗽。口服,0~1歲,每次5毫升,1~3歲,每次7毫升,每日3~4次。
●祛痰靈口服液:清熱,化痰,止咳。用於痰熱咳嗽。0~2歲,每次口服15毫升,每日2次;2~3歲,每次30毫升,每日2次。
●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用於熱邪犯於肺衛所致發熱汗出,微惡風寒,咳嗽,痰黃,或兼喘息,口幹而渴。口服,1~3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蜜煉川貝枇杷膏:含有少量蜂蜜和其他化痰成分,在咳嗽後期使用可以促進化痰,幫助寶寶恢複元氣。口服,1~3歲,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其他常用的平喘藥:如小兒止咳糖漿、小兒咳喘靈衝劑、寶寶清肺口服液,小兒黃龍咳喘衝劑、蛇膽川貝液等,可按照說明書使用。
止瀉助消化藥
小兒常因消化功能紊亂或喂養不當易發生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腹瀉是寶寶常見病、多發病,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多種。當服用止瀉藥時,首先應注意病因治療。細菌性腹瀉應使用抗生素;病毒性腹瀉可使用抗病毒藥;生理性腹瀉應注意飲食狀況。
⑴小兒常用止瀉藥種類
●必奇:主要成分是蒙脫石散,屬於消化道病原清除、黏膜保護劑。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瀉。1歲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1~2歲,每日1~2袋,分3次服;2歲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服用時,將該藥倒入半杯溫開水(約50毫升)中混勻快速服完。
●十六角蒙脫石:主要針對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寶寶的大便每天達到4~5次時,可以使用它。但當孩子化驗結果顯示沒有異常時,應立即停止使用。
●媽咪愛:是一種益生菌,能促進寶寶的胃腸蠕動,可治療一般的便秘、腹瀉。它可以和十六角蒙脫石或抗生素一起使用,保護寶寶的胃腸道,但要間隔2小時用藥。調媽咪愛時,水溫不宜過高,否則會破壞益生菌。
●雙歧三聯活菌:主要成分是長雙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糞鏈球菌、乳糖、澱粉。適用於腹脹、便秘;輕中型急性腹瀉;慢性腹瀉;腸菌群失調症等。0~1歲,每次口服1/2粒;1~6歲,每次1粒。
●小兒瀉速停顆粒: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止瀉,解痙止痛。用於治療小兒泄瀉、腹痛、食欲缺乏(尤適用秋季腹瀉及遷、慢性腹瀉)。開水衝服,每日3~4次;0~1歲,每次1.5~3克;1~3歲,每次3~6克。
●乳酶生:是一種傳統的活菌素製劑。主要用於消化不良,腸內異常發酵,小兒腹瀉及小兒綠便等。1~3歲,每日3次,每次1~2片,飯前服。
●口服補鹽液:寶寶大便或嘔吐物裏含有大量水分時,最好按比例衝調口服補鹽液給他喝,以防脫水。輕度脫水每日(30~50)毫升/千克體重,中度脫水每日(80~110)毫升/千克體重。
●其他常用的止瀉藥:如金雙歧、鞣酸蛋白、參嶺白術散等,可按照說明書使用。
父母須知
小兒發生腹瀉,適當用點止瀉藥,對防止體液過多損失是有益的,但由於腹瀉是多種疾病共有的症狀,因此,在治療時應該針對病因用藥,不要一見腹瀉就立即用止瀉藥。濫用止瀉藥,不僅不能治愈某些腹瀉,相反,對小兒還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小嬰兒。
⑵小兒常用助消化藥種類
●獼猴散:主要幫助消化,健脾消食。一般不愛吃飯,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寶寶可以使用。必須連續使用1周才能見效。
●小兒化食丸:主治消食化滯,瀉火通便。用於小兒胃熱停食,肚腹脹滿,惡心嘔吐,煩躁口渴,大便幹燥。口服,0~1歲,每次1丸,1歲以上,每次2丸,每日2次。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
●小兒胃寶丸:為小兒厭食類非處方藥藥品,消食化積,健脾養胃。主要用於傷食傷乳、嘔吐泄瀉、脾虛胃弱、消化不良。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
