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藥物的使用方法
打針吃藥都是寶寶最怕的事,也是父母育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難題。寶寶生病後要用藥,那麼,不同劑型的藥物有哪些使用技巧呢?
⑴糖漿劑
糖漿劑中的糖和芳香劑能掩蓋一些藥物的苦、鹹等不適味道,又適宜於區分劑量,一般寶寶樂於服用。比如小兒止咳糖漿、小兒健胃糖漿、小兒硫酸亞鐵糖漿、小兒智力糖漿等。要注意糖漿劑打開後不宜久存,以防變質。
⑵衝劑
藥物與適宜的輔料製成的幹燥顆粒狀製劑。一般不含糖,常加入調味劑,獨立包裝,便於掌握用藥劑量。如十六角蒙脫石、板藍根衝劑、小兒咳喘靈衝劑、小兒退熱衝劑等。
⑶口服液
由藥物、糖漿或蜂蜜和適量防腐劑配製而成的水溶液,是目前最常用的小兒製劑之一。特點是分裝單位較小,穩定性較好,易於儲存和使用。如抗病毒口服液、柴胡口服液、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小兒感冒口服液等。
⑷混懸液
由不溶性藥物加上適當的輔型劑製成的上液、下固製劑。注意使用時一定要搖晃均勻後再倒出來服用,隻喝上層的清液體起不到治療作用。如多潘立酮,混懸液、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等。盡量避免在寶寶大哭的時候強行灌入,以免嗆到氣管。
⑸果味嚼片
這一類片劑中,因為加入了糖和果味香料而香甜可口,便於嚼服,適合於1歲以上的寶寶服用,如小兒施爾康、小兒維生素咀嚼片、脾胃康咀嚼片、板藍根咀嚼片等。這類藥物要注意妥善保管,以免被寶寶誤當“糖豆”過量食用,引起藥物中毒。
⑹栓劑
栓劑通常是讓寶寶退熱、止吐,或者是緩解便秘的,主要是利用肛門黏膜吸收藥效,適合不容易喂藥的寶寶。但是,栓劑不能過度使用。
●確保藥物是小兒劑型,把握好用量,有時候不需要用一整顆,就一定要按照醫囑使用正確的劑量。
●栓劑接觸手部的溫度後容易軟掉,可以先放入冰箱或以冷水衝泡,讓其變硬後再使用。
●給藥前要先洗手消毒。
●如果栓劑總是塞不進去,可以使用水劑潤滑油(如凡士林)。
●如果栓劑剛塞進去又溜出來,可以在塞入栓劑後用雙手壓住寶寶的屁股,夾緊1分鍾左右,使藥物吸收。
⑺外用藥膏
給寶寶塗抹藥膏最好是在寶寶睡覺前或洗澡後,在皮膚較軟、較幹淨的情況下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使用藥膏或軟膏前後洗手消毒。
●清洗寶寶的患部,並保持皮膚幹爽。
●必須用手指接觸寶寶皮膚的藥品,遵從醫囑擦上薄薄的一層即可。順時針或逆時針塗抹,保持同一方向,不要來回塗抹。
●如果皮膚上有破損,可用棉簽或紗布塗藥。
父母須知
如果使用噴霧劑,應讓寶寶把臉轉到一邊,噴口對準患部10~15厘米,從中心向四周或上部到底部均勻噴灑。
·提高寶寶用藥的依從性
依從性又稱順從性、順應性,是指患兒對藥物的接受程度。寶寶由於怕打針、輸液和服藥帶來的痛苦,或是不懂得治療的重要性,往往采取哭鬧的方式拒絕治療,那麼,如何提高寶寶的用藥依從性呢?
首先要從精神上鼓勵和稱讚寶寶,對他講清治療的重要性以及不治療可能帶來的後果,使寶寶能夠聽懂、能理解,從而達到配合治療的目的。
其次,父母應選擇寶寶容易接受的藥物類型,如咀嚼片、糖漿劑、滴劑、顆粒劑等。根據病情特點,可使用口服液代替打針輸液,以減少患兒的痛苦。
父母還可以采用去除藥物的苦味和異味、選用寶寶喜歡食用的顏色、提高口服藥的口感等方法使寶寶對藥物適應。
也可采用長效緩釋製劑,以減少服藥次數。
⑴借助喂藥器,吃藥不再難
●滴管:適合不會用杯子喝水的嬰兒。目測量度後要快速滴入寶寶的嘴裏,因為藥液容易滴出。
●針筒喂藥器:即用針筒的原理,將已混合藥粉的藥水抽取,吸夠量,然後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壓寶寶的臉頰兩側,使其嘴巴自然張開,再將針筒沿著寶寶的嘴角伸進口腔側邊,將藥水分次注入,讓寶寶有時間吞咽。
●杯子或湯匙:由於寶寶所用的器具造型都很可愛,所以可以用寶寶喜歡的湯匙、杯子等喂藥。喂藥時,用湯匙、杯子抵住寶寶的舌頭,再慢慢灌入藥水,等寶寶有吞下藥水的動作後,手才能鬆開。
⑵讓寶寶乖乖吃藥的方法
對父母來說,給寶寶喂藥比喂飯還要難。其實,讓寶寶乖乖吃下藥物並非難事。以下是給寶寶喂口服藥的技巧,針對寶寶的不同年齡,采用不同的喂藥方式,有助於寶寶和你合作,順利地吃下藥。
