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抽動、穢語綜合征(3 / 3)

·家庭藥箱管理

一般家庭,特別是有寶寶的家裏,都或多或少常備一些藥物,新手父母應該學會妥善保存並合理使用這些藥物。

⑴家庭藥品保存方法

●設置寶寶專用藥箱,把成人藥品和寶寶藥品分開放。

●藥品分類保管、貼明標簽。藥品最好按功效不同分類放置,把內服藥分門別類放好,貼上標簽,寫上藥名、用法、用量及主要作用。外用藥的標簽要醒目,找的時候方便。

●合理放置藥品。寶寶的一般藥品應該放在潔淨、幹燥、陰涼、避光處。一些零星藥片最好裝入棕色的玻璃藥瓶內,避光保存,以免見光分解,降低藥效。

●定期清理小藥箱。每隔3個月應清理一次藥箱,檢查一下藥品是否有發黴、粘連、變質、變色、鬆散、怪味等現象。要注意藥品的有效期,不要使用過期的藥品。

●不同性質的藥品要應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溫過高易變質的藥品,如青黴素、鏈黴素、乙肝疫苗、丙種球蛋白等,應放在冰箱裏低溫保存;易氧化分解的藥物,如利福平等應密封於瓶中或袋中;需要避光的藥物,如維生素K和維生素B12等,應放於棕色瓶中;中藥丸、散劑藥要防潮、防鼠、防蟲蛀;芳香類藥要瓶裝,防揮發;易黴變的藥品放在陰涼通風處。

⑵怎樣識別藥物是否變質

藥物外觀出現如下變化,應視為變質:

●針劑:顏色改變,有沉澱分層,出現混濁、絮狀物或黑黴點,以及其他固體結晶等。

●藥片:白色藥片顏色變黃、變深,出現花斑、黴點、潮解等。糖衣片表麵褪色露底、裂開、發黴等。

●糖漿:出現較多沉澱、發黴。

●衝劑:發黏、結塊、溶化。

●眼藥水:有結晶、絮狀物。

●眼藥膏及其他藥膏:失水、幹涸、水油分離,有油敗氣味。

寶寶誤吃藥物後的對策

如果寶寶在家中不慎誤服了藥物或毒物,父母應該怎麼辦呢?原則是應當馬上送醫院搶救,若離醫院較遠或交通不方便,應先叫急救車,然後采取一些急救措施。

首先,盡快弄清誤服了什麼藥物、時間和大體劑量,為就醫時提供病情資料。不要打罵和責怪寶寶,免得寶寶害怕不說真實情況而延誤診斷。

如果誤服藥量過大且時間尚短時,應立即催吐以減少藥物或毒物的吸收。可以用手指或筷子抵壓舌根,待胃內容物吐出後,再喝茶水、豆漿或牛奶等反複催吐。

誤服強酸類液體,一般禁忌催吐和洗胃,以免加重食道和胃壁的損傷,引起胃穿孔。應服用極稀的肥皂水、生蛋清或牛奶等,然後服植物油保護消化道黏膜。禁用小蘇打(碳酸氫鈉),以免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胃穿孔。

誤服強堿類液體,也不可催吐和洗胃,應立即服用弱酸溶液,如食用醋、橘汁或檸檬汁,再予牛奶、生蛋清水或植物油口服。

若皮膚或眼睛接觸強腐蝕性液體,應迅速用大量清水衝洗,並立即送往有治療條件的醫院就診。另外,在送醫院急救時,應將錯吃的藥物或藥瓶帶上,以使醫生及時采取合理的解毒措施。

·寶寶用藥原則與禁忌

·寶寶用藥要謹慎

寶寶處於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髒腑功能不像成人那樣成熟,很容易生病,而且變化快。如果在早期被發現並合理治療,患兒往往能轉危為安;如用藥不當,可能會損傷髒腑功能,進一步加重病情。隻有父母掌握了一些寶寶用藥的基本原則,才能讓藥物發揮最佳的效應,幫助寶寶盡快恢複健康。

·沒病不要亂吃藥

有些父母為了預防寶寶感冒,常常給寶寶服用一些藥,認為有病治病,無病防病。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如板藍根這些中成藥同樣有不良反應,吃多了對寶寶並不好。而一些抗菌藥物如果不按時按量的濫用,會導致耐藥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時,藥物就起不到殺菌消炎作用了。

·嚴格遵守用藥劑量

藥效和劑量是密切相關的,劑量不夠,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劑量過大,會產生毒副作用,造成寶寶身體的傷害。因此,給寶寶用藥一定要遵醫囑,父母不得擅自改變用量或服藥次數。

寶寶生病慎用抗生素

寶寶生病後,很多父母迷信抗生素。要知道,抗生素能夠殺滅或抑製危害人體的病菌,使很多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療,但是不能包治百病。

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包括人體內原有的有益菌,從而在治病同時導致機體功能失調。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有可能造成機體菌群失調,發生二重感染。

抗生素可以治病,也會產生不良反應,沒有一種抗生素是絕對安全而無不良反應的。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可損害第八對腦神經而造成耳聾;青黴素可發生過敏性休克,還會引起皮疹和藥物熱等等。因此,使用抗生素應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用藥不能半途而廢

寶寶有炎症時,一些父母在用抗生素類藥時,急於見到藥效,用1~2天不見效果,立刻另換新藥。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隻能培養細菌的耐藥性。因為無論哪種抗生素,製服細菌都有一個時間過程。

·給寶寶用激素類藥物要謹慎

通常所說的激素是指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抑製免疫應答、抗毒等藥理作用。短期使用激素類藥物,不會對患兒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但長時間使用激素類藥物會有許多不良反應和並發症。