●小兒健胃消食片:既增強胃動力,又幫助消化。能明顯促進脾虛功能低下的腸平滑肌功能恢複正常,胃液分泌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升高,並可提高胃液的總酸度和總排出量,對於促進消化極為有利。口服,可以咀嚼。每次3片,每日3次。小兒酌減。
維生素丸
寶寶正處於乳牙萌出階段,由於胃腸功能較弱,大多數孩子都不愛吃蔬菜,特別是粗纖維的綠葉菜,為此,父母就考慮通過補充維生素丸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營養素。但要注意,單一維生素和複合維生素丸同時使用時,一定要先谘詢醫生,避免重複用藥。
⑴常用維生素丸的種類
●小兒善存片:主要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適用於3歲以上的寶寶。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吃,這樣藥品裏的維生素和食物不會發生衝突,從而有利於吸收。
●施爾康多維生素滴劑:它除了含有多種維生素外,還特別對維生素D進行添加。因此,在使用時要和單獨的維生素D分開。可根據寶寶的年齡選擇適合的滴劑或咀嚼片。吃配方奶的寶寶,最好吃奶後2小時再服維生素,這樣有利於吸收。
●施爾康多維片:主要成分是B族維生素。容易患口腔潰瘍的寶寶可以按劑量服用。但不應與含有大量鎂、鈣的藥物合用,以免引起高鎂、高鈣血症。
●力度伸維生素C泡騰片:適合在寶寶感冒初期幫助孩子補充維生素C,增強身體抵抗力。
⑵需要補充維生素的寶寶
●長期飲食不規律,不能保證一日三餐的寶寶。
●經常感冒或反複感冒的寶寶。
●有偏食習慣的寶寶。
●接受日曬不足的寶寶。
●喜歡吃高溫煎炸食品的寶寶。
·外用藥
2歲以後,隨著寶寶會走、會跑、會跳,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意外的磕傷、碰傷、劃傷、割傷等,這時,家中準備一些常用的外用藥就十分必要了。
⑴家庭常用藥水的種類
●酒精:醫用酒精濃度為75%,多用於皮膚感染,如小癤腫、膿瘡等的塗擦,也可稀釋後用來擦澡。新生兒臍部感染時也可用來清潔臍部。因其易揮發,最好瓶裝。
●碘酒:碘酒是碘或碘化鉀溶入酒精配製而成。常用濃度為2%~2.5%。可用於皮膚消毒、癤子初起、毒蟲咬傷等。黏膜處如嘴唇不宜使用;新生兒要慎重使用。因其成分不穩定,應裝入深色小瓶中並避光保存。
●甲紫:甲紫俗稱紫藥水,有殺菌和收斂作用,對組織無刺激性,可用於皮膚感染、口腔潰瘍、鵝口瘡等。應放在陰暗幹燥的地方,瓶塞要塞緊,以防酒精揮發。
●紅汞:紅汞俗稱紅藥水,是一種常用的皮膚消毒劑,適用於各種外傷。本身刺激性小,皮膚黏膜發生破裂者也可使用,但注意不能和碘酒、紫藥水一起使用。
●優碘:又稱普維酮,優碘是目前居家必備、最適合的外傷消毒劑。其與傷口組織接觸時會形成薄膜,再慢慢釋放碘,達到殺菌的效果,也好清洗。
●高錳酸鉀:高錳酸鉀簡稱PP粉,一般外用時多配成1﹕5000液,通常放數粒晶體於盆中,加溫水製成淡紫色即可。高錳酸鉀是一種很強的氧化劑,溶液濃度不可過高,否則會引起皮膚灼傷。
●其他外用藥:包括0.25%氯黴素眼藥水、0.5%呋麻液、呋鋅膏、開塞露等。
⑵常用外用藥的種類
●創可貼:可用於包紮皮膚或黏膜損傷後的創麵。注意包的時間不要太長,最好不要超過2天。
●絲塔膚:藥用潤膚露,對有濕疹和高敏感皮膚的寶寶很適用。使用方法與一般潤膚露相同,在洗澡後,為寶寶塗滿全身。
●施地瑞瑪:是一種生理海水鹽噴劑,噴在寶寶的鼻子裏,可緩解鼻幹,增加鼻黏膜的濕度。但打開24小時後一定要用完。
●京萬紅燙傷膏: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主要治療燙傷。在被燙後不能直接使用,應等後期皮膚愈合時再用。
●紫花燒傷膏:為紫棕色的軟膏;氣微香。清熱涼血、化淤解毒、止痛生肌。用於Ⅰ度及Ⅱ度以下燒傷、燙傷。清瘡後,將藥膏均勻塗敷於瘡麵,每日1~2次。
●呋爐洗劑:外用止癢藥。具有清涼止癢、收斂保護的作用,塗抹在皮膚患處形成一層薄膜,能抑製細菌繁殖和抵抗外界的不良刺激。每日塗抹3~4次即可。
●紅花油:在損傷的急性期也就是在24小時之內,如果使用紅花油塗抹揉搓,會加重損傷部位的血液滲出,加重腫脹,所以使用紅花油一定要在發生損傷24小時之後,同時皮膚破潰或者過敏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跌打損傷膏:跌打損傷膏可以讓藥物通過人體皮膚迅速滲透,產生活血行氣,舒筋散結的作用。可是如果扭傷處已經發生了骨折,貼上膏藥隻會暫時緩解表麵症狀,骨折的部位不會因此長好,還容易發生錯位,最後造成骨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