●提供正確劑量的藥物,總量盡量要小。每次隻喂一點藥。如果使用的是滴管或是給藥器,為了防止窒息,應沿著寶寶嘴巴的一側給藥,讓藥物慢慢地流入寶寶的口腔中。
●無論你是抱著寶寶,還是把他放在嬰兒椅上,都要讓他保持臉稍稍揚起的姿勢。不要讓寶寶在服藥時平臥,這個姿勢很容易導致·窒息。
●如果小寶寶還不能吞服藥片、膠囊,應先將藥片、膠囊研成粉末,調好糖水,用小湯匙給寶寶喂服。最好把寶寶抱起,取半臥位慢慢地將藥液從寶寶口角灌入。
●如果給寶寶喂食藥粉,可把藥粉粘在母親的乳頭上或奶瓶嘴上,然後給寶寶吃奶,藥物可隨同乳汁一同服下,藥量大時,可重複分次進行,也可拌糖水喂服。
●如果寶寶吃的藥特別苦,如小檗堿等,應先在小勺裏放點糖,將藥粉倒在糖上,再放點糖蓋上藥,並準備好糖水,灌入口內就給寶寶喝糖水。
●如果喂寶寶油類藥物,如魚肝油滴劑、液習犬石蠟等,可滴於餅幹或饅頭等食物上,或滴在一勺粥內一起吃下。哺乳期的寶寶可用滴管直接滴在口中,再喂糖水衝下去。
●寶寶吃藥,宜多喝水,以利於藥物盡快到達胃腸,及早吸收。如果寶寶不肯吞咽,可輕輕刺激寶寶的喉嚨,引起寶寶的吞咽動作。
●讓寶寶捏住鼻子服藥,這樣就不會聞到和嚐到那麼強烈的味道了。
●如果寶寶吐出了藥物,就應使寶寶保持嘴巴張大的狀態,用滴管或是給藥器讓藥物流入口腔深處,牢牢又輕柔地握住寶寶的嘴巴,直到寶寶吞咽下藥物。
·父母須知
寶寶吃藥較困難,父母不能連哄帶嚇或打罵寶寶,這樣容易造成寶寶精神恐懼。如果在寶寶哭鬧中灌藥,易把藥和水嗆入氣管,輕者嗆咳、嘔吐,重者氣道被堵造成窒息危險。
·怎樣給寶寶用眼藥
眼科局部外用藥有滴劑和眼膏,一般是為了治療眼睛表淺的病變,如結膜炎、角膜炎等。
⑴不同眼藥的使用特點
●滴劑一般為水溶液,藥物停留時間短,一天需點眼藥3~4次,因此宜在白天使用。
●眼膏具有保護和潤滑作用,在眼內停留時間長,可在夜晚臨睡前使用1次。
⑵給孩子點眼藥的方法
●點藥前應核對藥名,以免搞錯。給寶寶點藥,應解除其心理恐懼感,取得其合作。
●點眼藥時,讓寶寶取仰臥位或坐位,頭略後仰,眼向上看。
●父母要先洗手,拿過眼藥水瓶,看清藥。
●用左手拇指或棉簽輕輕扒開寶寶下眼瞼,暴露結膜囊。
●右手持眼水瓶或藥膏將眼藥水(膏)滴(擠)入結膜囊內,然後輕提上瞼,使藥液擴散眼內;用幹棉球擦幹流出的藥水,讓寶寶閉眼2分鍾。囑咐寶寶活動眼球以利於藥物充滿結膜囊。
●如滴阿托品藥物,應用棉球壓迫內側眼角(淚囊處)片刻,以免藥物流入鼻腔,引起不良反應。
●滴混懸液時,應搖勻後再滴。
●操作時動作要輕,對外傷、手術後和角膜潰瘍的寶寶更要注意,滴藥時防止將藥液直接滴在角膜上,滴管應距眼2厘米,勿使滴管觸及睫毛、眼瞼,以防汙染藥液。
●對不合作的寶寶,可先將寶寶用布單包裹放在床上或由助手抱持,然後將寶寶的頭部固定,即可進行滴藥。為寶寶塗眼藥膏也需采取這種體位。
·如何給寶寶耳內用藥
滴藥之前應將寶寶胳膊、腿固定好,讓其側臥於床上或抱在懷中,左手夾住頭部,右手抱住寶寶的軀幹及雙手,兩腿夾住寶寶的雙腿。
寶寶極不配合時,可用長條巾將其上肢及上半身裹緊,將頭部用雙手固定,一隻手將耳道拉直,另一隻手滴藥入耳內。
每次2~3滴,待藥液流入後,可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促進藥液進入鼓膜內。
滴藥後側臥一會兒,不要馬上讓寶寶站起來,待藥液慢慢滲入後再活動。
在滴藥前,盡量使藥液溫度與體溫相近,過冷時要稍加溫,以免滴入後寶寶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滴管或藥瓶不可觸及外耳道壁,以免汙染。
如何給寶寶鼻內用藥
鼻腔內用藥是治療鼻腔疾病,特別是鼻腔炎症的主要措施。
⑴給寶寶滴鼻藥的方法
●由於解剖關係,寶寶立位時無法滴藥,必須取坐位或仰臥位,使鼻孔向上,使鼻腔變成自上向下的方向,便於藥液流入。
●滴藥前首先要輕柔地清除鼻腔內分泌物,避免損傷鼻黏膜。
●滴藥時用手指輕輕推起鼻尖部,使鼻腔暴露更充分。
●藥瓶口不要直接接觸鼻腔,以免細菌汙染藥液,最好距鼻孔1~2厘米,以便使藥液與鼻黏膜充分接觸。
●滴完後不要立即抬頭或站立,要靜坐3~5分鍾,特別是患鼻竇炎的寶寶更應多待會兒,以使藥液到達鼻竇。
⑵常用滴鼻藥的使用提示
常用的滴鼻藥有呋麻液、強麻液等,這些藥液有苦味,有時流入咽喉壁,寶寶會感到不舒服,滴藥後可用清水漱口,清除咽部殘留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