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省吾身
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慎重地處理政事,誠信無欺。節省財用,愛惜百姓,隻在農閑的時候征用他們。”
[注釋]①道:同“導”,領導,治理。乘(shng):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車為“一乘”。古代軍隊使用兵車,每輛兵車用四匹馬拉,車上有士兵三人,車下學而篇第一5跟隨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應的後勤人員二十五人,因此,“一乘”的實際兵力就是一百人。“千乘之國”也可泛指諸侯國。
[導讀]我們自周代以來,便以農業為本,農業生產的特點是積累慢而損耗快,且農期長(一個收獲季一般要一年)所以,節約愛惜勞力,不違農時,政策合理,社會穩定,便成了以農業立國的中華民族的古老政治信條。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今譯]孔子說:“年幼的人回到家裏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恭敬兄長;謹慎而言,博愛大眾,還要親近仁德的人。做到了這些如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獻。”
[導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泛愛眾,而親仁”這兩句話。“泛愛眾”,要我們眼睛向下,不要脫離群眾,要博愛。———這是教我們如何對待一般人;“親仁”,要我們眼睛向上,教我們如何向先進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品德與智慧。———這是教我們如何向賢者看齊。
這是不可偏廢的兩極:隻有前者,我們不能磨礪自己、提升自己;隻有後者,我們不能造福大眾、有益大眾。
[鏈接]1.2;4.17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子夏說:“一個人,選擇妻子看重其賢德,不看重其色相;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侍君上能獻出生命;和朋友結交,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然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注釋]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賢賢:第一個“賢”是動詞,表示推重,尊崇;第二個“賢”是名詞,賢德。易:輕視,不看重。③致:奉獻。
[導讀]一個人,能做到子夏所說的這些,他已經擺脫了自然本性中的一些低級趣味和自利傾向。能擺脫這些不良的東西,並且能夠積極主動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當然是修養的結果。有了這些道德修養,他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說他沒有學習過呢?他不僅學了,而且還學到家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