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言而有信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①。過則勿憚改。”
[今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到的東西也難以固守遵行。做事應以忠誠、信義兩種品德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結交。有了錯誤就不要怕改正。”
[注釋]①無:同“毋”,不要。友:作動詞用,交朋友。
[導讀]為人莊重不輕佻,才有威嚴與威信,同時,也才能遵行學習到的品德。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是怕受人不好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講的這個道理。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孔子有時像一個嗦而嘮叨的老頭。但這種老頭往往很善良,他常常為我們擔心,生怕我們走上邪道,犯了錯誤,受到挫折。想想幾千年前的他如此諄諄教導學生,並垂訓後世,這聖人的愛心,也真是德被千載呀!
[鏈接]9.25
曾子曰:“慎終追遠①,民德歸厚矣。”
[今譯]曾子說:“慎重地對待父母喪葬之事,不斷地追念祖先,這樣做,百姓的德行就會自然歸於仁厚了。”[注釋]①終:壽終,指父母去世。
[導讀]在儒家看來,好好地為父母辦喪事,並虔誠地不斷地追念祖先,是“孝道”的重要部分。抓住了這個重要環節,通過喪葬儀式的不斷強化,“孝道”就會深入人心,人民的道德水平就會提高。
順便說一下,曾子是出名又出格的大孝子。說他出名,是因為他的孝行和孝言在曆史上都很有名。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還說過很多有關孝的格言。說他出格,是因為他提倡並身體力行的孝有時會過分。比如他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難道不小心碰破了皮,被理發師剪了頭發,都是不孝?這就過分了。
[成語]慎終追遠
子禽問於子貢曰①:“夫子至於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
[今譯]子禽向子貢問道:“先生每到一個國家,必能了解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是請求人告訴他的呢?還是人家自願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先生是以溫和、良善、恭敬、檢點、謙遜的態度得來的。他老人家獲得信息的方法總是和別人不一樣吧!”
[注釋]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