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夫子: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邦:諸侯國。
③抑:表示選擇,相當於“是……還是”中的“還是”。與之:給他。④其諸:或者,大概。
[導讀]這是講有求於人,請求別人指點或幫助時應有的態度:溫良恭儉讓。能做到這五個字,別人對你的幫助,既是你請求的,也是人家心甘情願主動給予的了。
[成語]溫良恭儉讓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今譯]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當他父親在世時,(因其不得自作主張,便隻能)考察他的誌向;在他父親去世後,(他有了行動的自主權)則要看他的行為。如果他能夠長期不改父親在世時的為人處世準則,可以算是盡孝了。”[導讀]魯迅先生曾痛斥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他說,假如猴子都遵從這一原則,沒有一個敢於下樹來,則人類至今還是樹上猿猴;更推上去說,人類原先來自海洋生物,如果這些海洋生物都不敢改變其父之道,沒有一個敢爬上岸來,則人類至今還是海底的水族。人類總須不斷革新,才會進步。一個民族如此,一個人也如此。
也有人為這“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辯護,說“道”,一般指正確的東西。但不管怎麼說,孔子的這句話,顯示出他保守的一麵。或者說,在他的觀念裏,孝順,家庭的和睦,比發展、進步更值得我們珍重。
有子曰:“禮之用①,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③,亦不可行也。”
[今譯]有子說:“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先王的治國之道裏,這一點是很好的;無論大事小事都是依照它做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隻知道一味地和氣,不用禮來節製,也就行不通了。”
[注釋]①禮:即周禮。周代的儀禮製度。②先王:指文王武王等古代的賢王。③節:節製,約束。
[導讀]禮的作用,就是促進社會和諧。讓人人各安其份,各得其所。
但禮是有原則的,或者更確切地說,禮就是原則,是社會和諧的原則,是有原則的社會和諧。
和諧,必須堅持原則。堅持原則,才能和諧。
[成語]和為貴
有子曰:“信近於義①,言可複也②。恭近於禮,遠恥辱也③。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④。”
[今譯]有子說:“給人承諾,要適宜恰當,這樣許下的諾言才能兌現。對人恭敬,但要合乎禮,才可免受恥辱。有事依靠親近的人,(這種做法)也可以參照學習。”
(本章完)