⑴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表現為庫欣綜合征、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多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低血鉀、骨質疏鬆等特點。

●免疫功能下降繼發感染。長期應用激素會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易繼發感染或使體內潛在感染灶擴散。若患兒治療期間感染水痘,可使病情迅速加重,危及生命。

●誘發和加重潰瘍,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引起神經精神症狀,表現為興奮、激動、失眠等症狀,個別患兒可誘發精神病或癲癇。

●影響生長發育,糖皮質激素有對抗生長激素的作用,對寶寶來說可抑製骨骼生長和蛋白質合成。

●引起白內障、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⑵慎用激素類藥物退熱

激素退熱主要是通過抗病毒和抑製致熱源釋放而發揮作用的。在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還不明確時,這樣做不僅會掩蓋真實體溫,而且也會給以後的診斷帶來影響。不正確地使用激素還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激素類藥物應該在診斷明確後並有相應指征下使用。

⑶患皮膚病要慎用激素類藥

小兒要慎重使用外用藥,特別是激素類軟膏。對於一些過敏性皮膚病,激素類藥物具有較好的療效,但對於許多感染性皮膚病,誤用激素可能會加重病情。

水痘患兒是絕對禁用激素類藥物的,易使感染播散、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對於一些像單純皰疹、膿皰病、癤腫、頭癬、體癬等感染性皮膚病,也是禁用激素的。

·小兒止咳糖漿不要多喝

小兒止咳藥多為糖漿,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鹽酸麻黃堿、氯化銨、苯巴比妥、甘草、噴托維林、牡荊油和中藥的止咳化痰類藥物,如桔梗、貝母、百部、杏仁、半夏等,服用過多或不對症服用,都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父母要按醫生的囑咐給寶寶服藥,在使用時應注意做到:

◆ 有針對性地選服止咳祛痰糖漿。一般對頻繁的幹咳,或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選用以止咳為主的糖漿。對於痰多的咳嗽不能單用止咳糖漿,選用以祛痰為主的止咳祛痰糖漿。

◆ 過量給寶寶服用糖漿會出現毒副反應。如過量給寶寶服用含異丙嗪(非那根)類糖漿,常可引起口、鼻、喉發幹、腹痛腹瀉、嘔吐、嗜睡、眩暈,嚴重者發生驚厥。

◆ 在應用糖漿前,尤其是過去用過的糖漿,應仔細檢查是否有變色,或出現絮狀和沉澱物,如果出現以上現象說明糖漿已變質,就不能再給寶寶服用。

◆ 患有膿皰瘡、化膿性癤腫等皮膚感染的寶寶應慎用。

·不要常給嬰兒吃小中藥

有許多父母常在嬰兒看完病後,還要求大夫加開一點小中藥,如至寶錠、妙靈丹等,理由是怕嬰兒生病,常給嬰兒吃點小中藥預防著。這種做法既不妥當也不科學。

這是因為人體食入的任何藥物都要在肝髒解毒,由腎髒排泄。嬰兒的身體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許多髒器功能尚未成熟,肝髒解毒功能差,腎髒排泄的功能不完全,應盡量少用藥,更不要隨便經常濫用藥。許多嬰兒中藥製劑中都含有朱砂,中藥用來鎮驚,但朱砂是煉汞的原料,長期服用,可蓄積中毒,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惡心、嘔吐、驚厥等症狀;琥珀抱龍丸和珍珠丸均含有朱砂,可能誘發齒齦腫脹、咽喉疼痛、記憶衰退、興奮失眠等不適感;牛黃解毒片長時間服用可導致白細胞減少。

如果不了解藥物成分,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小中藥”,否則對孩子健康不利。

不要給嬰兒喂成人用藥

成人吃的藥小兒不一定能吃,即使是常用藥也是如此。如成人用的止咳藥噴托維林、止咳糖漿,內含麻黃堿、鴉片等成分,不能隨便給寶寶服用。1%的呋麻液或麻黃堿也不能隨便給孩子用,不得已用時要對半稀釋。凡是說明書上注明小兒不宜使用的,就一定不要給小兒用。有些成人用的藥,雖然小兒也能用,如抗生素、維生素、助消化藥等,但用藥前要了解每片藥的含量及小兒用藥量,精確推算後,才能給孩子服用。

不能用牛奶送服藥物

牛奶含蛋白質和脂肪較多,在藥片粉末周圍可形成一層薄膜包裹藥物,使藥物在胃中不易被吸收。牛奶中的磷酸鹽可與補血藥的遊離鐵發生反應,使鐵沉澱而影響其吸收。

因此,不宜在寶寶服藥時用牛奶送服,用溫開水送服較好。

不能用茶水送服藥物

有些父母為了圖方便,或認為茶水不會有不良反應,而用茶水給寶寶喂藥。其實這種做法並不科學。茶水中含有咖啡因、茶堿、鞣酸、兒茶酸、矽酸、可可堿等成分,可與藥物中的成分發生反應,破壞藥效,影響療效。

不要用果汁送服藥物

有些口服藥比較苦,有的父母為了方便寶寶服藥,就用果汁誘導孩子服藥,消除寶寶的抵觸情緒。其實,這是極為不妥的。

果汁含有多種酸性物質,可使藥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於藥物在小腸的吸收,從而影響藥效。

有的藥在酸性環境中還會增加不良反應。比如常用的抗菌藥物,如紅黴素、麥迪黴素、小檗堿等,在酸性環境中會加速糖衣的溶解,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同時,還可使藥物在進入小腸之前被胃酸破壞,降低了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許多堿性藥物與果汁同服後,可被酸性物質中和而減低藥效。

因此,給寶寶服藥時,不要用果汁或其他酸性飲料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