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握好“度”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在立足於“實事”的基礎上“求是”。“求是”,必須全麵、係統地看問題,不要走極端。大千世界紛紜複雜、變幻無窮。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麵性。“瞎子摸象”的故事提示我們,對一個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判斷。作為一個領導人員,必須有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意識,盡可能避免片麵,尤其要力戒偏激—把一種看法引向極端。經驗告訴我們,過猶不及,將“不及”補到位相對容易,將“過”撥亂反正十分不易。毛澤東指出:“什麼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了就要犯錯誤。”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它應加以積極的理解,如同餘秋雨說:“中華文明不走極端,中庸之道使它一直處於彈性狀態。”這成為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不走極端,就是做任何事,要有分寸感,要有節奏感,要把握好“度”。所謂把握好“度”,就是要認識到,對一件事情,從一個角度作出的分析,或許確實有它的正確性;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作出的分析,或許也有它的正確性;再從一個角度作出的分析,或許又有它的正確性。我們應當善於歸納多方麵的正確性,從而集成為相對全麵些的正確性,而不應當用一種自認為正確的分析意見去否定其他的或許正確的分析意見。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的領導實踐中,凡是運用前一種方法的,做事往往比較順利,往往就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凡是運用後一種方法的,做事往往不順利,往往做不好事情,甚至還會把事情做砸了。
強調領導人員要交流,無疑具有正確性。然而,不應當因此否定領導人員保持相對穩定的正確性。近些年,在領導人員合理流動不夠的情況依然存在的同時,又產生了領導人員過度流動的問題。不少領導人員在一個崗位上的任職時間往往相當短,還未及熟悉情況就換一個新的崗位。過度流動的危害性絲毫不亞於過度穩定。把握好“度”,對領導人員而言,實在是很重要的。
四)處理好領導與群眾的關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曆史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好領導與群眾的關係。毛澤東指出:“隻有領導骨幹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便將成為少數人的空忙。但如果隻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無有力的領導骨幹去恰當地組織群眾的積極性,則群眾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和提到高級的程度。”領導人員個人的作用必須充分肯定,人們總是說一個單位的工作能否搞好,領導是關鍵。堅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辦企業,並非忽視領導人員個人的作用。
不僅能否調動和在多大程度上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與領導人員個人作用有密切關係,而且,有些重要工作如重大問題的最後決策,重要的人際關係溝通等等,都是必須由領導人員親自完成的,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2008年寶鋼開展的學習實踐活動,分析檢查報告、整改落實方案等重要文件,都是公司主要領導在調查研究、集思廣益的基礎上,依靠集體的智慧,自己動手完成的。然而,同時必須認識到,人具有社會性,離開了社會的孤立的個體,離開了群眾的領導者,是無法生存、發展和發揮作用的。列寧指出:“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隻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群眾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毛澤東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
領導人員個人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集體。集體包括領導班子集體和員工隊伍集體。任何一個領導人員乃至領導班子集體,體能和智能都是有限的,而廣大員工、代代相傳的寶鋼員工集體,智慧和力量是無限的。再聰明的人,“我”太多了也會出問題。領導水平的高低與發揮員工的智慧和調動員工的力量多少成正比。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在員工。2009年,寶鋼廣泛開展了最佳實踐者活動,著眼於每位員工在崗位上的每件事,發現、培養、宣傳和推廣最佳實踐者。這項活動對改善經營、提升競爭力、實現業界最優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員工,從工人、技術人員到管理者,人人都在創造佳績、爭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